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加沙行动受阻!81人团队滞留,入境遭拒绝,多国施压联合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6:26 1

摘要:一边是印尼、阿联酋等国迫切希望部队获得联合国授权,另一边是美国在停火协议承诺与盟友立场间摇摆,再加上加沙境内每天仅89辆的援助卡车与约定600辆的巨大差距,所有矛盾交织在一起,让加沙战后重建的第一步就布满荆棘。

当以色列明确反对土耳其加入拟组建的加沙稳定部队时,这场看似简单的兵力构成争议,其实早已超出了“谁能参战”的范畴。

一边是印尼、阿联酋等国迫切希望部队获得联合国授权,另一边是美国在停火协议承诺与盟友立场间摇摆,再加上加沙境内每天仅89辆的援助卡车与约定600辆的巨大差距,所有矛盾交织在一起,让加沙战后重建的第一步就布满荆棘。

这场博弈里,每个国家的选择都藏着自己的算盘,而加沙民众的命运,正被这些复杂的政治角力推着走。

加沙要组建一支5000人的稳定部队,消息一出来就牵动了多个国家的神经。但这支队伍的“身份”和“成员”,从一开始就吵得不可开交。

最先引发争议的是土耳其的去留。以色列态度很明确,坚决不让土耳其军队参与。

理由也摆得很清楚,两国在叙利亚问题上早就有矛盾,而且以色列认为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和穆斯林兄弟会、哈马斯走得太近,担心土耳其加入会影响部队的中立性。

可这个决定也不是没有隐患,土耳其是特朗普20点停火协议的担保国之一,军事实力在穆斯林国家里也排得上号,把它排除在外,很可能会让其他穆斯林国家对这支部队的认可度打折扣,甚至引发新的争议。

目前来看,这支稳定部队大概率会由埃及牵头。埃及在中东地区的地缘位置特殊,和加沙相邻,对当地情况相对熟悉,由它领导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各方利益。

但即便领导权定了,部队的“合法性”还是个问题。印尼、阿联酋这些愿意出钱出力的国家,都希望部队能拿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哪怕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联合国维和部队。

有了联合国授权,部队在执行任务时会更有底气,也能减少其他国家的质疑。可联合国安理会的决策过程向来复杂,要让常任理事国达成一致,恐怕没那么容易。

另外,这支部队还得和美国主导的一个民事-军事协调中心配合。

这个中心设在以色列南部的基尔亚特加特,里面有英国、法国、约旦、阿联酋的少量顾问,最近刚由美国副万斯主持揭幕,原本是想协调加沙的援助工作。

可尴尬的是,加沙主要的援助过境点现在还关着,中心就算想干活,也没多少用武之地。稳定部队和这个中心如何配合,能不能真正打通援助通道,都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难题。

加沙的人道主义援助,绕不开联合国巴勒斯坦难民救济和工程处,但现在这一机构却成了各方角力的焦点。

美国国务卿马克・卢比奥直接给近东救济工程处定了性,说它是“哈马斯的附属机构”,不应该在加沙发挥任何作用。

这个说法一出来,立刻遭到了很多欧洲国家、联合国以及国际法院的反对。

国际法院本周专门发布了咨询意见,明确表示近东救济工程处在加沙援助分发中是“不可替代”的,而且不认可以色列说的“这个机构已经被哈马斯彻底渗透”的证据。

两边的立场完全对立,让加沙的援助工作陷入了两难。

更尴尬的是特朗普。他在20点停火计划里明明承认了联合国在加沙援助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可现在美国和以色列一起反对近东救济工程处,等于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如果真把这个机构排除在外,加沙的援助体系很可能会崩溃,停火计划里的承诺也会变成一纸空文;可要是不站在以色列这边,又会影响美以关系,特朗普在中东的战略布局也会受影响。

挪威倒是没闲着,去年12月就在联合国大会上推动相关行动,现在还在起草决议,想把国际法院“以色列作为占领国不应限制向加沙运送援助”的裁定写进去,以此给以色列施压。

可以色列这边的行动却很诚实,按照特朗普停火计划的约定,每天应该有600辆援助卡车进入加沙。

但协议签了之后,日均只有89辆,只达到了约定数量的14%。援助进不去,加沙民众的生活根本无法保障,所谓的“战后重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近东救济工程处也忍不住对以色列提出了批评。自加沙战事爆发以来,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1967年起被以色列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地区,暴力事件越来越多,当地民众每天都生活在恐惧里。

而且以色列还在持续吞并西岸领土,这明显违反了国际法,近东救济工程处要求以色列立刻停止这种行为,同时强调“加沙与西岸的未来密不可分”,不能把这两个地方的问题割裂来看。

加沙的战后安排,比稳定部队组建和援助争议更复杂。毕竟这关系到加沙未来由谁管、怎么管,每个相关方都想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

稳定部队的任务里,有两项核心工作:解除哈马斯武装和推动巴勒斯坦过渡政府成立。可这两项工作从一开始就遇到了阻力。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已经放话,绝不允许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介入战后加沙的事务。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在西岸有一定的影响力,以色列这么做,显然是想牢牢掌控加沙的局势,不想让对自己不利的势力进入。

不过巴勒斯坦内部倒是达成了一些共识。周五的时候,巴勒斯坦各主要派别已经商量好,同意由一个独立的技术官僚委员会来接管加沙的管理事务。

这个委员会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由专业人士组成,理论上能被更多人接受。而且哈马斯和法塔赫的代表团还在埃及见了面,磋商战后安排。

哈马斯表示从调解员那里得到了“明确保证”,说“战事实际上已经结束”;双方会后还发表了联合声明,确认要把加沙管理权交给那个独立技术官僚委员会,让委员会和阿拉伯国家、国际机构合作,负责加沙的民生和基本服务。

这看起来是个积极的信号,但实际执行起来,恐怕还会受到以色列的阻挠。

土耳其在战后安排里也没闲着,却屡屡碰壁。

土耳其灾害管理局派了一支81人的灾害响应团队,带着生命探测设备和搜救犬,想到加沙帮忙搜寻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的遗体,可这支队伍现在还滞留在埃及和加沙的边境附近,因为以色列一直不批准他们入境。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周五也对记者表示,美国应该多做点实事,比如对以色列实施制裁、禁止向以色列出售武器,用这些手段迫使以色列遵守特朗普计划里的承诺。可美国会不会听埃尔多安的,还是个未知数。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负责人汤姆・弗莱彻最近去了一趟加沙,他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采访时,用了一个让人揪心的比喻来形容加沙的现状:“我仿佛驾车穿行在广岛、斯大林格勒或德累斯顿的废墟之中。”

这句话背后,是加沙被战火摧毁的家园,是无数流离失所的民众,也是亟待解决的人道主义危机。

加沙的问题,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军事问题或经济问题,而是牵扯到历史、宗教、地缘政治的复杂难题。

稳定部队能否顺利组建并获得联合国授权,近东救济工程处能否继续留在加沙开展援助,巴勒斯坦过渡政府能否真正落地,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不确定性。

而在这些政治角力的背后,最该被关注的,是加沙民众对和平、对基本生活保障的渴望。如

果各方始终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加沙的和平恐怕只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来源:科技美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