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馆长谈殷商展:十名考古专家全程指导策展,反复推敲历史细节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8 13:11 2

摘要: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5月19日,“看·见殷商”展将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重磅开幕,汇集了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博物院等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338件(套),其中,不少展品

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5月19日,“看·见殷商”展将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重磅开幕,汇集了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博物院等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338件(套),其中,不少展品首次进京亮相,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大展。

“看·见殷商”展有哪些看点?如何理解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记者采访了首都博物馆馆长郭京宁。

5月19日,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迎来首都年度重磅展览“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见殷商”。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看·见殷商”展好看、好玩、好吃

新京报:今年京城重磅大展“看·见殷商”展将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幕,有哪些看点?

郭京宁:目前,首都博物馆策划了两大展览品牌——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系列。其中,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览旨在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及演进过程,揭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格局。去年,我们推出了首展“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展览,社会反响极其强烈,观众人数达153万,实现了口碑和观展效果的双赢。

“看·见殷商”展是中华文明起源系列的第二展。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展览有三个“好”——好看、好玩、好吃。

为什么说“好看”?展览的核心还是要让观众看到文物。这次展览我们调集了全国28家文博单位收藏的338件(套)文物,是近年来商代文物最全的一次展览,好多文物都是首次进京展出,包含十项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成果。这么多文物重器能够聚在一起,非常不容易。

有些观众可能有疑问,为什么有些文物展览一周、半个月就走了?恰恰是因为这些文物在原馆、原单位都是“镇馆之宝”、明星文物,所以借展时间不会很长。像一对妇好鸮尊,在1976年被发掘出来之后,被不同收藏单位持有,分开五十年,通过这次展览才重新聚在一起,下次聚首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更能让观众感受到文物的珍贵。

展览有扎实的学术研究支撑,在策展过程中,我们特别邀请国内商周考古的十名顶尖专家作为顾问,进行全程指导。展览大纲前后修改七版,小的修改更多。就在前几天,我们还在就某个历史细节反复推敲。正式开展后,我们也会邀请相关专家给观众做讲座,有些专家将进行直播。为了配合展览,专门出版的图录即将面世,让大家深入了解展览的学术成果。

从展览氛围来看,不同于传统的展览,在策展过程中,我们尝试用一些红色丝线作为展区间的边界。以往的展览可能会将大展厅分为几个区域,共同组成一个展览。这次,我们淡化了边界意识,同时用红色丝线衬托出庄严的氛围,让观众更好地与环境融合,全身心地感受展览氛围。展览中还运用了大量多媒体的互动手段,可以让追求深度体验的观众感觉很友好。

山东苏埠屯出土的一对青铜亚丑钺60年后重新相聚。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从“好玩”的角度来说,我们引入了深度体验的项目,包括VR、XR。展览还开发了全国首个融合体积视频(真人录制拍摄)+仿真体感地板(地面体感仿真系统)+气味系统(嗅觉仿真系统)的VR技术,佩戴VR头盔,可以行走于殷都祭坛,亲手触摸动态甲骨文,化身商代战士,守护商代文明。这种技术以前没有在公共展览中用过,观众可能只在商场中见过。

配合此次展览,我们也为大家准备了精美的文创,目前到位的文创产品有380余种,是北京为单个展览投入文创产品类型最多的一次。不仅有冰箱贴,还有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工作用品,相信观众能找到自己心仪的产品。而且这还是首批,今后会不断有产品推出。

“好吃”是我们根据展品特点,联系了一些食品厂家,有蛋糕、咖啡、冰激凌等,充满了殷商文物的元素。具体是什么,要给大家卖个关子,欢迎大家来现场感受和体验。大家来这里,不仅能观展,还能享受美食,精神和舌尖都能够得到满足。

安阳殷墟遗址亚长墓出土的玉刀。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南海水下沉船考古展年底亮相首都博物馆

新京报:2025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你怎么看待这个主题?

郭京宁:从我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有几个关键词。首先是变化,承认社会是一直在变化的,基于这种变化,我们才要思考未来博物馆和社会之间的对应关系。从博物馆人的角度说,我觉得第一是传承,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把先人留下来的灿烂文物、文明保护下来,这是博物馆的本质,再过多少年也不会变。

其次是传播,把优秀文化传承下来之后,要向社会公众进行普及、推广,而不是把好东西放到博物馆的库房里压箱底、大门一锁就没了,要让更多观众去理解、体会、掌握优秀的传统文化。

最后是传授,在传播过程中,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强调互动,将传统文化和现在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引发观众的思考。要将知识传授给公众,达到教育的目的。

新京报:在殷商展之后,首都博物馆还会推出哪些精彩展览?

郭京宁:首都博物馆东、西两馆的年度展览有十项左右,已经展过的“希腊人——从阿伽门农到亚历山大”展,是首都博物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系列展览的重磅展览之一。5月18日,“峇峇娘惹的世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峇峇娘惹文化展”将亮相本馆。年底,我们还会推出南海水下沉船考古展,在北京很少能看到,值得推荐。

来源:新京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