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年了,当地航空公司BadrAirlines的客机终于落回喀土穆国际机场,这可是内战爆发后首架民航机。
喀土穆这地方,前几天刚有件让人高兴的事,转天就给浇了盆冷水。
两年了,当地航空公司BadrAirlines的客机终于落回喀土穆国际机场,这可是内战爆发后首架民航机。
这架飞机落地的时候,不少苏丹人都盯着天上看,毕竟两年没见过正常起降的民航机了,大家都觉得这是“重建的信号”,说不定日子能慢慢好起来。
可谁能想到,才过了一天,准军事组织RSF就派无人机炸了机场周边。
当时凌晨4点多,有目击者说听见两架无人机在天上转,接着就是一阵轰鸣。
政府军后来证实,多架无人机被他们拦了下来,没造成大的损坏,但爆炸声一响,机场重启的事就黄了。
机场负责人直接对外说,因为新的安全威胁,开放计划得无限期推迟。
我觉得这事儿特讽刺,刚给人盼头又掐灭,比一直没希望还难受。
Badr航空不是什么新公司,2004年就成立了,内战前还飞埃及、沙特这些周边国家,客运业务挺正常。
内战一爆发,机场成了战场,这家公司也只能停飞。
这次复航,本来不只是让大家能坐飞机这么简单。
喀土穆机场是苏丹的航空枢纽,它正常运营了,联合国的人道援助物资就能直接运进来,不用再绕到邻国转,能快不少到难民手里。
可现在倒好,机场又停了。
本来想觉得RSF只是偶尔搞次袭击,后来发现不是,这已经是他们这周第四次用无人机炸机场了。
很显然,双方都把机场当成了争夺的重点谁占了机场,谁就能控制物资和人员运输,等于掐住了对方的后勤。
但这么一来,最倒霉的还是普通老百姓,盼了两年的“正常生活”,就因为这几架无人机,又成了泡影。
聊完机场这事儿,就得说说现在苏丹内战里最显眼的变化无人机越来越多了。
以前双方打仗,主要还是地面部队,步兵、装甲车对着干。
可现在不一样了,无人机成了主力。
半岛电视台的记者希巴・摩根都说,双方都在往无人机上砸钱,RSF用它炸政府军的设施,政府军就忙着拦。
现在苏丹用的无人机,不少都是消费级改装的,比如大疆的Mavic系列,成本不高,操作也简单,带个小型爆炸物就能用。
据开源情报平台Oryx的数据,今年以来,无人机袭击的次数比去年多了好多倍。
这种无人机最大的问题是“没前线”,操作的人不用靠近目标,在安全地方就能遥控。
这就导致袭击范围越来越大,不光是战场,居民区、医院旁边都可能被炸,平民想躲都没处躲。
上周还有件事,喀土穆西北的两座军营也遭了无人机轰炸,大部分被拦下来了,但能看出来冲突越来越激烈。
更有意思的是,半岛电视台的事实核查机构SANAD还放了卫星图和NASA的数据,显示南达尔富尔的尼亚拉机场有架军机被击中了。
那机场现在是RSF控制的,可双方都没说这事儿。
卫星图能清楚看到,爆炸点在跑道西边,好几架停着的飞机好像都毁了。
NASA的数据还说了,今年苏丹境内的火点数比去年多了不少,达尔富尔地区占了快一半,这说明那儿的仗打得更凶了。
我觉得这些卫星数据挺重要的,因为双方经常不认账,要么说没袭击,要么说没造成损失,有了这些第三方证据,大家才能知道真实情况到底咋样。
说了这么多冲突的事,其实最该提的还是苏丹的人道危机。
从2023年4月内战爆发到现在,死了几十万人,1200多万人没了家,3000多万人陷入困境。
这数字看着就吓人,更别说落到每个人身上有多难。
北达尔富尔的法希尔被围了一年多,26万人困在城里出不来。
联合国移民组织说,现在城里的粮食只够满足15%的需求,黑市上的粮价比内战前涨了10倍,有些家庭没办法,只能吃野果、树叶过日子。
这哪是人过的日子啊?更别说还有断水断电的问题,不少城市连药都没了,得了慢性病的人,比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根本没药治,只能硬扛。
儿童的情况更糟。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特德・柴班去了灾区,回来就说看到孩子们在饥饿和疾病里挣扎。
现在苏丹有4000多所学校关了门,250多万孩子没法上学。
喀土穆以前是有500万人口的大城市,现在成了废墟,医院都改成避难所了。
比如阿卜杜勒・阿齐兹医院,本来有300张病床,现在挤了2000个难民,病床全拆了改成地铺,连基本的卫生设施都没有。
我觉得最让人难受的是,苏丹这事儿好像慢慢被世界忘了。
全球新闻里提它的越来越少,但那儿的人还在遭罪。
无人机还在天上转,爆炸声还没停,老百姓还在躲躲藏藏找吃的。
这场仗没有赢家,不管是政府军还是RSF,最后受苦的都是普通人。
如此看来,喀土穆机场那24小时的希望,其实就是苏丹现状的缩影偶尔冒点光,很快又被黑暗盖住。
真心希望国际社会能多关注点这儿,别让这场浩劫真的被彻底遗忘了。
来源:世间一分钟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