摘要:一年一度的“抢秋”大戏,正在山东的田间地头如火如荼地上演。机器轰鸣,人影穿梭,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丰收画卷。“抢秋”二字,一个“抢”字,道尽了其中的紧迫、辛劳与期盼。那么,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农事盛事中,齐鲁儿女究竟在“抢”什么?
一年一度的“抢秋”大戏,正在山东的田间地头如火如荼地上演。机器轰鸣,人影穿梭,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丰收画卷。“抢秋”二字,一个“抢”字,道尽了其中的紧迫、辛劳与期盼。那么,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农事盛事中,齐鲁儿女究竟在“抢”什么?
“抢”天时,颗粒归仓的生存智慧。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收,是对一年辛勤劳作的最后检验,也是一场与天气的极限赛跑。秋日的天气说变就变,一场不期而至的连绵阴雨,就可能让成熟的粮食发芽、霉变,导致丰产却无法丰收。因此,“抢”的核心,首先在于抓住短暂的抢收窗口期,将汗水浇灌的成果第一时间收获归仓。这背后,是农耕文明传承千年的生存智慧——尊重自然规律,更要把握自然机遇。今天,这种智慧体现在更精准的天气预报、更高效的农机调度上,但那份对粮食的珍视、对时令的敬畏,依然深植于每一位齐鲁农民的心中。他们“抢”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沉甸甸责任,是端牢“中国饭碗”的坚实底气。
“抢”效益,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
如今的“抢秋”,早已不是单纯依靠人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干。在齐鲁大地的广袤田野上,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无人驾驶农机精准作业,烘干塔日夜运转,“智慧农业”的应用场景随处可见。“抢”的效率,因科技而倍增。这种“抢”,更是一种对市场机遇的把握。粮食早一天入库、品质早一天确定,就能在市场竞争中早一天占据主动。同时,“抢”出的时间,为接下来的秋种赢得了宝贵农时,保障了土地的综合产出效益。从“抢”人力到“抢”农机、从“抢”进度到“抢”市场,齐鲁“抢秋”的内涵正在不断丰富,它生动诠释着山东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过程中,对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更高追求。
“抢”未来,乡村振兴的生机活力。
“抢秋”不仅关乎当下的收获,更关乎未来的发展。丰收的喜悦,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农民鼓起的钱袋子,这是乡村振兴最直观的体现。而在这片热土上,“抢”的精神正在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抢”抓农产品深加工的机遇,提升附加值;“抢”抓电商直播的风口,拓宽销售渠道;“抢”抓农旅融合的趋势,让美丽乡村吸引更多游客。在这场全面的“抢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蓬勃生机,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乡村注入的无限动能。它“抢”的是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美好未来。
归根结底,齐鲁“抢秋”,“抢”的是丰收的果实,是发展的机遇,是幸福的明天,是共同奏响了山东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夯实经济发展“压舱石”的最美乐章。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每一次“抢秋”的胜利,都是对劳动价值的最好礼赞,也是对美好生活不懈追求的真实写照。
来源:滨州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