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80周年:携手共创全球治理新格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17:12 1

摘要:10月24日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纪念日。今天,所有国家团结起来兑现各国团结承诺的紧迫性从未如此迫切。作为最具广泛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自1945年成立以来,始终是多边主义的核心象征与实践平台。然而,近年来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单边主义抬头,使得联合国倡导的多

10月24日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纪念日。今天,所有国家团结起来兑现各国团结承诺的紧迫性从未如此迫切。作为最具广泛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自1945年成立以来,始终是多边主义的核心象征与实践平台。然而,近年来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单边主义抬头,使得联合国倡导的多边合作机制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联合国在推动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与价值,显得尤为必要。

这是9月22日在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拍摄的纪念联合国成立80周年高级别会议现场。新华社记者 李睿 摄

法国亚洲中心名誉主席让·弗朗西斯科·迪·麦格理欧( Jean-François Di Meglio)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80年间,联合国吸收了大量的会员国并设法保持机构的独立性,以实现有效的程序和治理以及产生影响力。除了联合国维和行动等“看得见的”行动之外,联合国还支持许多其他鼓励合作和援助的机构。从目前来看,如果各国就潜在的冲突和全球安全问题进行讨论,没有比联合国更好的平台了。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云山领军学者、丹麦奥尔堡大学客座教授李形表示,联合国从一个西方主导的机构转变为一个代表所有主权国家的机构。在国际秩序不断变化过程中,联合国既是稳定的力量,也是制约的力量。其最大的贡献在于规范的认可和合法性,以及将国际法原则制度化。联合国维和、人道主义援助和发展项目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这些项目的成功往往取决于大国间的共识和推动。

在瑞典北欧非洲研究所研究人员亨宁·梅尔伯(Henning Melber)看来,联合国在二战后成立,最初反映了当时西方的全球主导地位。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特别是冷战和万隆会议之后,非殖民化进程在20世纪50年代显著加速,并因此改变了联合国大会和会员国的组成。目前,联合国面临的一项挑战是,发展中成员国在安全理事会中的代表性显著不足。

在谈到80年来国际体系的变化时,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张贵洪表示,自1945年以来,国际体系主要经历了非西方国家数量、力量和影响的增长,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不断上升;从冷战时期的两极到冷战后的多极化发展,从政治军事对抗为主到经济发展合作为主的转变。但国际体系以联合国为核心这一点没有改变。

80年来,联合国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张贵洪分析称,联合国的主要成就包括但不限于:通过预防外交、维和行动、建设和平等方式实现了世界总体和平;通过四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千年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了全球发展;通过《世界人权宣言》、人权理事会等促进和保护了人权;通过大量国际条约和国际司法机构,推进国际法治;在促进公共卫生、环境保护、非殖民化、性别平等、应对全球挑战等方面也取得了成效。

梅尔伯表示,联合国目前确实面临着重大挑战。某些国家故意忽视和违反《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导致联合国安理会在加强安全以及减少公然侵犯人权的行为升级为大规模暴力方面,无法达成妥协。李形也表示,大国竞争加剧和大国单边行动使问题政治化,并对联合国系统的权威性构成挑战,也削弱了人们对全球规范和对联合国决议的信任。

李形说,联合国还是到目前为止多边主义的最大公约数和取得共识、解决问题的平台。无论联合国有多大的缺陷,它还是继续通过世卫组织和难民署等机构在人道主义援助、卫生防疫和发展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些领域表明,在关乎人类生存的基本领域,联合国代表的多边主义依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看到少数国家奉行“本国优先”以及国际合作面临困难和挫折的同时,更要看到多边合作的新进展和新趋势。张贵洪解释说,如区域性、次区域和跨地区合作不断拓展,全球南方国家之间的合作非常活跃,多边合作出现地方化、专业化和高度分化等新特点。

发展是联合国的三大支柱之一,发展系统是联合国机构最多的部门。在发展合作方面,联合国积极推动南北合作、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联合国专门成立了南南合作办公室,推动发展中国家间政策资源整合与合作平台建设。

在谈到全球南方国家如何通过联合国平台影响全球事务时,张贵洪表示,20世纪50—60年代,大量民族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极大地改变了联合国的政治生态、投票格局和议程设置。全球南方国家利用联合国平台成立开发计划署等发展机构,通过大量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的宣言、决议和条约,通过区域集团制度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等。全球南方已成为支持联合国和平、发展和人权事业,推动联合国改革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要力量。

80年来,联合国会员国已发展到近200个,其中超过四分之三来自全球南方。在梅尔伯看来,全球南方国家的规模在联合国决策机构中没有得到充分反映,这些会员国往往只是把大会不具约束力的决议作为表达和记录其立场的手段。然而,这些会员国并非以同一种声音发言或持有类似的立场,他们的不同意见也应当被听到。

李形坦言,最初,在战后强国设计联合国体系的时候,全球南方国家已经被边缘化。但如今全球南方逐渐成为规范的倡导者,利用联合国作为平台,挑战全球不平等,推动联合国改革,倡导更具包容性的秩序。然而,全球南方代表性不足正在削弱这些成果。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行机构改革,扩大联合国安理会的代表性,增强发展中经济体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的投票权,并增强全球南方国家在联合国机构中的领导地位。联合国真正的代表性取决于规范性的包容性,要承认多元化的文化、历史、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而不是强加单一的范式。

提到全球南方国家代表性不足的问题,麦格理欧认为,首先,要对全球南方的概念进行更清晰的定义,因为目前针对这一词汇还存在不同解释。其次,全球南方国家需要提出一个详细的提案,寻找合适的契机与每一个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就新的治理模式达成共识。当然,代表性不足并非如此严重,因为目前许多多边机构,如世卫组织,都是由来自全球南方国家的代表担任主席。

梅尔伯表示,来自全球南方的声音表明,人们意识到需要齐心协力,重新建立一个更强大的国际体系,使影响力较小的国家也能从中受益。

李形表示,多极化进程的加速、气候变化以及人工智能的普遍运用等使当今的全球挑战变得复杂和严峻。首先,安理会改革至关重要。其组织结构已不再反映全球现实,非洲、拉丁美洲和一些主要新兴大国的代表性仍然不足。其次,联合国应加强各专门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改进问责制。最后,联合国应与非国家行为体(跨国公司、跨国非官方组织、地区性组织等)合作,共同应对超越国界的全球性问题。

在李形看来,中国在联合国改革进程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既有影响力,也有责任维护多边主义。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

张贵洪表示,中国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应重点塑造在全球治理领域的领导力,积极发挥引领作用。一是理念的引领。要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四大全球倡议核心理念的国际传播。二是制度的引领。在多边合作和全球治理中,制度主要体现为规则和机构。三是行动的引领。中国是四大全球倡议的首倡者,也是落实倡议的行动派。

来源 : 中国社会科学报

新媒体编辑:张雨楠

来源: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