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精细化 服务手段人性化——四川大竹县聚焦民生推进“社区更温暖、城市更文明”行动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7 17:01 1

摘要: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为深入推进“社区更温暖、城市更文明”行动落地见效,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精准聚焦老年就餐、群众诉求、文明建设等关键民生领域,多点发力、多措并举,通过完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破解老人“吃饭难”,搭建诉求闭环处理机制回应群众关切,构建全方位文明宣传

(消费日报记者 冯举 □ 曹芮铭)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为深入推进“社区更温暖、城市更文明”行动落地见效,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精准聚焦老年就餐、群众诉求、文明建设等关键民生领域,多点发力、多措并举,通过完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破解老人“吃饭难”,搭建诉求闭环处理机制回应群众关切,构建全方位文明宣传格局涵养城市新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传递温暖、破解难题,让“社区更温暖、城市更文明”的目标逐步照进现实,书写了基层治理精细化、人性化的新篇章。

俯瞰大竹县城 刘波摄

暖心助餐破解“吃饭难”

一餐一饭守护夕阳红

正午时分,大竹县竹阳街道竹阳社区的老年助餐点内香气四溢,老人们有序排队取餐,围坐在一起享用着营养可口、价格实惠的午餐。“以前自己做饭总凑合,现在天天能吃上热乎饭,心里特别温暖,社区真是把我们老年人的需求放在了心上。”居民陈远华的感慨道出了众多老人的心声。

这个备受好评的助餐点,由大竹县职中安置房一楼的四间门市改造而成,总面积达133平方米,辐射周边2个社区近0.4万名老人,每日可满足70多位老人的就餐需求。作为该县“社区更温暖·城市更文明”行动的生动实践,这样的老年助餐服务阵地正在当地不断拓展。

老人们在就餐点用餐(图片来源:县民政局)

为精准破解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大竹县制定了差异化就餐补贴政策:60至69岁老年人每餐补贴2元,70岁以上补贴3元,特殊困难群体老年人每餐补贴5元,用真金白银的支持让老年群体享受到实惠。

针对行动不便老人的就餐需求,大竹县在主城区规划建设示范性老年助餐网络,依托现有资源改造建设,进一步扩大服务覆盖面。这些助餐点采用多元化运营模式,分别由县属国有公司、机关食堂和民办养老机构负责运营,推出8元(一荤两素)和11元(两荤两素)两种惠民套餐,满足不同老人的饮食需求。

目前,该县已布局大竹县救助中心1个中央厨房,白塔社区、双马社区、灯塔社区、北城社区、西城社区等5个社区助餐点;东柳社区、南城社区2个银发餐厅,通过“中央厨房配送+社区供应”模式,形成“2+8”服务网络,规范运营标准,确保老人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在提升服务质量方面,大竹县引入智能化管理手段,构建集紧急救援、健康监测、社交互动于一体的“双提升”系统服务平台,实现养老服务监管透明化、服务高效化。通过开展“敲门行动”建立老人“一人一档”,加强跨部门数据共享,确保精准分类服务对象。同时,建立“准入——考核——退出”全流程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定期培训服务人员,强化食品安全巡查,以严格监管筑牢服务底线。

此外,该县积极探索“政府补贴+社会捐赠+个人付费”机制,推动助餐点与居家养老服务站“站点合一”,整合资源集成服务。大竹县民政局低保中心主任何玉林表示,将持续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便民可持续”原则,不断完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为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建设文明温暖社区注入民政力量。

一碗热饭,一份关爱。大竹县的老年助餐服务不仅解决了老年人的就餐难题,更传递着城市的温度,成为基层治理精细化、人性化的生动注脚。

入户走访倾听民声

闭环办理彰显效率

“你好,我们是‘两更’行动的工作人员,今天来听听您的烦心事。”近日,在大竹县北城社区的各个小区里,这样亲切的问候时常响起。县市场监管局、县委党校、县红十字会和县供销社组成的60人入户工作组,协同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以“分片包干、逐户覆盖”的方式,扎实推进“社区更温暖、城市更文明”治理服务提升行动,用实际行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自行动启动以来,工作组紧紧围绕县委“1445”总体思路,将政策宣讲与诉求收集作为核心任务。工作组提前梳理养老补贴、育儿福利、职业技能培训等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精准推送:面对老年居民,耐心讲解补贴申领流程;针对年轻家庭,重点介绍育儿支持政策,确保政策红利直达每一户家庭。从炎炎烈日到金秋十月,20个志愿小组爬楼栋、访门户,对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更是主动上门,既宣讲政策又询问困难,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

截至9月30日,工作组已累计走访居民12059人,通过入户走访、院坝会等多种渠道,收集到基础设施、民生服务、社区治理等领域的诉求486条。

志愿者走访问询(图片来源:幸福社区)

为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当地建立了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社区层面能解决的邻里纠纷、环境清理等“民生微实事”,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协商处理,目前已成功办结140件;超出社区权限的跨部门问题,如增设路灯等,通过清单上报后在包挂县级领导调度下,已圆满解决9条;涉及车辆违规停放、水电下户等专业领域的重大事项,由职能部门专项办理,目前已解决14条。

“以前反映的停车位紧张问题很快就有了协调方案,这样的办事效率太让人满意了。”居民王先生的点赞道出了众多群众的心声。这种“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的团队模式,有效整合了资源力量,提升了问题处置能力。而“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的联动机制,更让居民切实感受到了“马上办”的温度,显著增强了大家对“两更”行动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据悉,工作组将继续开展“扫楼补漏”行动,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联系空置房户主及未走访居民,确保诉求收集全覆盖、无死角。同时,针对难点堵点问题,将加强分析研判,深化与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协作,积极联动社会组织和爱心企业参与社区治理。此外,还将完善协商议事机制,加强工作人员能力培训,持续优化诉求办理流程,让县委、县政府的惠民举措真正落地生根,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多维宣传厚植文明风

全民共建共绘新图景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如今,这一理念已深深烙印在大竹县市民心中。自治理服务提升行动开展以来,大竹县通过全民动员、全员发动,让“社区更温暖、城市更文明”的目标逐渐成为现实,赢得了市民的广泛赞誉。

走在大竹县的街头,出租车顶灯、公交车灯箱上滚动着文明宣传标语,主要路口和公共场所的大屏也不断播放相关内容,仿佛一个个文明使者,向过往行人传递着文明的力量。在高速沿线,大型单立柱广告格外醒目,进一步拓展了文明宣传的覆盖面。这些无处不在的宣传元素,让文明氛围日益浓厚,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市民的心田。

自行动启动以来,大竹县委宣传部坚决贯彻县委部署,系统谋划、多措并举,全力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全覆盖的宣传格局。县委宣传部组织召开了3次宣传报道专题会议,制定了详细的宣传报道细化方案,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宣传节点,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同时,在“大竹观察”“大竹发布”等平台开设了“文明共建・新风拂面”专栏,已推送新闻60余条。县融媒体中心也积极行动,推出自采报道12条,在《达州日报》刊发深度报道3篇,向中央、省、市主流媒体推送稿件17条,全方位展现了大竹文明建设的新进展。

为了进一步推动文明共建,县委宣传部还正式上线了“不文明行为曝光台”。截至目前,已累计发布相关稿件20余篇,网络点击量超20万次,初步形成了警示效应。市民李女士表示:“曝光台就像一面镜子,让不文明行为无所遁形,也让我们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此外,首届“渝来蜀往・大美竹乡”百姓大舞台・文艺大比拼活动也已完成前期部署并启动首轮选拔,群众参与踊跃,现场气氛热烈。舞台上,选手们尽情展示着自己的才艺,台下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充分展现了大竹县市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按照全县统一部署,治理服务提升行动即将转入第二阶段。县委宣传部切实发挥牵头作用,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准备工作。围绕“一个专栏、三大活动、三项培育”重点内容,已统筹整合32个县级部门及3个街道的子方案,初步形成了《“文明共建・新风拂面”行动操作手册》。

据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县委宣传部将持续深化宣传引导,统筹各类媒体资源,策划推出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报道。同时,加快推进操作手册的意见征求、修改完善与报审工作,强化部门协同和街道联动,并建立健全定期调度、跟踪问效机制,全力保障治理服务提升行动走深走实,为大竹县持续深化城市文明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贡献宣传力量。

来源:热点与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