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日增产900吨!发耳煤业用足“智”力焕发新活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17:57 1

摘要:在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发耳煤业”)主矿区,一片花园式建筑掩映在重峦叠嶂间,与连绵绿色相互交织、融为一体。若是初次到访,很难将眼前这片花园与一座年产11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煤矿联系在一起。

在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发耳煤业”)主矿区,一片花园式建筑掩映在重峦叠嶂间,与连绵绿色相互交织、融为一体。若是初次到访,很难将眼前这片花园与一座年产11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煤矿联系在一起。

而让这座2004年组建的国有股份制企业实现“产煤不见煤”的关键,正是持续推进的智能化改造,其最直接的成果,便是一组沉甸甸的数字:矿井工作面的日产量从过去的1900吨跃升至2800吨,单日增产达900吨。

发耳煤业主矿区。(发耳煤业供图)

“煤都去哪了?”面对眼前的洁净,记者心生疑问。“通过智慧矿山建设,实施煤炭运输、储存‘封闭式’管理,地面运输流量和井下生产流量互相匹配,将煤炭藏‘粮’于仓。”发耳煤业常务副总经理朱洪解释道。

顺着朱洪的指向望去,一座座现代化楼宇通过原煤栈桥相连,原煤栈桥采用全封闭结构,实现原煤不落地、产品全进仓、厂区无污染。在数百米深的采煤工作面,智能化割煤机正按照预设参数精准切割煤壁,取代了以往依赖人工经验和体力的繁重劳作;胶带巡检机器人沿着轨道平稳滑行,替代了巡检工在嘈杂环境中的人工巡查;刮板输送机则将滚滚“乌金”高效运出。

“整个采煤过程实现了人机分离,安全与效率同步提升。原来1个工作面需要30人,现在只需要12人。”朱洪介绍,人员精简的同时,生产效率也实现质的飞跃,提高了54%。

这条智能化之路始于2017年。彼时,作为贵州省“西电东送”重点项目,发耳煤业抓住政策机遇,投入3600余万元,联合专业科技公司,历经11个月奋战,建成了贵州省首个同步推进综采工作面智能化与生产辅助系统信息化的矿井。

发耳煤业井下智能化工作面。(发耳煤业供图)

此后,智能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速。2023年,矿井全力推进“5G+智能矿山”项目,在井下实现5G信号全覆盖,并将智能化掘进工作面、AI视频智能分析系统等先进技术融入生产链条。截至目前,发耳煤矿已累计投入约1.8亿元,建成了10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

增产的同时,效益也同步增长。智能化不仅将员工从苦、脏、累、险的作业环境中解放出来,更带来了真金白银的节约。综采队及生产辅助系统累计减员89人,每年节约人工成本超过820万元。安全生产保障能力也显著增强,通风、压风、排水等子系统实现无人值守,工伤事故起数持续下降。

发耳煤业井下,一线工人在探讨技术难题。(发耳煤业供图)

然而,智能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岩识别精度仍需提升;5G网络在井下的应用还存在限制;高湿度、高粉尘环境对设备耐久性提出挑战;各系统数据接口不统一也影响了数据共享效率……面对这些挑战,发耳煤业已经有了明确规划:拓展5G在井下移动设备控制方面的应用,深化智能化掘进工作面建设,持续引入新技术、新工艺。

朱洪用“路虽远,行则将至”来形容这段征程。在他看来,绿色智能不仅是企业过去的成功密码,更是未来持续发展的主旋律,发耳煤业正朝着打造更安全、更高效、更绿色的现代化矿井方向持续前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桂榕

编辑 顾冰洁

二审 刘定珲

三审 孙勤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