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玩圈摸爬十年的老周最近发现,市场风向彻底转了:自己手里那件釉面沧桑、胎质老化痕迹一眼可见的清代青花盘,刚挂到线上就被藏家溢价抢走;而去年从拍卖行拍来的明代花觚,明明带着“家族传承”的证书,如今降价十万都无人问津。
在古玩圈摸爬十年的老周最近发现,市场风向彻底转了:自己手里那件釉面沧桑、胎质老化痕迹一眼可见的清代青花盘,刚挂到线上就被藏家溢价抢走;而去年从拍卖行拍来的明代花觚,明明带着“家族传承”的证书,如今降价十万都无人问津。
这并非个例,如今瓷器市场正上演着鲜明对比:“一眼大开门”的藏品被疯抢,哪怕品相普通也不愁卖;那些模棱两可的物件,即便拍卖行把“流传有序”的故事讲得天花乱坠,最终还是难逃流拍命运。
这种转变的核心,是藏家对“确定性”的渴求终于压过了对“故事性”的迷信。所谓“大开门”,就是藏品的老气特征一目了然,釉面的蛤蜊光、胎足的火石红、纹饰的时代痕迹都自然天成,外行看了都能感受到岁月沧桑,内行更能从工艺细节上确认其真伪。
在仿品技术登峰造极的今天,景德镇的仿古作坊能用古法柴窑加酸碱做旧,完美复刻元青花的铁锈斑,甚至能利用钴-60放射源篡改热释光检测数据,这种情况下,“一眼真”的直观特征成了最可靠的定心丸。有藏家算过一笔账,买一件存疑的藏品,光是找不同机构做鉴定就要花好几万,还可能拿到相互矛盾的报告,不如直接选“大开门”的藏品来得踏实。
曾经被奉为圭臬的“流传有序”,如今反倒成了藏家眼里的“烫手山芋”。这四个字本是为了证明藏品的流转脉络,可现实中却早已变了味。有藏家带着姥姥传下来的成化天字罐送拍,明明被鉴定为真品,就因为拿不出所谓“权威记录”,即便说明藏品来自清代格格后裔且有据可查,还是被拍卖行拒之门外。
更荒诞的是,不少机构默认“外国传承才算传承”,把大量民间家族收藏的珍品挡在正规市场之外。更要命的是,“流传有序”的证书还能被造假,去年香港撤拍的“宋代官窑贯耳瓶”,不仅伪造了海外收藏记录,连检测报告都是篡改过的,这让藏家对所谓的“传承故事”彻底失去了信任。
拍卖行的传统玩法失灵,更是加剧了这种分化。过去藏家认“拍卖=权威”的账,可现在大家渐渐发现,这套模式效率低下又暗藏风险:一件瓷器从送拍到上拍要等半年以上,公开竞价虽透明却把价格“钉死”,限制了后续升值空间,高昂的运营成本还会转嫁到藏品价格上。
更关键的是,当科技检测与传统眼学频繁“打架”,拍卖行自己都难以给出确凿的鉴定结论,却还在硬推存疑藏品,自然难以服众。有数据显示,明清官窑瓷器成交率已连续三年低于45%,那些标注“流传有序”却特征模糊的拍品,成交率更是低至个位数。
藏家群体的迭代和市场生态的重构,让“确定性”成了硬通货。如今的主力藏家不再是盲目跟风的投机者,他们要么懂工艺,能从胎釉结合处的老化痕迹判断年代;要么善用工具,会要求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藏品的数字身份,全程追溯流转记录。
经济环境的变化更让大家变得谨慎,2023年古玩市场亏损超过60亿元的教训摆在眼前,没人愿意为模糊的“可能”买单,转而追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品保障。线上平台的兴起又打破了信息壁垒,高清影像能放大藏品每一处细节,直播鉴定让藏家能实时请教专家,那些靠“故事”包装的存疑藏品,再也藏不住破绽。
说到底,瓷器收藏的核心从来都是文化价值与真品属性,而非包装出来的传承故事。从唐代“唱卖”到现代拍卖,交易模式一直在跟着时代迭代,如今“大开门”藏品走俏、存疑物件遇冷,正是市场“去伪存真”的必然结果。
当藏家越来越理性,当科技让真伪判断更有依据,那些靠信息不对称撑起的“故事藏品”终将被淘汰,而真正承载历史温度的“一眼真”珍品,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延续文化的脉络。
来源:重锤花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