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Alphabet旗下的Waymo于2025年10月宣布将在2026年进军伦敦时,这家美国自动驾驶领军企业或许没有意识到,中国竞争对手已经在海外市场悄然布局多年。百度Apollo Apollo GoGo、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正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广的覆盖面,在迪拜、
当Alphabet旗下的Waymo于2025年10月宣布将在2026年进军伦敦时,这家美国自动驾驶领军企业或许没有意识到,中国竞争对手已经在海外市场悄然布局多年。百度Apollo Apollo GoGo、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正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广的覆盖面,在迪拜、阿布扎比、新加坡等地部署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并计划在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展开运营。这场关于未来出行方式的全球竞赛,正在从技术比拼演变为商业化速度和规模扩张的较量。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分析,中国无人驾驶出租车企业在从测试阶段向商业化过渡的项目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包括Waymo在内的美国竞争对手。这种数量优势的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美国更多依赖市场驱动,而中国则得到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北京已明确将自动驾驶技术列为战略性产业,设定了到2035年成为全球无人驾驶领域领导者的目标。
特拉华大学互联与自动驾驶研究实验室主任史卫松教授指出,从技术层面很难判断中美企业谁更领先或落后,但双方都尚未达到在恶劣天气条件下运营的成熟度。然而在商业化推进速度上,中国企业展现出明显优势。截至2025年8月,百度Apollo Go已完成超过1400万次公共出行服务,在全球16个城市运营,仅第二季度就提供了220万次乘车服务,同比增长148%。相比之下,Waymo虽然在技术成熟度上领先,但运营范围主要集中在美国本土的有限城市。
中国无人驾驶出租车企业的全球扩张,得益于中国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多年构建的完整供应链生态系统。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2024年的研究显示,中国企业生产了全球近三分之二的电动汽车和超过四分之三的电动汽车电池。这种产业集群优势使中国自动驾驶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打造无人驾驶车队。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分析指出,中国原始设备制造商在电动汽车领域的竞争力,关键因素包括强大的供应链——特别是在电池生产方面——以及实现电动汽车与燃油车的价格平衡。这些优势同样适用于无人驾驶出租车的生产。百度最新一代无人驾驶车辆RT6的成本约为每辆20万元人民币,远低于国际竞争对手的类似产品。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也受益于中国电动汽车供应链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
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强调,中国汽车制造商由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规模扩大、政府补贴支持以及更优惠的电池成本,拥有显著的成本优势。这种成本优势在无人驾驶出租车商业化竞争中至关重要。当Waymo仍在使用成本高昂的改装车辆时,中国企业已经开始批量生产专为无人驾驶设计的车型。
中国简报网站的分析指出,中国在物流、劳动力和土地管理方面的固有供应链优势降低了成本,而庞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使制造商能够进一步实现规模经济。这种垂直整合的产业链结构,使中国企业能够快速迭代产品并控制成本,形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中国无人驾驶出租车企业的国际化战略首先瞄准了中东和亚洲市场。2025年9月,文远知行获得迪拜自动驾驶试点许可,并在迪拜世界自动驾驶交通挑战赛中获得第一名。小马智行也在迪拜选定区域开始试点测试,计划于2026年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这两家公司的初始部署规模为50辆车,计划到明年扩展至1000辆,最终到2030年达到数万辆。
迪拜和阿布扎比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开放态度,使其成为中国企业理想的海外试验场。阿布扎比设定了到2040年实现30%出行由自动驾驶车辆提供的目标。迪拜同样雄心勃勃,希望成为全球自动驾驶技术的枢纽。相比美国和欧洲复杂的监管环境和公众对新技术的谨慎态度,中东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快速验证技术和积累运营经验的机会。
新加坡是另一个重要市场。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都计划在新加坡推出有限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新加坡政府长期支持智能交通系统发展,其紧凑的城市布局和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使其成为测试自动驾驶技术的理想环境。百度Apollo Go也在考虑进入东南亚市场,利用其在中国积累的庞大数据和运营经验。
《福布斯》2025年10月的分析指出,所有三家主要中国运营商——文远知行、百度Apollo Go和小马智行——都在努力在中东和欧洲市场建立存在。这种多点布局的策略,与Waymo主要专注于美国市场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扩张不仅是商业决策,也反映了中国政府推动自主技术走向世界的战略意图。
标普全球汽车洞察的报告指出,自动驾驶在欧洲和中东获得动力,无人驾驶出租车和无人驾驶巴士让中国企业在与美国竞争对手的较量中占据先机。这种先发优势可能在未来几年转化为市场份额和品牌认知度的实质性领先。
Waymo终于在2025年10月宣布将于2026年在伦敦推出完全无人驾驶的出租车服务,这标志着这家美国自动驾驶领军企业首次进军海外市场。Waymo计划使用捷豹I-PACE电动车型,并将在2025年底开始在伦敦街道上进行配备安全员的测试。该公司与非洲出行平台Moove合作,将这一合作关系从美国扩展到英国。
路透社报道称,Waymo的伦敦扩张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一步。英国交通大臣路易丝·海格表示,这一合作将帮助英国推进互联和自动驾驶车辆技术的发展,为道路安全、经济增长和减少排放做出贡献。然而,Waymo在欧洲的首次尝试面临着复杂的监管环境和文化差异。伦敦的交通状况与美国城市截然不同,狭窄的街道、密集的自行车流量和多变的天气,都对自动驾驶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
《卫报》指出,Waymo的车辆预计将在未来几周内抵达伦敦,开始在首都街道上行驶,配备受过训练的人类驾驶员。但从测试到完全商业化运营,仍需要时间。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中东的进展更快,部分原因是监管审批流程相对简化,政府对创新技术的接受度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Waymo在技术成熟度和安全记录方面仍然领先。该公司已在美国多个城市累计完成数千万英里的自动驾驶里程,其安全系统经过了严格验证。但技术领先并不自动转化为市场主导地位。在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全球竞赛中,商业化速度、规模扩张能力和成本控制同样重要。
中国企业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部署大规模车队。高盛研究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有超过50万辆无人驾驶出租车在10多个城市运营。中国无人驾驶出租车市场预计将从2025年的5400万美元增长到2035年的470亿美元,10年间增长757倍。这种爆炸性增长将使中国企业积累大量运营数据和经验,进一步巩固其竞争优势。
中国政府对自动驾驶产业的支持是系统性的。毕马威2022年的报告指出,中国计划到2035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普及各类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基础设施、法律法规和公众接受度等多个层面进行协调推进。各地方政府纷纷建立自动驾驶示范区,提供测试场地和政策支持。
然而,这一进程并非一帆风顺。2024年,由于人类出租车司机的抗议,中国政府曾短暂冻结无人驾驶出租车许可的审批。人类司机担心失去生计,要求政府限制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扩张速度。但在短暂停顿后,许可审批已经恢复,显示出北京推动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的决心。这种政策的灵活性和最终的支持立场,为企业提供了相对明确的预期。
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的报告预测,到2035年,无人驾驶出租车可能会在全球40至80个城市大规模存在,主要集中在中国和美国。至少到2030年,商业化部署将继续加速。但技术挑战仍然存在。史卫松教授指出,当前的自动驾驶技术尚不足以应对严重降雪等恶劣天气条件。这意味着即使在技术先进的企业,无人驾驶出租车的运营仍需要受到天气和道路条件的限制。
社交媒体平台Reddit上的自动驾驶汽车论坛讨论显示,公众对无人驾驶技术的接受度因地区而异。在中国一线城市,年轻消费者对新技术普遍持开放态度,无人驾驶出租车的使用率稳步上升。但在欧美国家,公众对安全性和隐私问题的担忧更为突出,这可能减缓技术推广速度。
技术分析网站Tech in Asia的报道指出,中国无人驾驶出租车企业的海外扩张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适应不同市场的监管框架、文化习惯和消费者偏好。每个国家对自动驾驶车辆的法律要求不同,认证流程各异,这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本地化调整。
Rest of World科技媒体的深度分析指出,百度Apollo Go在总乘车次数上已超过Waymo,而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和特斯拉也在加入这场不断扩大的全球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竞赛。但数量优势能否转化为长期竞争力,仍有待观察。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测试数据,还需要在复杂场景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和美国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既是技术实力的较量,也是产业生态系统的比拼。中国企业依托完整的电动汽车供应链和政府政策支持,在商业化速度和规模扩张上占据优势。美国企业则在核心技术积累和安全验证方面更为领先。这种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可能在未来几年继续塑造全球自动驾驶产业的格局。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