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十恶不赦”,总觉得是古人骂人的狠话。直到翻到《开皇律》的条文才惊觉:这十个字,竟是封建王朝刻在骨头里的“红线”——碰了任何一条,就算皇帝大赦天下,你也得在牢里待着。
常常听电视剧里说:“十恶不赦”。却也不说这十恶是哪十恶,今天老猫儿就一篇文章告诉大家:“这时恶”到底是什么?
提起“十恶不赦”,总觉得是古人骂人的狠话。直到翻到《开皇律》的条文才惊觉:这十个字,竟是封建王朝刻在骨头里的“红线”——碰了任何一条,就算皇帝大赦天下,你也得在牢里待着。
这十条罪名,像一张密网,网住了皇权、伦理和社会的根基。而那些栽在上面的人,故事比戏文还跌宕。(注:“十恶”具体为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除下文详述的4条外,其余6条或护皇权(如“谋大逆”指毁坏皇室宗庙、陵墓、宫殿)、或守人伦(如“不孝”指不赡养父母、守孝期间作乐)、或稳秩序(如“不义”指下属弑上司、学生杀老师,三国范疆、张达弑杀上司张飞,便是“不义”的典型),共同织就封建王朝的规则屏障。)
“谋反”排第一,不是没道理。皇帝的龙椅还没坐热,你就想掀桌子?这在古代是抄家灭族的罪。
安禄山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曾把唐玄宗哄得团团转,认了杨贵妃当干妈,可转身就竖起“清君侧”的大旗,一路杀向长安。安史之乱这场仗,打垮了盛唐的元气,也让“谋反”两个字,成了历代皇帝的噩梦。
后来的吴三桂更绝,先降清再反清,在云南称帝时,怕是早忘了《开皇律》里“谋反者,皆斩”的铁条。可历史早就写好结局:敢碰皇权的逆鳞,终会被皇权碾碎。
“恶逆”专指对至亲动手,放在今天也突破人伦。可古代连“义父子”都算在内,吕布就是栽在这上面的典型。
他先认丁原为父,转头就为了赤兔马杀了丁原;又拜董卓为义父,最后却和貂蝉联手弑董——两次弑杀义父的行径,彻底撕毁了“义亲如骨肉”的人伦底线。古人讲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吕布这般反复,难怪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骂他“三姓家奴”。
还有唐朝的李希烈,作为叛军首领,竟因母亲劝阻他谋反,就对亲妈动了杀心,连身边的部将都怒斥他“禽兽不如”,最终众叛亲离。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连血脉至亲都能加害的人,又怎会对他人有半分敬畏?
“内乱”听着隐晦,实则专指亲属间的苟且,是戳破伦理底线的尖刀。
春秋时的卫宣公,简直荒唐到离谱。儿子公子伋要娶齐国公主宣姜,他见宣姜貌美,竟先一步在黄河边筑“新台”,把未来儿媳抢进自己后宫;后来为了讨好宣姜,更是设计害死了亲生儿子公子伋和另一个儿子公子寿。这桩流传千年的“新台丑闻”,让卫国沦为诸侯笑柄,也成了“内乱”罪名最刺眼的注脚。
更恶心的是后梁太祖朱温。他病重时,让几个儿媳轮流入宫“侍疾”,而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竟默许还纵容这种丑事。最终,朱温被忍无可忍的亲儿子朱友珪弑杀,也算恶有恶报。
古人对“内乱”的零容忍,藏着对社会根基的担忧:家庭是天下的缩影,若亲情伦理崩塌,整个社会的秩序也会随之瓦解。
“不道”是对无辜者的残忍屠戮,尤其是“杀一家非死罪者三人以上”,堪称挑战人性的底线。
黄巢起义时,一路烧杀抢掠,攻入长安后,不仅屠戮唐朝官员,更对无辜百姓痛下杀手。据部分史料记载(此说法存在历史争议,部分观点认为有后世抹黑成分),他的军队在粮草匮乏时甚至以人肉为粮,这般行径哪里是“起义”,分明是制造人间炼狱。
张献忠在四川的所作所为更令人发指。史料记载(同样存在争议,需结合多方记载辩证看待),他为了巩固势力、甚至单纯取乐,发明了剥皮实草、斩手足等多种酷刑,成都及周边地区人口锐减,几乎沦为空城。这种对生命的漠视,不管放在哪个时代,都该被钉在耻辱柱上。
细看这十条罪名,会发现古人的治理智慧:谋反、谋大逆、谋叛,是为了稳固皇权统治;恶逆、不孝、不睦、内乱,是为了守护家庭人伦;不道、不义、大不敬,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
但也要看到,“十恶”本质是封建皇权的工具,带着鲜明的时代局限:比如“大不敬”,不仅是对皇帝尊严的维护,更常被扩大解释,成为皇权打压异己的手段——苏轼“乌台诗案”中,虽被指控“大不敬”,但其核心罪名实为“谤讪新政”,“大不敬”更多是强化指控的“帽子”;再如秦桧,他通金卖国、陷害岳飞,本质是对家国道义的背叛,更贴合“不义”的罪名,只因封建王朝将“忠君”与“爱国”深度绑定,才让这类行为常被归为对皇权的背叛。
这些罪名早已随封建王朝落幕,但其中蕴含的“底线思维”,却穿越时空,融入现代社会的骨血:
- 对权力的敬畏,变成了今天对法律的遵守——就像古人不敢触碰皇权红线,如今我们深知“违法必受惩”;
- 对亲人的善待,变成了今天的家庭责任——如同“恶逆”“不孝”的警示,现在的我们更强调“赡养老人、关爱家人”的义务;
- 对生命的尊重,变成了今天的人道主义——正如“不道”对屠戮的禁止,如今“尊重生命、反对暴力”已成全人类的共识。
就像当下社会对“反社会暴力行为”的零容忍,对“职场背叛、背信弃义”的道德谴责,是“不道”“不义”的现代延续;而河南“背母上大学”的刘秀祥,十几年如一日照料患病母亲,用行动诠释“赡养”的重量,正是“不孝”底线催生出的人性温暖——这些鲜活的例子,都在证明:底线从不是冰冷的束缚,而是照亮人性的光。
回望那些栽在“十恶”上的人,会发现:不管时代怎么变,有些红线碰不得——它们不是束缚,而是守护;有些底线守不住,迟早会摔得粉身碎骨。而守住这些穿越千年的底线,既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人性向暖向善的底气。
你觉得这“十恶”里,哪一条最能戳中人性的软肋?
来源:策略rF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