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成吉思汗时期,除了部分部落信仰聂思脱里派的基督教外,蒙古人基本上 以萨满教信仰为主。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主要以崇拜氏族或部落祖灵为主, 兼有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可以说萨满教是一种多神崇拜的宗教,而且没有固定 的教义、仪轨。可能正是这些原因,造就了蒙古人能够
在成吉思汗时期,除了部分部落信仰聂思脱里派的基督教外,蒙古人基本上 以萨满教信仰为主。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主要以崇拜氏族或部落祖灵为主, 兼有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可以说萨满教是一种多神崇拜的宗教,而且没有固定 的教义、仪轨。可能正是这些原因,造就了蒙古人能够接纳其它宗教神灵共同存 在的观念。当然,蒙古人虽然允许各种宗教在其统治区内共同存在,但是并不代 表对所有宗教都一视同仁,他们会根据自己政策的需要而不时地调整宗教政策, 对对自己有利用价值的宗教加以扶植。
比如,成吉思汗早期之于萨满教和穆斯林; 晚期之于全真教;蒙哥、忽必烈之逐渐转向藏传佛教,都有这些因素在里面,蒙 古人很善于利用“因其俗而柔其人”的宗教政策。但是在整个蒙元帝国内部,各 个宗教还是可以共同存在的,虽然地位可能不尽相同,但基本不会受到任何歧视。 元代的宗教政策是相当宽松的,在历朝历代中,宗教之繁荣未有能达到元朝之状 况 者 。
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帝国的宗教信仰自出政策,主要是在蒙古对外战争中逐渐 形成的。蒙古人接纳多种宗教,保证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以减少他 们的抵触心理和反抗情绪。所以,在蒙占的征服战争中,为了减少被征服地区人 民的反抗,蒙古统治者采取了宗教信仰自由的宗教政策,乃蛮太子屈出律在哈喇 契丹的败亡也给成吉思汗以启示,故成吉思汗命其后裔“对各教一视同仁,不分 彼此。”'成吉思汗本人基本上遵循了这一法则,在他的宫廷里有信奉佛教的耶律 楚材、有“神仙”丘处机。西域召见丘处机后,成吉思汗下令赦免了全真教的赋役。
在听到海云印简师徒之行迹后,则下令好生养活“小长老”、“老长老”。可 见成吉思汗对自己的法令也执行的非常认真。而且从成吉思汗家族的信仰就可以 看作是蒙元帝国宗教信仰的一个缩影,“元太祖成吉思、太宗窝阔台、宪宗蒙哥 三位可汗信萨满教,定宗贵由可汗和成吉思可汗的次子察合台信仰基督教,成吉 思可汗之孙别儿哥信仰伊斯兰教,另一孙子元世祖忽必烈信奉佛教,太宗后脱列 哥那、睿宗后唆鲁禾帖尼信基督教,世祖后察必信佛教,安西王阿难答(忽必烈 之孙)及所部十余万人信伊斯兰教。”“可见,蒙元帝国的宗教信仰自出政策已经
成为了一项普及政策,皇族成员的信仰最终决定了蒙元帝国不会取缔任何宗教。
成吉思汗死后,窝阔台、贵出、蒙哥诸汗都很好地执行了其法令。这在《一 二三五年重编百丈清规圣旨》可以很好的反映出来,《圣旨》云:“成吉思皇帝、 月阔台皇帝、薛禅皇帝、完者笃皇帝、曲律皇帝、普颜笃皇帝、格坚皇帝、忽都 笃皇帝、扎牙笃皇帝、亦辇真班皇帝圣旨里:‘和尚、也里可温、先生每,不拣 什么差发休当,告天与咱每祝寿者。’么道。”'可见,每一代的帝王都把各教信 徒当作他们的祈福者,从总体而言,蒙元帝国的统治者们并没有歧视任何一个宗 教。
窝阔台时期,蒙古法令规定:禁止以断喉之法宰杀牲畜,而以剖腹代之。这 恰与穆斯林教法相抵,有钦察人欲谋害穆斯林,偷侦其杀羊后告知窝阔台,窝阔 台释穆斯林而杀钦察人,又曾有仇恨穆斯林之人以成吉思汗托梦为由,觐见窝阔 台要求其诛杀穆斯林,待窝阔台得知其为谎话之后,将其处死。”窝阔台和贵由 汗时期和林城内也是各种宗教共同存在,《卢布鲁克东行纪》记载在和林有“十 二座各族的偶像寺庙,两座清真寺……一座基督徒的教堂;对成吉思汗宗教 政策传承最好的当属窝阔台和贵由两位大汗。在窝阔台和贵由时期,蒙古帝国境 内基本没有任何教派之间的纷争,尤其是在中原地区。
蒙哥汗时期,基本上也遵循了成吉思汗的法令,但是蒙哥汗已经开始倾向于 佛教,尤其是此时的全真教势力越来越大,对蒙古人的统治不能不说是一种威胁, 加之,全真教越来越跋扈的行为,不能不引起蒙古人的注意。但是蒙哥对待佛教 和道教基本上是公平的,而且“蒙哥及皇族对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典福, 悉皆参加……三教之徒皆努力求新入教者于蒙古人中,尤盼皇帝之信仰。惟蒙哥 仅守成吉思汗遗教,对于任何宗教,待遇平等,无所偏袒。”即便是皈依了佛教 的忽必烈,也曾对马可波罗言:“全世界所崇奉之预言人有四,基督教人谓其天 主是耶稣基督,回教徒谓是摩诃末,犹太徒谓是摩西,偶像教徒谓其第一神是释 迦摩尼。我对于兹四人,皆致敬礼。”而且在元上都中“有广大寺院,大如一小 城。每寺之中有僧两千余人……上有别种教师名先生”。自成吉思汗始,直到 忽必烈前期,蒙元帝国的统治者对于境内的各个宗教基本上是一视同仁,并没有 明显的偏袒某一教派之行为。
蒙元帝国的帝王们基本上遵循了成吉思汗的宗教政策。但是在各个时期,所 兴盛的教派却不相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蒙古政权对外战争的形势在不断变化,蒙古人基本都是以不同时期的需要而进行政策的调整,但是宗教信仰自由这 一总的政策并没有改变,也可以把蒙古人的这一宗教政策称之为务实的宗教政策。蒙古人一直在找一个最好最适合自己的宗教,而且历代帝王均在努力,成吉 思汗之抬举全真教,蒙哥汗在和林举办的大宗教辩论,蒙哥汗曾要求卢布鲁克等 人参加宗教辩论,并遣人告诉他们说:“你们基督徒、撒拉逊、脱因。你们各自 说各自的教义是最好的,你们的文书——就是书籍也是最真的。所以他希望你们 都汇集一处,举行一个辩论会,让他本人知道真理。”'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寻找一 个适合蒙古人统治的宗教。
忽必烈前期也在为寻找这样的宗教不断探索,当初当 海云印简觐见时,被问到了三教何者更优的问题,海云对曰:“诸圣之中,吾佛 最胜;诸法之中,佛法最真;居人之中,唯僧无诈,故三教中,佛教居其上,古 来之式也。”“被赏赐以珠袄金锦无缝大衣,并奉以师礼;世祖还不止一次对三教 何者更优发问,“孛术鲁狮子翠公在翰林时,进讲罢,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 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壁,儒如五谷。’上曰:‘若然,则儒贱耶。’对曰:‘黄 金、白壁无亦何妨。五谷于世其可一日阙哉。’上大悦。”蒙古人一直想找到一 个能够为他们带来最大利益的宗教教派,以其理念来治国安邦。其实,蒙古人最 终对佛教的崇奉也是在不断的探索中确立的。
虽然后来忽必烈非常崇尚佛教,并且在蒙古贵族中,大部分人也皈依藏传佛 教,但是其它各个宗教教派,在帝国境内依然可以存在,而且这些宗教中的很多 教派与蒙古王室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主要是出于蒙古统治者个人的意愿。 蒙古人将所有的宗教人士都看作为他们祈福的人,所以佛道之间虽然有激烈的辩 论,而最终道教被压制,但是“在后来的元朝宫廷中,仍常有道士建醮之事。” 可以看出,即便蒙元帝国境内的宗教势力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是,宗教信仰自出 的总政策是没有变化的。
蒙古贵族在不同时期推崇不同宗教。首先,蒙古贵族的崇道主要是指早期的 扶植全真教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崇佛,并不是汉地佛教,而是藏传佛教。 也就是说,蒙古贵族是有扶植全真教转而崇尚藏传佛教。关于这一转变究其原因 无外乎政治和文化两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蒙元帝国虽然一直奉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是在不同时期所 重点扶植的宗教教派也有不同。这归根结底是蒙古政府过程中“因其俗而柔其人”
政策的反复使用罢了。在成吉思汗后期以及后来的窝阔台和贵由时期,蒙古对外 征服战争更多的发生在中国北方,大量流民的存在,使中国北方社会的不稳定因 素越来越多,所以,蒙古帝王均想利用全真教以安定当时的北方社会,并借其影 响加速北方统一战争的进程。当蒙古在中国北方的统治稳定以后,势力过大的全 真教自然成为其后方的不稳定因素。此时,因为前去征服而接触到的藏传佛教却 深受蒙古贵族的青睐。一方面,利用藏传佛教征服西藏是蒙元王朝的战略之一, 另一方面,也就是之前所提到的文化因素。正如札奇斯钦先生所言:“它(藏传 佛教)比较适合游牧民族的心理,填满大草原过度单调的空虚,而成为蒙藏两个 民族的共同信仰。”
藏传佛教孕育于以游牧生活为主的青藏高原,所以藏传佛教 的教义和仪轨并定能够被游牧民族所接受,这也恰恰印证了“宗教文化在民族间 的传播,并不是靠人为的强制推行就能奏效的,接受这种文化的民族必然要与这 种文化尤其心理上的共鸣与思想观念上的合拍”这一论断。所以不论是从文化 传统还是思想观念上,藏传佛教都比全真教更适合蒙古贵族。
但是,全真教在蒙古贵族中的影响已经很深,所以藏传佛教想取代全真教而 成为蒙古贵族最尊崇的宗教教派,并不是短期内所能奏效的。1227年成吉思汗 和丘处机相继去世,太宗窝阔台与尹志平交往甚多,并继续扶植全真教。到真常 真人李志常时期,全真教已经成为蒙元帝国境内的第一大教派。
而此时蒙古人已 经统一中国北方,而且在全力进攻南方羸弱的宋王朝,北方社会已经趋于稳定, 但是全真教众却开始欺压文人儒士、霸占寺院,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佛教状告道教 之事,蒙古统治者顺水推舟举办了几次佛道辩论,一举将全真教的气焰打压下去。 胡其德先生认为佛教胜利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蒙古可汗的尊佛或西藏僧人的鼎 助汉地僧人,亦不在于忽必烈于佛理有深刻的认识,而是蒙元诸帝基于实用需求 和政治控制,不欲全真道的势力过于庞大,导致政治天平上失衡。”³由此可见, 蒙古统治者完全是出于对自我有利的目的而操纵了佛道辩论。在全真教衰落下去 的时候,藏传佛教不失时宜地出现在蒙古统治者的眼前。恰恰蒙古统治者对藏传 佛教十分推崇,且受高僧影响很深,像萨班之于阔端、玛噶拔希之于蒙哥、八思 巴之于忽必烈。
尤其是八思巴在忽必烈宫廷中,对忽必烈影响很大,甚至“在帕 思八座前,领受了三次金刚乘密法甘露……又先后露出话来,命全藏僧伽除学修 萨迦派之宗法外,不得学修他宗。”对于一个奉行宗教信仰自出政策的帝王,提 出这样的要求,可见八思巴的人格魅力已经深深感染了忽必烈。以至于后来元朝 的每一位皇帝即位必先:“受佛戒九次,方正大宝,而近侍陪位者,必九人或七人,译语谓之暖达世,此国俗然也。”'帝王受佛戒成为一种习俗,这在中国历朝 历代均是不曾发生过的事,虽有极个别帝王崇佛,但也未有能达到蒙古帝王之程 度 者 。
在皈依了藏传佛教之后,忽必烈将全国宗教事务都交由帝师管理,甚至由帝 师领宣政院,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宣政院品 秩之高,权力之大,在中国历代政权中恐怕无有能出其右者,可见蒙元王朝的统 治者对藏传佛教的礼遇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且忽必烈本人也承认佛教为 最佳,并首次将宗教分为三六九等,他亲言:“世人将孔老与佛称为三圣,斯言 妄矣,孔老之教,治世少用不达,性命惟说,现世止可称为贤人,佛之垂范,穷 尽死生善恶之本,深达幽冥性命之道,千变万化,神圣无方,此真大圣人也。自 今已后,三教图像不得与佛同列。”³此语一出,成吉思汗的“应对各教之人平等 待遇”之遗令已经不复有效。而蒙元王朝狂热地崇拜藏传佛教的时代也已开启。
从全真教到藏传佛教的转变,标志着蒙古统治者的最终精神归属,由于藏传 佛教的环境和文化与蒙古人的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所以蒙古统治者很 容易接受藏传佛教而贬压全真教。尽管蒙元王朝的宗教政策依然没有变,但是各 个教派之间的等级和权力差距已经体现出来,并会不断拉大。藏传佛教在蒙元帝 国宗教界领导群雄的时代已经到来。
来源:拓跋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