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赚17亿、股价暴涨700%:85后王玉,亲手撕掉了打工电商的标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6 07:33 1

摘要:2007年,在江西财经大学的一间宿舍里,硕士生王玉正盯着同学们网购。

2007年,在江西财经大学的一间宿舍里,硕士生王玉正盯着同学们网购。

此时,淘宝刚刚崛起,微信还没出现,电商的浪潮才露出水面。

王玉忽然灵光一闪,宿舍里的这些人,不就是最好的“客户群”吗?

于是,他在寝室的电脑上敲下了第一个域名“爱购网”。

那年,他22岁,靠着校园电商,他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被同学们称作“学生富豪”。

但这次创业并没有让他一飞冲天,只在他心里种下了一个种子,人在哪里,消费就在哪里。

十几年后,当时灵光一现的王玉和他的妻子王文慧,带领若羽臣从一家默默无闻的代运营公司,成长为市值百亿的资本宠儿。

2024年,公司营收突破17亿元,净利润暴涨近三成,股价一年翻了七倍。

而在这个故事背后,藏着一场关于方向、危机与重塑的真实较量。

01

王玉的第一场创业实验,诞生在寝室。

那时候,大学生网购的热情刚刚被点燃,王玉注意到,身边的同学在论坛和QQ群里分享购物经验、推荐链接。

他看到了其中的机会,如果有人能帮他们集中采购,既省钱又方便。

于是,他搭起了“爱购网”。

没有团队,也没有资金,只有一台笔记本电脑和满腔热血。

网站的模式很简单,做校园代购,用低价商品吸引同学下单,再从差价里赚一点佣金。

那几年,他几乎成了校园名人。别人忙着考试,他忙着谈供货、送货、结算。

不过,“爱购网”最终没能走出校园,但它让王玉学到了三件事。

用户行为值得研究,流量比产品更重要,而创业从来不靠幻想,而靠一点点地验证。

这段没赚大”的试验,让他在真正进入社会前,学会了市场思维。

毕业后,他南下广州,决定从更大的舞台重新开始。

02

到了广州,王玉进入了一家电商公司,负责品牌线上推广。

没多久,他接手的一个国产祛痘品牌在短短一年里卖出了3亿元。

那时的他不再是试水的学生,而是懂得如何利用人群情绪、品牌故事和数据策略去驱动消费的“操盘手”。

在别人眼里,这是职业生涯的高光,但在王玉看来,这才是起点。

2011年,王玉辞职创业,注册了若羽臣,和他一同加入的,还有他的妻子王文慧。

他们分工明确,王玉懂市场、懂用户心理,王文慧擅长管理和产品,夫妻二人几乎是生活伴侣和事业搭档的完美组合。

创业的第一个方向,是给国外品牌做电商代运营。

他们从母婴赛道切入,代理了德国品牌“哈罗闪”。

这次的选择,踩中了中国母婴市场的爆发点。

王玉一边帮品牌制定本土化策略,一边深入研究消费者画像,很快,“哈罗闪”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成了现象级爆款。

若羽臣顺势崛起,公司从一家几人的小团队,成长为国内领先的电商服务商。

2019年,公司上市,股价一路飙升,王玉从电商操盘手变成了资本市场的新宠。

然而,就在公司站上巅峰时,风向开始改变。

03

2021年,被王玉称作若羽臣的至暗时刻。

那一年,代运营行业全面降温。

品牌方开始自建团队,平台规则不断变化,流量成本急剧上升,原本的利润模式被彻底击碎。

若羽臣的业绩直线下滑,利润暴跌67%。

面对寒冬,王玉没有像同行那样守着旧模式,而是干脆“掀桌子”重来。

他决定转型,从帮别人卖货变成卖自己的货。

他们推出了第一个自有品牌——“绽家”。

这个品牌并不靠传统的功能性营销,而是彻底打破了行业思维。

它卖的是香氛洗衣液,却主打“情绪价值”,让洗衣服也能变成一种享受。

产品价格不低,一瓶99.9元,但主打香氛SPA的概念让年轻女性趋之若鹜。

广告里不再讲去污力,而是讲香气氛围感,瓶身不再用工业蓝,而是法式花园风。

这是一场精准的心理营销。

王玉抓住了一个时代的消费情绪,年轻人愿意为愉悦感买单。

几年的时间,“绽家”就做到了年收近5亿,毛利率高达66.5%。

2025年上半年,品牌半年营收4.44亿元,同比增长157%。

紧接着,他们又推出了第二张王牌,口服美容品牌“斐萃”,该产品主打抗糖抗老,上线半年营收1.6亿元,毛利率高达86%。

更激进的是,他们还投资AI生物科技公司,签下挪威原料供应商,试图掌握上游技术和供应链。

这一次,若羽臣不再只是代运营商,而是真正迈入了品牌制造的阶段。

04

转型的成功,让若羽臣重新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2024年,公司营收突破1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9.26%,股价一年涨了700%。

看上去一切都在向好,但在光鲜的数字背后,潜藏着三道难关。

首先是营销依赖症。

为了维持品牌热度,若羽臣在2025年上半年花了近6亿元做广告,占营收的45%。

这意味着,几乎每赚100块,就有45块被砸进流量池,只要广告停一停,销量可能就会掉。

其次是渠道集中风险。

公司超过六成的销售来自抖音,一旦算法调整或政策变动,业绩就可能遭遇“断崖式”下滑。

第三是生产命脉的隐忧。

若羽臣采用OEM代工模式,看似轻资产,但生产链条完全依赖外部,一旦合作工厂出问题,品牌声誉可能立刻受损。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急切地叩响了港股的大门。

港股上市,不只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自救。

资金可以支持品牌长期投放,维持增长,国际化平台可以帮助出海东南亚市场,更重要的,是让公司从投流驱动走向品牌驱动。

上市,是他们证明能否穿越周期的一次大考。

05

就在若羽臣风头正盛时,一场“资本剧”上演。

十年前投资他们的朗姿股份,开始逐步减持,从12.33%的持股降到5%以下。

外界一度以为这是资本撤退的信号,但朗姿解释说,是为了聚焦主业。

王玉没有慌。相反,公司迅速宣布回购计划,将回购上限从30元提高到88元。

这意味着,他们愿意用真金白银向市场宣示信心。

从结果看,这次博弈堪称经典。

朗姿投资收益超8倍成功退出,而若羽臣的业绩继续上升。

资本拿到了回报,公司获得了独立,这是一场双赢的分手。

从那一刻起,王玉真正完成了从创业者到企业家的转变。

他不再是代运营者,也不再是投流高手,而是一个能和资本正面对话的品牌操盘人。

06

王玉和王文慧这对85后夫妻,用十五年的时间,演绎了一场典型的中国式逆袭。

他们从宿舍起步,靠一台电脑做校园代购,后来进入电商,用代运营站稳脚跟,再到危机中自造品牌,在竞争白热化的赛道上重生。

他们的成功,不只是赶上了风口,而是敢于在风停时,重新造风。

从流量逻辑到品牌逻辑,从打工角色到品牌主权,他们完成了中国新消费企业的进化样本。

如今的若羽臣,正准备走向港股,走向海外。

未来依然充满风险,高昂的营销成本、渠道的不确定性、供应链的重压,但它也站在一个新的起点。

王玉曾说过一句话:“企业不能只盯着流量要找到自己的底盘。”这句话像是他过去十年的总结。

当一个人从为别人卖货,到卖自己的故事,当一家企业从追赶趋势,到制造趋势,它就不再只是生意,而是信念。

宿舍里的那一拍大腿,也许是偶然。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