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能买奥迪的,都是真有钱的主。一台A6L落地40多万,来买车的不是老板就是高管,付款方式基本都是全款或者大额首付。
01
2008年,我40岁,从会计事务所跳槽到一家奥迪4S店当财务经理。
那时候能买奥迪的,都是真有钱的主。一台A6L落地40多万,来买车的不是老板就是高管,付款方式基本都是全款或者大额首付。
我记得第一个月对账,全店卖了18台车,12台全款,6台贷款,贷款的首付比例都在50%以上。那时候贷款买车的人,多少还有点不好意思,觉得贷款是没钱的表现。
店里的销售总监老李跟我说:"小王啊,咱们这行啊,服务的都是有钱人。没个百八十万家底,谁敢来买BBA?"
我也这么认为。直到2010年,一切开始变了。
那年,厂家推出了"弹性金融方案"——首付30%,三年免息。一时间,店里的客流量暴涨。以前一个月卖18台,现在能卖到35台。
更让我吃惊的是客户结构的变化。以前来的都是四五十岁的老板,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穿着时髦,谈吐自信,可翻开他们的银行流水,很多人月薪也就一两万。
有个25岁的小伙子,在一家外企做销售,月薪1.5万,要买一台35万的A4L。首付10.5万是找父母借的,每月还款6000多。
我问销售:"他还得起吗?"
销售笑着说:"年轻人嘛,有冲劲,多加点班、多拉点业务,不就出来了?再说了,现在谁不是这么买车的?"
那一年,我们店的贷款比例从30%涨到了65%。看着报表上那些数字,我心里隐隐觉得不对劲,可又说不上来哪里不对。
财务室里,我和助理小刘整理着一摞摞贷款合同。小刘突然说:"王哥,你说这些年轻人,真还得起吗?我看他们很多人,除了工资,账户里啥也没有。"
我沉默了一会儿:"银行批了,咱们就办。这是银行的风控,不是咱们能管的。"
可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我总觉得,有什么东西正在悄悄改变。
02
2013年,店里来了个新销售,叫小陈,刚大学毕业。
他第一天上班就问我:"王哥,为什么那么多人买得起五十万的车,却拿不出五十万的钱?"
这问题问得我一愣。我想了想说:"因为他们不需要拿出五十万啊,首付十五万就能开走。"
小陈还是不解:"可是他们连十五万都是借的,账户里只有几万块,万一出点事怎么办?"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小伙子,你以后就明白了。这个时代,没人攒够了钱再买东西。先买,慢慢还,这才是主流。"
小陈半信半疑。可很快,他就被现实教育了。
他接待的第一个客户,是个28岁的IT男,要买台50万的A6L。小陈一看客户的征信报告,傻眼了——房贷还欠220万,信用卡欠8万,网贷还有5万,存款只有6万。
"您这个负债有点高啊。"小陈小心翼翼地说。
客户却很轻松:"没事,我年薪30万,还得起。"
"可是您现在每个月光房贷就要还1.2万,再加上车贷9000多,信用卡和网贷至少3000,一个月就要还掉2.4万。您到手也就2万出头,生活怎么办?"
客户不耐烦了:"你到底卖不卖?不卖我去别家。"
销售经理走过来,拍了拍小陈的肩膀,接过话头:"当然卖,小陈刚来不懂事。先生您这边请,我给您详细介绍一下我们的金融方案。"
最后这单成了。小陈拿了6000多块提成,可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找到我:"王哥,我总觉得这样不对。万一他失业了,或者公司倒闭了,这车贷怎么还?"
我叹了口气:"小陈,你说的没错。可这不是我们能管的。我们是卖车的,只要他通过了银行审批,我们就得把车卖给他。至于以后会怎样,那是他自己的事。"
"可是王哥,"小陈还是不死心,"银行审批也有问题啊。我看过很多客户的资料,收入证明都是公司随便开的,有的明显夸大了。银行就看个数字,根本不管真假。"
我看着他,想说什么,最后只是叹了口气:"小陈,这行就是这样。你要是接受不了,就早点转行。"
那天晚上,小陈请我喝酒。他喝多了,趴在桌上说:"王哥,我觉得咱们是在害人。"
我没说话。因为我心里也这么想。可我有房贷要还,有孩子要养,有父母要照顾。我不能辞职,只能麻痹自己,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份工作。
03
2015年,一件事让我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店的一个老客户,姓赵,38岁,开公司的。2012年在我们这买了一台60万的A8,全款。人很豪爽,每次保养都来我们店,还介绍了好几个朋友过来买车。
那年夏天,赵总又来了。我以为他要换车,结果他是来卖车的。
"王哥,你帮我问问,这车能卖多少钱?"他的脸色很难看,眼睛里布满血丝。
我心里一沉:"赵总,出什么事了?"
他苦笑着摇头:"生意做砸了,欠了不少钱。这车得卖掉还债。"
我给他倒了杯水:"慢慢说,到底怎么回事?"
赵总点了支烟,深深吸了一口:"前两年行情好,我就想着扩大规模。租了新厂房,买了新设备,招了一百多号人。钱不够,就从银行贷了500万,还找朋友借了200万。"
"本来以为市场会越来越好,结果去年开始经济下行,订单一下子少了一半。我还得发工资,交房租,还贷款。半年时间,亏了300多万。"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我把能抵押的都抵押了,能借的都借了,还是填不上这个窟窿。现在只能卖车卖房,能还多少算多少。"
后来我听说,赵总的车卖了35万,房子卖了180万,加起来还完一部分债,还欠着100多万。公司倒闭了,员工都遣散了。
再见到他,是半年后。他骑着电动车来店里找人。看到我,他尴尬地笑了笑:"王哥,混得不好,让你见笑了。"
我请他去旁边喝茶。他跟我说:"王哥,你知道我现在最后悔什么吗?不是生意做砸了,是当初太膨胀了。觉得自己有钱,又是买车又是买房,还买了一块名表,花了30万。结果一出事,这些东西全都变成了负担。"
"我要是当初保守一点,不买那么贵的车,不买那块表,多留点现金在手里,也许还能撑过去。可我当时就是觉得,做生意的人要有排面,开好车,戴名表,住大房子,客户才信任你。"
他苦笑着摇头:"现在想想,真是可笑。客户要的是你的产品好,价格合理,不是看你开什么车。那些表面功夫,都是虚的。"
送走他后,我站在展厅里,看着那些闪闪发亮的车,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哀。这些车,美则美矣,可它们承载的,是多少人的虚荣和幻想?又有多少人,会像赵总一样,最后被这些东西压垮?
04
2017年,店里搞了个大型促销活动,推出"零首付购车"方案。
我一听就觉得不对劲。零首付,意味着买车的门槛彻底没了。任何一个有工作的人,都能开走一辆豪车。
销售经理在动员会上激情澎湃:"各位,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零首付,零门槛,只要有工作,就能买车!我们的销量至少能翻一番!"
老板也很兴奋:"这个月,谁能卖出10台车,奖金翻倍!20台,直接升职加薪!"
全场欢呼。只有我坐在角落里,心情复杂。
果然,活动推出后,店里挤满了人。三天时间,我们卖出了47台车,创了纪录。老板高兴得合不拢嘴,给全体员工发了大红包。
可我高兴不起来。因为我看了那些零首付客户的资料,心里直发凉。
一个26岁的快递小哥,月薪7000,零首付买了一台35万的Q5。他说跑快递有车方便,还能周末跑滴滴。
我给他算了笔账:"小伙子,这车每月要还7000多,保险一年1.2万,油费一个月至少2000,保养一次5000多。算下来,你一个月光养车就要1万多。"
他不在意:"没事,我多跑点单,周末跑滴滴,一个月怎么也能赚1.5万。"
"那你生活费呢?房租呢?"
"我和女朋友合租,一个月1500,吃饭一个月1000就够了。剩下的都还车贷。"
我还想说什么,他已经不耐烦了:"王哥,你就说能不能办吧?不能办我去别家。"
最后还是办了。可我知道,这个小伙子,迟早要出事。
还有一个30岁的销售员,月薪1.5万加提成,零首付买了一台50万的A6L。她说做销售要排面,开好车客户才信任。
我看着她的征信报告:"你已经有三张信用卡了,总欠款12万。现在再加上车贷,每个月要还2万多。你确定能还得起?"
她很自信:"王哥,我业绩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拿5万。还这点钱没问题。"
"那业绩不好的时候呢?"
她愣了一下,然后摆摆手:"不会的,我业绩一直很稳定。"
我想告诉她,销售这行,没有永远稳定的业绩。可她根本听不进去。
最让我担心的,是一个刚创业的小老板,公司才成立半年,零首付买了一台60万的Q7。他说创业要有气势,开好车才能镇得住场子。
我问他:"你公司现在盈利吗?"
他摇头:"还在烧钱阶段,不过投资人挺看好我们的,准备再投一轮。"
"如果融资不成功呢?"
他笑了:"不会的,我们的项目很好,肯定能融到钱。"
我看着他自信的样子,突然想起了赵总。当年赵总也是这样,觉得生意会越做越好,结果呢?
办完这些手续,我找到老板,说了我的担心。
老板却不以为然:"老王,你想多了。他们既然敢买,说明有信心还。再说了,还不上是银行的事,跟我们店有什么关系?我们只管卖车。"
"可是老板,"我说,"这些人明显还款能力不足,我们明知道他们可能还不起,还把车卖给他们,这......"
老板打断我:"老王,你在这行干了多少年了?还不明白吗?现在这个社会,谁不超前消费?买房贷款,买车贷款,这不是很正常吗?你要是按你那套想法,我们店还开不开了?"
我还想说什么,老板摆了摆手:"行了行了,你别操那份心。你就管好财务,别的事不用你管。"
我无话可说。可我心里清楚,这样下去,迟早要出事。
那天晚上,我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的停车场。那些刚卖出去的车,在路灯下闪着光。我想起那些兴高采烈提车的客户,想起他们签合同时憧憬的眼神,想起他们开走车时激动的样子。
我突然很想知道,一年后,两年后,他们还会这么开心吗?
05
2019年,我的预感应验了。
那年经济形势不好,很多公司裁员降薪。我们店的逾期率突然飙升,从以前的2%涨到了15%。
每天都有银行打电话来,催我们联系那些逾期的客户。有的客户失业了,有的公司倒闭了,有的降薪了,总之就是还不起车贷了。
最严重的一个月,我们协助银行收回了8台车。这些车被拖走时,场面很惨。
有个开Q5的女孩,在现场哭得撕心裂肺。她说自己失业三个月了,找不到工作,信用卡、车贷全都逾期了。
"我当初为什么要买这么贵的车?"她蹲在地上,捂着脸哭,"我就是想要个面子,想让别人觉得我过得好。现在车要被收走,征信也毁了,以后连贷款都贷不了。我这辈子都毁了。"
她男朋友站在旁边,一脸无奈:"我当初就劝你别买这么贵的车,你非不听。现在好了,车没了,还欠银行20万。这钱要还到什么时候?"
女孩哭得更厉害了。看着拖车把车运走,她整个人瘫在地上,起都起不来。
有个开A4L的小伙子,看着拖车把他的车运走,蹲在地上抱头痛哭。他说公司倒闭了,他背着80万的债,现在连吃饭都成问题。
"我前年买的车,当时想着做销售要有排面。现在公司没了,车也没了,还背了一身债。"他抬起头,眼睛通红,"王哥,你说我当初图什么?为了那点可笑的面子,把自己搭进去了。"
我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我能说什么?说当初我也觉得不对,但还是办了?说我也有责任?
还有个开A6L的中年男人,很平静地看着车被拖走,然后对我说:"王哥,你记住,永远不要让你儿子贷款买车。这东西就是个坑,把人往死里坑。"
"我今年40了,本来事业还算稳定,家里也有点积蓄。三年前脑子一热,买了这台车。每个月还1万多车贷,还要养车,三年下来花了50多万。"
他点了支烟:"这50万,要是拿去投资,现在至少能翻一倍。可我用来买了个会贬值的东西。现在公司不景气,我被降薪了,还不起车贷,车要被收走。你说我这三年图什么?"
那段时间,我经常失眠。我想起那些兴高采烈买车的客户,想起他们签合同时憧憬的眼神,想起他们开走车时激动的样子。可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连车都保不住了。
我开始怀疑,我这些年到底在干什么?我是在帮助客户实现梦想,还是在把他们推向深渊?
财务室里,小刘跟我说:"王哥,我昨天遇到一个客户,17年在我们这买的Q5,零首付。现在失业了,车要被收走,他在电话里求我,说能不能再宽限几天,他一定想办法凑钱。"
"你怎么说的?"
"我能怎么说?我说这是银行的决定,我们也没办法。"小刘叹了口气,"王哥,我心里挺难受的。当初卖车的时候,我们都说得天花乱坠,什么零首付零压力,什么轻松拥有豪车。现在出事了,我们却说这不关我们的事。"
我沉默了。小刘说的,正是我心里想的。
06
2020年的疫情,更是把这个问题放大了无数倍。
疫情一来,很多行业停摆,无数人失业或者降薪。我们店的逾期率一度达到了30%,创了历史纪录。
银行天天催,客户天天哭。我们夹在中间,两头为难。
有个客户,是个餐厅老板,疫情期间餐厅关门了三个月,没有任何收入。他开的是一台55万的Q7,每月要还1.1万车贷。
三个月后,他实在撑不住了,打电话来说想把车退了。
"王哥,我真的没办法了。餐厅关门,员工工资要发,房租要交,供应商的货款也要结。我这三个月光往外掏了40多万,现在账上只剩5万块,下个月的车贷都还不上了。这车能不能退给你们?"
我为难地说:"赵老板,车已经过户到您名下了,不能退。您可以试着把车卖了,用卖车的钱还一部分贷款。"
"卖了还要倒贴十几万!"他的声音都变了,"当初45万买的,现在二手车商最多给30万。卖了车,我还要再补十几万给银行。我哪有钱?"
"王哥,"他的声音开始哽咽,"当初你们卖给我的时候,怎么不说会有这么一天?你们就说零首付轻松购车,月供才一万出头,压力不大。可你们没说,万一出事怎么办。"
我无言以对。我能说什么?说当初我就觉得不对,但我只是个打工的,改变不了什么?
最后,他的车还是被银行收走了。我听说他餐厅也彻底关了,欠了一屁股债,正在想办法还。他老婆跟他离婚了,说受不了这种日子。他一个人租了个小单间,出去给别人打工还债。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客户。她是个公司白领,28岁,2019年买了一台40万的A4L。疫情期间公司裁员,她被裁了。
失业在家三个月,车贷断供。她给我打电话,在电话里崩溃大哭。
"王姐,我当初为什么要听你们的买这么贵的车?我一个月工资才1.5万,每个月还车贷8000,保险、油费、保养,一个月1万多就没了。我就是想在同事面前有面子,想让别人觉得我过得好。"
"现在我失业了,找不到工作,每天愁得睡不着觉。我妈说,要不把家里的房子卖了,帮我还债。可那是我妈的养老房啊,我怎么能卖?王姐,我该怎么办?"
我听着她的哭声,心如刀割。我想安慰她,可话到嘴边,却说不出口。因为我知道,我也有责任。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电脑上的逾期名单。一个个名字,一笔笔欠款,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困境,一个人的绝望。
我想起小陈当年说的那句话:"王哥,我觉得咱们是在害人。"
当时我还反驳他,说这只是一份工作。可现在,我必须承认,他说的是对的。我们确实在害人。
我们用精美的话术,包装成美好的梦想,卖给那些根本承受不起的人。我们明知道很多人还不起,还是把车卖给他们。因为我们有业绩压力,有销售任务,有提成要拿。
至于这些人以后会怎样,他们的家庭会不会因此破裂,他们的人生会不会因此改变,我们不在乎。或者说,我们装作不在乎。
那段时间,我经常做噩梦。梦里全是那些还不起车贷的客户,他们围着我,问我为什么要害他们。我惊醒后,坐在床上,看着窗外的夜色,突然觉得自己这些年做的事,真的很可悲。
我是帮凶。不管我怎么告诉自己只是个打工的,只是在执行公司的决定,都改变不了这个事实。
2021年3月,我做了一个决定——辞职。
老板很意外,他说:"老王,你在这干了十三年,现在是财务总监,年薪六十多万,福利待遇这么好,你为什么要走?"
我说:"老板,我干不下去了。这些年,我看着无数人因为买车背上沉重的债务,看着他们为了还车贷焦头烂额,看着他们还不起贷款时的绝望和崩溃。我良心不安。"
老板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说:"老王,你想多了。我们是正规生意,又没强买强卖。他们自愿买车,自愿贷款,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可是,"我看着他,"我们明知道他们很多人根本还不起,还是把车卖给他们。有些客户的收入证明明显有问题,我们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跟骗有什么区别?"
老板的脸色变了:"老王,你这话就不对了。我们有销售任务,有业绩压力,不卖车我们吃什么?再说了,整个行业都这样,不是我们一家。你要是良心不安,那全国几万家4S店都得关门。"
我沉默了。我知道老板说的没错,可我还是接受不了。
"老王,"老板缓和了语气,"我知道你心地善良,但是你得明白,我们只是商人,不是慈善家。这个社会就是这样运转的,我们改变不了。你要是实在过不去这个坎,那我也不强留你。"
离开的那天,我最后看了一眼展厅里那些闪亮的车。它们静静地停在那里,等待着下一个买主,下一个心甘情愿跳进债务陷阱的人。
小陈送我到门口。他已经是销售经理了,月入五六万,开着一台新款A6L。
"王哥,你真的决定走了?"
我点点头。
"其实,"小陈点了支烟,"我早就想走了。可是我买了房,要还房贷,要养老婆孩子。我走不了。"
"你还记得你刚来那会儿跟我说的话吗?"我问他。
他愣了一下,然后苦笑:"记得。我说咱们是在害人。"
"你现在还这么想吗?"
小陈沉默了很久,深深吸了口烟:"还是这么想。可是没办法,我得活着。"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转身离开。
走到停车场,我的手机响了。是个陌生号码。
"请问是王先生吗?我是市公安局经侦支队的。"
我心里一紧:"警察同志,什么事?"
"有个案子需要你协助调查。你以前工作的那家4S店,涉嫌贷款诈骗。我们调查发现,很多客户的贷款资料存在造假,而这些造假的资料都经过了财务部门的审核。你作为前财务总监,需要配合调查。"
我脑子嗡的一声,整个人僵在原地。
"你明天上午九点,到我们这里来一趟,带上你的工作证和相关材料。记住,这是强制协助调查,如果不配合,我们会采取强制措施。"
挂了电话,我瘫坐在车里。脑海里闪过这些年经手的无数份贷款资料,那些被修改过的银行流水,那些夸大的收入证明,那些虚构的工作单位...
我一直告诉自己,这些都是销售部门做的,我只是走个流程而已。可现在警察找上门来,我才意识到,我从来不是什么旁观者,我是共犯。
手机又响了,是以前店里的同事小刘打来的。
"王哥!出大事了!"她的声音很慌张,"店里来了十几个警察,把老板带走了!财务部的小李也被带走了!他们说要查账,说我们涉嫌诈骗......"
"王哥,"她的声音带着哭腔,"你当初为什么突然辞职?是不是早就知道会出事?王哥,我该怎么办?我会不会也被抓?"
我握着手机的手在发抖,说不出话来。
窗外,一辆崭新的宝马X5开过,车里坐着一对年轻夫妻,女的正开心地自拍。阳光洒在车身上,反射着耀眼的光芒。
我盯着那辆车,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那对夫妻,他们的账户里,真的有55万吗?还是说,他们也和曾经那些客户一样,只是在用贷款,维持着一个虚假的繁荣?
我想起这十三年来,我亲手经办的那些贷款。上千台车,数亿元的贷款金额。那些兴高采烈提车的客户,有多少现在还开着那台车?又有多少,已经像那些逾期的客户一样,陷入了债务的深渊?
手机屏幕上,小刘还在不停地发消息,问我该怎么办。我看着那些消息,突然不知道该怎么回复。
我能说什么?说我早就觉得不对,但还是做了十三年?说我也有责任,但我无能为力?
夕阳西下,停车场的车影拉得很长。我坐在车里,看着手机上警察留下的地址,突然意识到,明天之后,我的人生,可能就要彻底改变了......
07
第二天早上九点,我准时出现在市公安局经侦支队。
办案的是一个姓张的警官,四十出头,眼神犀利。他把我带进询问室,桌上堆着厚厚一摞材料。
"王先生,请坐。"张警官的语气很平静,"你不用紧张,我们只是了解一些情况。"
他打开一个文件夹:"你从2008年到2021年,在奥迪4S店任职,对吗?"
我点头:"是的。"
"这十三年间,你经手的贷款业务大概有多少笔?"
我想了想:"具体数字记不清了,大概一千多笔吧。"
"贷款总额呢?"
"大概...三个多亿。"
张警官抬起头看着我:"三个多亿。王先生,你知道这其中有多少是问题贷款吗?"
我沉默了。
他从材料里抽出几份:"这是2017年到2019年的部分贷款资料。我们调查发现,这些客户的收入证明、银行流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造假。而这些资料,都是经过你审核通过的。"
他把材料推到我面前:"你自己看看。"
我翻开第一份,是那个26岁的快递小哥。收入证明上写着月薪1.5万,但实际银行流水显示,他月收入只有7000左右。
第二份,是那个30岁的销售员。收入证明写着年薪35万,但实际上她的基本工资只有1.5万,提成很不稳定。
第三份,第四份...每一份都有问题。
"王先生,"张警官说,"这些造假资料,你当时是怎么审核通过的?"
我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说不出话来。
"我...我只是走个流程。这些资料都是销售部门准备的,我们财务只负责核对数字是否一致,至于真假..."
"至于真假,你们不管,对吗?"张警官打断我,"王先生,你在银行业工作过,你应该很清楚,这些资料明显有问题。可你为什么还是让它们通过了?"
我低下头,不敢看他的眼睛。
"因为...因为公司有业绩压力,老板要求..."
"老板要求,你就照做?"张警官的语气严厉起来,"王先生,你是财务总监,你有权力也有责任把关。可你没有。你明知道这些客户根本还不起贷款,还是让资料通过了。你知道这造成了什么后果吗?"
他又拿出一份材料:"这些是逾期名单。你自己看看。"
我接过材料,手在发抖。名单上密密麻麻写着几百个名字,每个名字后面,都标注着逾期金额和逾期时间。
"这些人中,"张警官说,"有42人因为还不起车贷,被银行起诉,查封了房产。有18人因为债务压力,选择了跑路,征信彻底毁了。还有3个人,因为承受不了压力,选择了自杀。"
听到"自杀"两个字,我整个人都僵住了。
"其中一个,"张警官的声音很沉重,"是个29岁的年轻人。2018年在你们店买了车,零首付。后来公司倒闭,他失业了,还不起车贷,被银行起诉。他老婆怀孕七个月,他父亲又查出癌症,各种压力之下,他从自家楼上跳了下去。"
我的脑子一片空白,耳朵里嗡嗡作响。
"王先生,"张警官看着我,"你还觉得自己只是走个流程吗?"
我说不出话来。眼泪不受控制地流了下来。
那天的询问持续了四个小时。我把这些年的经历,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说销售部门是怎么修改客户资料的,说老板是怎么施压让我们放宽审核标准的,说我自己是怎么一步步妥协的。
最后,张警官说:"王先生,你的问题我们已经了解了。鉴于你已经离职,而且主动配合调查,我们暂时不会对你采取强制措施。但是,你随时要配合我们的调查,不能离开本市。明白吗?"
我点头,声音沙哑:"明白。"
走出公安局,阳光刺得我睁不开眼。我站在门口,突然不知道该去哪里。
手机响了,是妻子打来的:"老王,你在哪?警察有没有为难你?"
"没有,我刚出来。"
"那就好。"她松了口气,"你快回来吧,咱们商量一下接下来怎么办。"
回到家,妻子给我倒了杯水:"老王,你别担心。你只是个打工的,真要追责,也是老板的事。"
我苦笑着摇头:"没那么简单。我是财务总监,那些资料都是我审核通过的。警察说得对,我有责任。"
"那怎么办?"妻子急了,"你会不会坐牢?"
我沉默了。我不知道会不会坐牢,但我知道,就算不坐牢,我的职业生涯也算是毁了。哪家公司还敢要一个涉嫌贷款诈骗的财务总监?
"老王,"妻子握着我的手,"这些年,你一直说工作压力大,良心不安。我当时还不理解,现在我明白了。你早就该辞职的。"
我看着她:"可是我们有房贷,有孩子要养,我不能辞职。"
"可你看看现在,"她的眼眶红了,"就算你没辞职,不还是出事了吗?老王,钱是赚不完的,可人要是没了,一切都没了。"
那天晚上,我坐在阳台上,看着小区停车场那些车。宝马、奔驰、奥迪,一辆辆整齐地排列着,在路灯下闪着光。
我突然想,这些车的主人,有多少人账户里真的有55万?又有多少人,和当年那些客户一样,只是在用贷款维持着一个虚假的繁荣?
08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经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时期。
警方的调查在继续,不时要我去配合调查。我找了个律师,律师说我的情况比较复杂,虽然是被动执行公司决策,但作为财务总监,确实有失职责任。
最让我煎熬的,是心理上的折磨。每天晚上,我都会做噩梦,梦到那些还不起贷款的客户,梦到那个从楼上跳下去的年轻人。
有一次,我梦到那个快递小哥。他骑着电动车,车后座绑着那台Q5的车标,对我说:"王哥,你看,我的车被收走了,只剩下这个标了。可我还欠着30万,要还十年。十年啊,王哥,我这十年该怎么过?"
我惊醒后,再也睡不着。我坐在床边,想起那些年经手的贷款,想起那些签字时根本没想太多的资料,想起那些我明知道有问题却还是放行的申请。
我告诉自己,我只是个打工的,我改变不了什么。可这个借口,现在听起来是那么苍白无力。
妻子看着我日渐憔悴,劝我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我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给我开了药,让我多休息。
可我怎么休息得了?每次闭上眼睛,都是那些客户的脸。
一天,我收到一封邮件。是小陈发来的。
"王哥,我也辞职了。店里现在一团乱,老板被抓,生意基本停了。我想了很久,决定还是离开这一行。这些年,我一直告诉自己,我只是在做销售,在完成工作。可现在我必须承认,我也是帮凶。"
"王哥,你当初离开是对的。我应该早点离开的。"
看完邮件,我给小陈打了个电话。
"小陈,你以后打算做什么?"
他沉默了一会儿:"我还没想好。但肯定不会再做汽车销售了。这一行,水太深了。"
"那你现在怎么样?"
"还行吧。房贷压力挺大的,但总能扛过去。"他顿了顿,"王哥,警察有没有找你麻烦?"
"配合调查了几次。"
"那就好。"他松了口气,"王哥,你别太自责。我们都只是打工的,有些事我们真的改变不了。"
挂了电话,我却没有感到轻松。小陈的话没错,我们确实改变不了什么。可正是因为每个人都这么想,这个行业才会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半年后,警方的调查终于有了结果。
老板被判了五年,销售总监被判了三年。财务部的小李因为直接参与造假,被判了两年缓刑。
我因为已经离职,而且主动配合调查,免于刑事处罚,但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
律师说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可我却高兴不起来。
因为那个案子,媒体做了大量报道。我的名字被曝光了,很多人知道了我曾经在那家4S店工作。
我去找工作,投了十几份简历,没有一家公司要我。一家公司的HR直接跟我说:"王先生,不是您能力不够,是您的履历有问题。我们不能冒这个险。"
妻子劝我:"要不我们回老家吧,在这里待着也不是办法。"
我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不是为了别的,是想做点什么,弥补这些年犯下的错。
我联系了几个媒体,主动要求接受采访,讲述汽车贷款行业的内幕。我想让更多人知道,那些表面光鲜的豪车背后,藏着多少陷阱。
第一次接受采访,记者问我:"王先生,你现在后悔吗?"
我毫不犹豫地说:"后悔。非常后悔。如果能重来,我宁愿不做这份工作,也不愿意参与到这些事情中。"
"那您想对那些想买车的人说什么?"
我看着镜头,认真地说:"我想说,买车之前,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负担得起。不要被销售的话术迷惑,不要被所谓的零首付诱惑,不要为了面子而透支未来。"
"车只是个代步工具,不是身份的象征。开什么车,不代表你是什么样的人。账户里有多少存款,才代表你真正的实力。"
"如果你月薪只有一两万,千万不要买四五十万的车。那不是改善生活,那是自掘坟墓。我见过太多人因此家破人亡,我不希望悲剧继续发生。"
采访播出后,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人在网上留言,说他们就是那些被困在车贷里的人,现在每个月为了还贷款焦头烂额。
也有人骂我,说我是马后炮,说我当初为什么不阻止,现在出来装好人。
我看着那些留言,五味杂陈。我知道自己确实有责任,那些批评我都接受。可我还是希望,能有更多人从我的经历中吸取教训。
09
两年过去了。
我现在在一家小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收入只有以前的三分之一。可我心里踏实了许多。
这两年,我一直在关注汽车贷款行业。我发现,尽管出了那么多事,可这个行业并没有太大改变。零首付、低首付的广告依然满天飞,销售依然在用各种话术诱导客户贷款买车。
只不过,现在有些人开始警醒了。我看到网上有越来越多的帖子,讲述贷款买车的教训,劝告大家理性消费。
前几天,我在超市遇到了当年那个开Q5的女孩。她现在骑着电动车,穿着朴素,看起来憔悴了很多。
她认出了我,有些尴尬:"王...王哥。"
我笑了笑:"你还好吗?"
她点点头:"还行吧。车被收走后,我找了份新工作,每个月还银行6000块。还要还好几年。"
"男朋友呢?"
她苦笑:"早分了。他受不了我这种状态,说跟我在一起压力太大。"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安慰的话。
"不过也好,"她看着我,"至少我现在想明白了。车这种东西,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活得踏实,不用每天为了还钱发愁。"
"我现在骑电动车,同事也有看不起的,但我不在乎了。我就想着早点把债还完,重新开始。"
送走她后,我站在超市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车流。宝马、奔驰、奥迪,各种豪车川流不息。
我想,这些车的主人中,有多少人是真的买得起?又有多少人,正在为了还贷款而苦苦挣扎?
回到家,我打开电脑,开始写这篇文章。我想把这些年的经历写下来,让更多人知道这个行业的真相。
我写到深夜,妻子过来给我泡了杯茶:"还在写?"
我点点头:"快写完了。"
"你这样值得吗?"她有些心疼,"都过去了,你何必还要揭开伤疤?"
我看着她:"正是因为过去了,我才要写。我不希望更多人重蹈覆辙。"
妻子叹了口气,拍了拍我的肩膀:"你啊,就是太较真。"
可我知道,这不是较真,这是赎罪。
现在,我48岁了。回顾这些年,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
这个社会最大的谎言,就是让你以为,开什么车就代表你是什么样的人。
满大街三四十万的车,可真正能拿出20万的人,真的很少很少。
大部分人,都是在用贷款维持着一个虚假的繁荣。他们每个月为了还车贷焦头烂额,为了养车省吃俭用,为了面子透支未来。
可他们不知道,真正的有钱人,不在乎开什么车。真正的成功,不是拥有多少表面光鲜的东西,而是拥有多少真实的财富,拥有多少应对风险的能力。
我见过太多人,因为买了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车,最终陷入债务深渊。他们的人生,被一台车改变了。
我也见过少数清醒的人,他们懂得量入为出,懂得理性消费。他们不追求虚假的繁荣,而是脚踏实地地积累财富。最终,他们才是真正的赢家。
如果你正在考虑买车,我想对你说:
不要被销售的话术迷惑,不要被所谓的零首付诱惑,不要为了面子而透支未来。
算一算你的月收入,算一算你的月支出,算一算你还有多少存款。如果买车会让你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那就不要买。
车只是个代步工具,不是身份的象征。骑电动车不丢人,买不起车也不丢人。真正丢人的,是打肿脸充胖子,把自己逼上绝路。
如果你真的需要车,那就买个便宜点的,十万八万的车,一样能开。没必要非得买BBA,没必要非得买五六十万的豪车。
记住,真正的财富,不是你拥有什么车,而是你的账户里有多少存款,你的心里有多少踏实。
这是我用十三年的职业生涯,用无数人的悲剧,换来的教训。
希望你们,不要重蹈覆辙。
10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数据。
警方调查时提供的数据显示,我们那家4S店,十三年间卖出的车里,有73%是贷款购买的。而这些贷款购车的客户中,有56%的人,账户存款不足10万,有89%的人,拿不出55万现金。
也就是说,满大街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豪车,其实大多数都是镜花水月。
车主们看起来成功,实际上可能负债累累。他们每个月为了还贷款拼命工作,为了养车节衣缩食,活得战战兢兢。
这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哀。我们被消费主义绑架了,被所谓的成功标准绑架了,被虚荣心绑架了。
我们以为,开豪车就是成功,住大房子就是幸福,穿名牌就是体面。可我们不知道,这些表面的东西,正在一点点掏空我们。
我希望,通过我的经历,能让更多人醒悟。
不要再追求那些虚假的繁荣了。踏踏实实地赚钱,老老实实地存钱,量入为出地花钱,这才是正道。
55万的车满大街都是,但能拿出55万的人却很少。这个现象,不值得骄傲,反而应该让我们警醒。
因为它说明,我们这个社会,正在透支未来。我们用明天的钱,维持今天的体面。可明天终将到来,那时候,我们拿什么还债?
这是我48岁那年,看穿的这个时代最荒诞的秘密。
也是我用最惨痛的代价,换来的人生感悟。
希望你们,能从中得到启发,不要重蹈覆辙。
愿每个人,都能活得真实,活得踏实,活得坦荡。
来源:风止何安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