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去华强北办事,彻底被那儿的热闹劲儿惊着了。晚上八点多,“AI夜校”的教室还坐得满满当当,有开电子店的老板学AI修图,有外卖骑手练AI短视频剪辑,连摆摊卖配件的大叔都在问“怎么用AI写产品文案”。听街道办的人说,光是这半年,就有上千家商户靠AI把生意效率提了
上周去华强北办事,彻底被那儿的热闹劲儿惊着了。晚上八点多,“AI夜校”的教室还坐得满满当当,有开电子店的老板学AI修图,有外卖骑手练AI短视频剪辑,连摆摊卖配件的大叔都在问“怎么用AI写产品文案”。听街道办的人说,光是这半年,就有上千家商户靠AI把生意效率提了三成。
这场景让我突然想起刚出的“十五五”规划吹风会,科技部部长阴和俊明确说要“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还提到要推动AI和产业、消费、民生深度融合。再看国务院8月发布的《人工智能+行动意见》,直接给出了硬目标:2027年智能终端普及率要超70% 。
朋友圈里立马分成两派:有人说“AI泡沫又要来了,别被割韭菜”,有人却晒出自己靠AI接单的收入截图,说“这是十年一遇的风口”。普通人看得心里发痒又犯怵:政策说得热闹,到底跟咱有关系吗?所谓的“机遇”是真能赚钱,还是只是噱头?
为了搞明白这事,我翻了三遍官方文件,跟华强北的创业者聊了半天,还请教了做科技投资的朋友。越挖越发现,这次“AI+行动”跟以前的技术热完全不一样,它不是悬浮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能落地的机会。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清楚,不管你是想搞副业、创业,还是单纯想保住工作,这些干货都得好好看——毕竟政策风口砸过来时,看懂的人早就站稳了脚跟。
一、先破误区:这波AI+不是“虚火”,3个信号说明是真机会
一提到“政策风口”,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喊口号”“炒概念”,尤其是经历过前两年的AI热,更怕踩坑。但这次“十五五”提的AI+行动,光看这三个信号就知道是来真的,跟以前完全不是一回事。
1. 顶层设计“动真格”:从技术到落地全链条铺路
以前提AI,大多只说“搞技术攻关”,这次直接把“体系化部署”摆上了台面。科技部明确了三个发力点:既要啃算力芯片、模型算法这些硬骨头,夯实技术根基;又要推动AI融入产业、消费等实际场景;还配套了法律法规和治理机制兜底。
最关键的是有明确的时间表。国务院的文件把目标拆成了2027年、2030年、2035年三阶段,2027年要先实现AI与六大领域的深度融合 。这种“技术攻关+场景落地+制度保障”的组合拳,以前很少见,明显是要让AI从实验室走进日常。
2. 落地节奏“超预期”:小老板都能轻松用起来
以前的AI技术门槛高得吓人,得懂代码、会算法,普通人根本摸不着。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华强北的“AI夜校”教的全是“傻瓜式操作”:不用学编程,对着模板输指令就能生成图片;跟着教程走,半小时就能学会AI客服设置 。
深圳有个创业者更绝,搞了个“APP工厂”,用AI批量化生成小程序,不用雇太多程序员,几周就能验证一个想法。这说明AI已经从“专家专属”变成了“全民工具”,就像当年的互联网一样,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个体户,都能拿来用。
3. 市场需求“真刚需”:企业和个人都在抢着用
政策能推起来,根本原因是市场有刚需。现在开公司的都在愁“成本高、效率低”:工厂缺工人,用AI机器人能24小时开工;电商老板没时间做图,AI生成几分钟搞定;连律所都在用AI整理案卷,效率提了一倍多。
对个人来说需求更实在:想搞副业的缺技能,AI能当“外挂”;上班的怕被淘汰,学AI能提升竞争力;甚至退休老人都在用AI辅助看病、线上购物。这种“企业降本、个人增效”的刚需,才是AI+能持续火下去的根本原因。
二、核心机遇:普通人能碰的3大赛道,不搞技术也能分一杯羹
别再盯着“研发大模型”“造芯片”这些高门槛领域了,普通人的机会根本不在那儿。从政策文件和市场反馈看,这三大赛道才是真能赚钱的“富矿”,门槛低、见效快,看懂就能上手。
1. 赛道一:AI“卖水人”——给淘金者送工具,稳赚不赔
老话说“淘金热里最赚钱的是卖铲子的”,AI时代也是这个理。不是人人都能搞AI研发,但人人都能做“卖水人”,给想用AI却不会用的人提供服务。这是最稳的路子,因为需求实在太旺盛了。
现在很多企业和个人都陷入“想用AI但不会用”的困境:小老板知道AI能做营销,却不知道选哪个工具;职场人想靠AI写报告,却写不出好指令;甚至老师想做AI课件,都找不到门道。这时候你只要懂点实用技巧,就能赚钱。
具体能做的有三类:一是“工具代理”,选几个垂直领域的AI工具(比如电商AI设计、法律AI文书),帮商家做分销和代运营;二是“实操培训”,像华强北AI夜校那样,教普通人用AI解决具体问题,按课时收费;三是“定制服务”,比如帮餐馆写AI菜单、帮网店做AI直播脚本,按单赚钱。
华强北有个小伙子就是这么干的,专做“电子行业AI工具包”,把AI修图、智能客服、多语言文案这些功能打包卖给商户,三个月就赚了十几万。这路子的核心就是:别人忙着“淘金”,你安安稳稳“卖水”,风险小还赚钱。
2. 赛道二:AI“新匠人”——用AI放大老技能,收入翻倍
要是你本身有技能,那这波AI+就是“送上门的外挂”。AI不是要取代你的技能,而是把你的能力放大十倍、百倍,让你从“普通从业者”变成“高价值匠人”。这是最适合职场人和手艺人的赛道。
比如程序员用AI写代码、找bug,开发效率能提一倍,以前一周的活现在三天就能干完,既能接私活又能涨工资;设计师用AI做初稿,把精力放在创意上,能同时接更多单子;连会计都能用AI做报表、算税,腾出时间做财务分析,变成公司离不开的人才。
这里的关键是“人机协同”,而不是“被AI替代”。华强北开电子店的刘先生就是例子,他以前修图、上架商品要半天,现在用AI生成图片、写文案,省下的时间能多对接三个客户,月销售额直接涨了30% 。记住:AI是你的助手,不是你的对手,把它用起来,你的技能才更值钱。
3. 赛道三:AI“训练师”——给AI“喂饭”,冷门却暴利
很多人不知道,再聪明的AI也得靠人“调教”。就像教孩子说话一样,AI需要大量的优质数据和指令才能变好用,这就催生了“AI训练师”这类新职业。这个赛道冷门、竞争小,关键是门槛还低,普通人稍微学一下就能做。
最常见的是“提示词工程师”,简单说就是“教AI做事”:你给的指令越精准,AI输出的结果越好。现在很多企业都缺这种人才,能写出优质提示词的人,兼职接单一小时就能赚几百块,甚至有人把好用的提示词模板打包出售,躺着赚钱 。
还有数据标注师,给AI识别的图片、视频打标签,帮它“认东西”。虽然看似枯燥,但需求极大,尤其是医疗、自动驾驶这些领域,标注一条数据就能赚几毛到几块,时间自由,在家就能做。这行现在缺口很大,有机构预测,未来三年需要上千万人,对普通人来说简直是“捡钱机会”。
三、避坑指南:4个“陷阱”千万别踩,不然机会变坑
越是风口,越容易掉坑里。很多人不是没机会,而是被这些陷阱绊住了脚。全是过来人的血泪教训,每一条都得记牢。
1. 别乱买“AI课程”:90%的课都是割韭菜
现在打开短视频,全是“999元学AI月入过万”“三天速成AI大师”的广告,千万别信。这些课要么教的是过时的基础操作,要么讲的全是虚头巴脑的理论,学完根本没法落地。
真要学,就找“实用型资源”:华强北的“AI夜校”是免费的,教的全是能直接用的技巧;国务院客户端上有《人工智能+行动意见》的解读,全是官方干货;甚至抖音上很多本地博主会免费分享“AI修图教程”“AI写文案技巧”,比付费课管用多了。
2. 别碰“高门槛项目”:普通人就做“轻资产”
有人一听说AI风口,就想搞“大模型研发”“智能机器人生产”,结果砸了钱还没起步就垮了。这些项目需要上亿的资金、顶尖的技术团队,根本不是普通人能碰的。
咱普通人要做就做“轻资产”:比如用AI做短视频代运营,不用租办公室,一部手机就能干;或者做AI提示词顾问,靠技能赚钱,没什么成本。华强北有个姑娘就是靠帮商家写AI直播脚本,一个月赚两万多,投入的只有时间和精力。
3. 别被“替代焦虑”逼疯:先做“AI合作者”
很多人天天担心“AI会抢我饭碗”,越想越焦虑,反而错过了机会。其实从政策文件就能看出来,AI是“创造新岗位”而不是“消灭岗位”:它会替代重复劳动,但会催生AI训练师、智能维护员等新职业 。
正确的做法是“主动合作”:你是会计,就学用AI做报表;你是老师,就学用AI做课件;你是销售,就学用AI找客户。深圳一家工厂里,以前的流水线工人学了AI设备维护,现在工资涨了一倍,反而成了核心员工。
4. 别“盲目跟风”:结合自身优势选赛道
看到别人用AI做设计赚钱,就跟着学;看到别人做AI培训火了,又转去做,这种跟风大概率赚不到钱。每个赛道都有适合的人群,得结合自己的优势选。
比如你擅长沟通,就做AI工具销售或培训;你有文案功底,就做提示词工程师;你懂某个行业(比如餐饮、电子),就用AI帮这个行业的人解决问题。记住:AI只是工具,你的行业经验、技能才是核心竞争力。
四、实操方法:不同人群怎么抓机会?3套方案直接用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资源和技能,抓机会的方法也不一样。我分了三类人群,每套方案都能直接套用,照着做就能少走弯路。
1. 上班族:别只当“执行者”,做“AI赋能者”
上班族最该担心的不是被AI替代,而是“不会用AI的自己被会用AI的同事替代”。想保住工作还能升职加薪,就按这三步走:
- 第一步:用AI提效率。比如用AI写周报、做PPT,把节省的时间用来做“创造性工作”,比如给公司提新的营销方案,让老板看到你的价值。
- 第二步:学“行业+AI”技能。要是你做财务,就学用AI做财务分析;要是你做HR,就学用AI筛选简历。这些技能会让你成为“不可替代的人”。
- 第三步:主动承接AI相关任务。公司要搞AI客服,你主动申请负责;部门要做AI培训,你带头参加。这些经历会成为你简历上的加分项。
2. 创业者/个体户:用AI“降本增效”,把生意放大
对小老板来说,AI最大的价值是“花小钱办大事”,不用雇太多人,也能把生意做好。这三个方向最实用:
- 运营上:用AI做图、写文案、剪视频,不用再请设计师、文案师,成本能降40%。华强北的商户就是这么干的,运营成本降了不少,还拓展了海外客户 。
- 服务上:用AI智能客服回复咨询,用AI预约系统安排订单,就算没人值班也能做生意。有个开家政公司的朋友,用AI客服后,客户响应速度快了,订单涨了20%。
- 选品上:用AI分析市场数据,看什么产品好卖、客户喜欢什么,不用再靠“猜”做决策。比如卖电子配件的,用AI分析热搜,能提前囤货,赚得更多。
3. 想搞副业的人:从“轻量级”入手,快速试错
搞副业别贪大求全,先从“小项目”入手,赚了钱再放大。这三个副业门槛低、见效快,推荐试试:
- 短视频代运营:用AI写脚本、剪视频,帮本地商家做账号,一个月接两三个单子就能赚几千。外卖骑手小张就是这么干的,兼职做代运营,每月多赚2000元 。
- AI提示词代写:帮企业写“AI生成文案的指令”“AI做图的关键词”,一条能赚几十到几百块。现在很多小企业缺这个,需求很大。
- AI工具导购:帮人选适合的AI工具,比如帮老师选AI课件工具、帮老板选AI记账工具,赚佣金或咨询费。只要懂点技巧,就能做。
五、长期视角:这波机会能火多久?3个逻辑决定“十年红利”
很多人关心“这波AI+能火多久”,怕只是“昙花一现”。其实从这三个逻辑看,它不是短期风口,而是能持续十年的长期红利,早入局早受益。
1. 政策持续“输血”:十年规划不是“短期炒作”
“十五五”规划是管五年的,而AI+行动直接给出了到2035年的目标,说明这是长期战略,不是临时起意。科技部明确说要“持续加强顶层设计和体系化部署”,还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攻克算力芯片、模型算法这些难题 。
政策的持续性意味着机会的稳定性:2027年要实现AI与六大领域融合,2030年要形成智能经济生态,2035年要让AI成为基础设施。每一步都有明确目标,跟着政策走,至少十年内都有饭吃。
2. 技术门槛“持续降低”:
来源:努力的年轻人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