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四铁御史”冯恩是莘庄人?或许是一个美丽的误传丨乃清叙史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17:29 1

摘要: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第三辑3卷)》和闵行地情风物专集2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第三辑3卷)》和闵行地情风物专集2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闵行区莘庄地区有个地方,人称“冯家旗杆”,自古名扬八方。如今,这个著名村宅已经消失在淀浦河畔,但它的故事至今广泛流传。

清乾隆年初,冯海的第八代子孙(孝字辈)子孙迁居娄县三十五保横塘里(横塘为今淀浦河前身),建宅“传忠堂”。由此,“冯家旗杆”作为地名被载入松江府图籍。20世纪70年代,在莘庄“冯家旗杆”发现了冯恩手迹刻石,有人便以为,这里是明代口如铁、膝如铁、胆如铁、骨如铁的“四铁御史”冯恩的故乡。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传。

1948年地图,红框所示为“冯家旗杆南宅”

冯恩不是莘庄人

冯恩(约1496~1576),字子仁,号南江,明嘉靖五年(1526)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后任监察御史,因直言不阿而著称史册。冯恩及其子孙生活在松江城内,而生活在“冯家旗杆”的冯氏人家与冯恩同宗同族,均为冯海的子孙。

清乾隆年初,冯海的第八代子孙(孝字辈)迁居娄县三十五保北横塘(今淀浦河),在莘庄镇北盛介巷建宅,名为“传忠堂”。

乾隆十六年(1751),冯孝言(字心田,号鲁斋)始建冯家祠堂,后又在宅前立起独脚旗杆,高挂“龙旗”显示身份,相传因此“文官要停轿,武官必下马”。乡人称这里为“冯家南宅”,并与豆腐桥浜东侧的“冯家北宅”合称“冯家旗杆”。日长时久,竟代替“盛介巷”成为本地地名。

冯恩手迹刻石的由来

乾隆四十八年(1783),冯孝言的侄子冯以昌(1759~1827,字魏蕃,号醒泉)24岁时,江南乡试副榜中举,候选直隶州州判改补教职。乾隆六十年,任江苏宜兴县教谕。

据《孝惠公年谱》记载:嘉庆十九年五月,冯以昌拿出家藏冯恩手迹一卷,这是当初冯恩入狱后赠给好友郭济(字静甫,号少庐,晚号默斋)的诗作,原由郭氏家人收藏,嘉庆七年冯以昌特意购得,精心装裱。此时,他请人摹刻上石。六月,在宅后建忠孝分祠两进,供奉先祖。

嘉庆二十四年四月,冯以昌补刻著名书法家米芾(字元章)《海月禅师像赞》。此件作品原有14方,流落莘庄盛氏手中后,因盛氏家人不爱惜而受损遭劫,残缺不全。冯以昌为之心痛,借得明万历年间“继绵堂”所藏《海月都师帖》,精心募勒补全,深得文友好评。

后来,近30方刻石嵌入冯家祠堂墙头,供人欣赏。祠堂分前后二进,屋厅堂内挂“念修堂”匾额,厅柱有联“纯纲不作钩,直杆终为栋”。正厅东侧为书房与卧室,有藏书数千册。这里俨然成为彰显冯氏家风的圣地,也是传播江南文化的高地。

光绪十八年(1892),冯家旗杆发生火灾。次年,重建受损房屋。至20世纪60年代,冯家南宅居有六七户人家,以冯姓为主,此时祖屋虽破尚存,刻石时有流失。

冯恩诗文手迹刻石拓片

失而复得,沉睡至今

1976年冬,上海市郊14万民工划地包干,日夜苦战,确保“淀浦河”在1977年3月全线贯通。“淀浦河”途经闵行地区以横塘为基础,工程注重取直、拓宽和实地开挖,结果“冯家南宅”被全部拆除,宅基地陷入“淀浦河”之中。就在此时,近30方刻石随之莫名散失。

眼见刻石散失,有一个人极为心痛。他叫彭鹤年,出生于横塘南岸的丁家桥(位于今闵行区党校区域),1932年任私立念修小学(设在冯家“念修堂”内)第一任校长,与那些刻石结下深厚情感。1987年,上海县开展文物普查时,彭鹤年已年近八旬,身背躬曲,步履艰难,却几次三番赶到上海县文化馆,一再反映他所搜集到的“冯家旗杆刻石下落”。上海县文化馆负有文物保护的职能,终于被彭鹤年的真诚举动所触动。于是,根据他提供的线索,组织力量寻找刻石,结果终于觅得五方(一方裂为二石),入库收藏。可惜,如此珍贵的刻古,长期在库房里沉睡。

1979年地图,“冯家南宅”已消失在“淀浦河”中

作者:张乃清

编辑:方佳璐

初审:高淑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上观号作者:今日闵行

来源:小罗音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