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的“好色”之谜:推动中国历史更迭的另类密码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17:35 1

摘要:周朝那会儿,人们最认红色。为啥呢?《礼记》里写得明明白白,说“周人尚赤”。祭祀用的公牛要选红毛的,天子在立春那天要穿红袍,连驾车的马都得挑红的。这背后是他们对火的崇拜——觉得红色象征光明正大,能驱邪避灾。你去看出土的周代漆器,大多是红黑相间的配色,那种庄重华贵

话说咱们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特别钟情的颜色,这里面可藏着不少门道。今天咱们就拉家常似的聊聊这事儿,保准让你觉得既新鲜又有趣。

周朝那会儿,人们最认红色。为啥呢?《礼记》里写得明明白白,说“周人尚赤”。祭祀用的公牛要选红毛的,天子在立春那天要穿红袍,连驾车的马都得挑红的。这背后是他们对火的崇拜——觉得红色象征光明正大,能驱邪避灾。你去看出土的周代漆器,大多是红黑相间的配色,那种庄重华贵的气派,至今看着都叫人赞叹。

等到了秦朝,画风突然一转,全国上下迷上了黑色。秦始皇深信五行终始说,觉得周朝属火德,而秦代周是水克火,水对应黑色。于是你看咸阳宫里,旌旗用黑的,官服用黑的,连普通小吏的头巾都染成黑色。这种对黑色的痴迷,在1975年湖北睡虎地出土的秦简里得到印证——法律明文规定祭祀要用黑羊。想想那场面,满朝文武穿着黑袍,真像是乌云压城。

汉朝建立后,颜色偏好又变了。刘邦自称“赤帝之子”,开国时沿用了红色。可到了汉武帝时期,经过一番争论,最终改崇黄色。理由很特别——认为汉朝是“土德”,土能克水,黄色就成了最尊贵的颜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那次改制特别彻底,连官印的绶带都换成黄的。从此,黄色慢慢成了皇家的专属,这个传统影响了两千多年。

唐朝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他们既喜欢明黄也热衷大红。皇帝穿黄袍自不必说,唐高宗还专门下诏禁止百姓穿黄。但你看《虢国夫人游春图》里的贵妇人,个个穿着鲜艳的红色衣裙,那是真叫一个雍容华贵。这种对红色的热爱,其实融合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他们觉得红色象征生命与活力。

宋朝文人治国,审美就含蓄多了。他们偏爱青色,就是那种雨过天晴的颜色。宋徽宗甚至要求汝窑瓷器必须烧成“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色调。你去看《清明上河图》,街上行人多是青衫白袍,透着文雅之气。这种审美影响了整个社会,连民间家具都流行素雅的青色。

明朝的国号“明”本就带火,自然推崇红色。官员的朝服要用大红,皇宫的柱子要漆成朱红,连重要文书都要用红笔批示。朱元璋还规定婚礼必须穿红,这个习俗一直传到今天。不过明朝对黄色的使用更加严格,明黄成了皇帝专属,藩王只能用淡黄,违制可是要杀头的。

清朝作为满族建立的王朝,把蓝色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祭天要用蓝袍,祭祀地坛要穿蓝礼服,连官窑瓷器都大量烧制霁蓝釉。但你若以为他们只用蓝色就错了——皇帝朝服其实是明黄色的,八旗子弟更是把正黄旗、镶黄旗视为最尊贵。这种多元的色彩观,体现了满汉文化的融合。

说到底,这些颜色偏好的变化,既是五行学说在政治上的体现,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从周朝尚赤到清朝崇蓝,每种主流颜色的更替,都伴随着朝代的兴衰。下次你在博物馆看见这些文物,不妨留心它们的颜色——那上面不仅沉淀着时光,更记录着我们先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来源:小罗音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