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人杀了那么多人,到头来却想睡在仇人身边,这事儿你听着荒唐不?1927年的上海,蒋介石用一场血雨腥风告诉所有人,什么叫“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一个人杀了那么多人,到头来却想睡在仇人身边,这事儿你听着荒唐不?1927年的上海,蒋介石用一场血雨腥风告诉所有人,什么叫“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
那年头的上海滩,
中都飘着血腥味。4月12日凌晨,闸北火车站旁的菜市场突然枪声大作。工人纠察队还没反应过来,青帮的斧头就劈头盖脸地砍了过来。一个十五岁的报童躲在垃圾箱里,眼睁睁看着特务拖走一个女学生,辫子被揪得笔直,刀光一闪,辫子落地,人头也跟着落地。报童后来回忆说,那辫子像断了线的风筝,人就这么飘走了。那天上海的下水道堵了三天,堵住的不仅是碎肉残骨,还有老百姓对"革命"二字的最后一点念想。
蒋介石的算盘打得精啊。共产党鼓动工农,等于动了他江浙财团的奶酪。于是苏州河畔演出了恐怖一幕:一排排人被麻绳捆着,像下饺子一样"扑通扑通"推进河里。外国记者来拍照时,特务往河里撒石灰,水白得刺眼,像给亡灵盖了层白被单。有传教士在日记里写道:"这不是战争,这是屠宰场,只是猪还能叫,这里的人连叫的权利都没有。"
血债不止流在上海。江西苏区"石要过刀,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命令,就是蒋介石亲口下的。红军走了,老百姓遭了殃:村子被撒盐,井里被投粪,三岁娃娃都被刺刀挑起来"试刃"。后来逃到延安的青年说起家乡就一句话:"地都是红的,浇多少水都不长稻。"而蒋介石的日记却写着:"剿匪区域,民多附匪,理应惩戒。"这墨汁落在纸上,比刀子还狠。
可笑的是,这个杀人如麻的魔头晚年竟动了"乡愁"。在台北草山行馆,他让人按奉化老家的样子挖了条小溪,种上桑树,连石头都要从溪口运来。他选了两处墓地:一处挨着南京中山陵,一处在他母亲墓旁。还特意吩咐棺材要朝南,面向大陆。手下连连称是,心里却直犯嘀咕:您杀了两百万共产党,现在想回去睡在他们旁边?这不是把羊头挂在狼窝门口吗?
1975年清明夜,台北雷雨交加。蒋介石咽气前,手指在床单上划来划去,护士凑近才听清:"回...去..."声音卡在喉咙里,像被骨头卡住。大陆的报纸只用了短短一行字报道:"蒋介石死了。"没有社论,没有欢呼,像死了一只蚂蚁。倒是台湾岛内哀乐震天,可许多老兵听到消息,偷偷喝了两杯:总算熬到这天,可以回家了——他们忘了,自己手里的枪也曾对准过家乡。
关于墓地的事,北京回了四个字:"悉听尊便。"潜台词很明白:土地有的是,历史也有,但血债不能一笔勾销。想葬回紫金山?先问问中山陵答不答应;想回溪口?让那些被石过刀、草过火的冤魂先点头。后来蒋家后人把灵柩暂厝慈湖,棺椁脚朝北,象征"以待时机"。这一等,就是半个世纪。
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蒋介石种下的是仇恨,收获的只能是孤独。如果真躺回溪口,清明时节会有人给他上坟吗?也许有,也许没有。但肯定有人会去烈士陵园献花,花束白得刺眼。历史最公平的地方就在于:你种下荆棘,就别想收割玫瑰;你种下人头,就别怪坟头长不出青草。墓地的土看似柔软,实则最重,它压着的不是棺材,是人心。
来源:小罗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