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女士称8000万女青年因吃转基因食品不能生育?辟谣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7 14:47 2

摘要:打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各类真假难辨的传言时常刷屏,其中关于“转基因食品危害健康”的谣言更是屡见不鲜。这些谣言往往抓住公众对健康的焦虑心理,用夸张数字、虚假关联名人等方式包装,误导性极强,近期流传的“叶女士称8000万女青年因吃转基因食品不能生育”便是典型代表。

打开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各类真假难辨的传言时常刷屏,其中关于“转基因食品危害健康”的谣言更是屡见不鲜。这些谣言往往抓住公众对健康的焦虑心理,用夸张数字、虚假关联名人等方式包装,误导性极强,近期流传的“叶女士称8000万女青年因吃转基因食品不能生育”便是典型代表。

近期,“叶女士称8000万女青年因吃转基因食品不能生育”的说法在微信朋友圈、抖音评论区及各类社交群组中快速传播。不少网友看到“8000万”这一庞大数字,再加上“名人发声”的标签,下意识产生恐慌,甚至开始质疑日常接触的食品安全性,引发一轮对转基因食品的负面讨论。然而,只要梳理这一传言的事实脉络便会发现,它完全是多轮谣言叠加放大的产物——既没有叶女士本人的真实表述作为支撑,更与国内外权威科学结论、官方调查结果严重相悖。

要揭开这一谣言的真面目,需从其最初的源头说起。这则谣言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从多年前的“无锡不孕”传言演变而来。早年间,网络上曾流传“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表示当地有一半妇女因吃转基因食品不孕不育”的说法,消息一出便引发当地居民担忧。但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公开辟谣,明确表示医院从未发布过此类信息,也从未有任何临床数据或研究报告显示“转基因食品与不孕不育存在关联”,该说法纯属无中生有。

据《无锡日报》等主流媒体当时的报道,2018年,这一传言曾出现过一次传播高峰——网传“无锡有一半女性不孕不育,都是转基因导致的”,且有网友声称“消息来自无锡某三甲医院”。但经记者调查核实,无锡当地所有三甲医院均否认发布过相关信息,最终证实这是一名居心叵测的网民在个人微博上编造的不实言论。该网民为博取关注,故意将“不孕不育”与“转基因食品”强行捆绑,还虚构“医院数据”增强可信度,完全无视事实真相。

2018年12月7日,锡山警方接到多位市民举报,称某微博用户发布的“无锡一半女性因转基因不孕”言论涉嫌造谣。警方立即介入调查,一方面向无锡市政府卫健部门、当地各大医院求证核实,另一方面锁定发布言论的微博用户康某某。经核实,卫健部门和医院均明确表示“不存在相关情况”,确认该言论为不实信息。12月13日,警方依法传唤康某某接受调查,面对证据,康某某如实交代了自己的违法行为——他并未核实任何信息,只是看到网上有人讨论“转基因食品争议”,便随意编造“无锡不孕”的内容发布在个人微博上,想借热点话题吸引粉丝关注。鉴于康某某的违法行为较为轻微,且事后主动删除不实言论、公开道歉,公安机关依法对其进行教育训诫,并责令其签署《具结悔过书》,承诺今后不再发布虚假信息。

本以为经过警方处理和官方辟谣,这一谣言会就此终止传播,没想到在后续几年里,它被不断加工、夸大,逐渐演变成如今的“8000万女青年”版本。最初传言中“无锡一半女性”的模糊表述,被毫无依据地升级为“全国8000万女青年”;原本与“名人”无关的内容,也被关联到叶女士身上,甚至制造出“叶女士揭示转基因致8000万女性不孕”的内容。更离谱的是,有传言称“叶女士在辟谣后仍坚信相关言论”,但事实上,并无任何可靠证据支持这一说法——无论是叶女士本人的公开采访、社交媒体账号,还是权威媒体的报道,都从未提及她在辟谣后一贯认可“转基因食品致不孕”的观点。这种“借名人身份增强谣言可信度”的手段,本质上是造谣者利用公众对名人的信任,降低谣言的辨别门槛,属于典型的误导性传播。

从科学层面来看,“转基因食品导致不孕不育”的说法早已被国内外权威结论彻底推翻。我国农业农村部作为转基因食品监管的核心部门,曾多次在新闻发布会、政策解读文件中强调,转基因食品上市前必须经过“全流程、多维度”的科学安全评价——从基因来源、分子特征,到毒性、致敏性、营养成分,再到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每一项都要经过严格检测,只有全部符合安全标准,才能获得上市批准。农业农村部明确表示,“经过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其安全性与普通食品完全一致,不会对人体生育能力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不仅是我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美国国家科学院、欧洲食品安全局等国际权威机构,也通过数十年的长期研究、海量数据验证,得出了一致结论:已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不存在危害人体健康的风险。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例,其在2023年发布的《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指南》中明确指出,“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其加工生产的食品均通过了严格的安全评估,未发现任何与食用相关的健康风险案例”。

那么,现实中大龄女青年不孕不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其实与转基因食品毫无关系。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我国大龄女性不孕不育率上升,主要源于两个核心因素:一是晚婚晚育导致的生育能力自然下降——女性最佳生育年龄在25-30岁之间,超过35岁后,卵巢功能、卵子质量会明显下降,受孕概率随之降低;二是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如长期熬夜、过度节食减肥、精神压力过大、缺乏运动等,这些因素会打乱人体内分泌系统,影响生殖健康。此外,环境污染、部分慢性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也可能导致不孕不育,但这些因素均与“转基因食品”无任何科学关联。

更需要澄清的是,很多人担心“日常吃的都是转基因食品”,但事实上中国市面上几乎没有转基因食品。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作物仅有棉花、番木瓜、大豆、玉米等少数几种,其中可直接供人食用的只有转基因番木瓜一种,且主要种植在海南、广东等地,市场占有率较低;而转基因大豆、玉米主要用于生产食用油、饲料,且在加工过程中,会通过高温、精炼等工艺去除核酸和蛋白质——这两种物质是转基因成分的主要载体,去除后最终的食用油中已不含任何转基因成分,安全性与普通食用油完全相同。除此之外,我国从未批准过转基因水稻、小麦、蔬菜等日常主食类作物的商业化种植,大家在超市购买的大米、面粉、白菜、番茄等,均为非转基因品种。

类似“转基因食品致不孕”的谣言,在过去多年里还衍生出多个版本,其中“广西转基因玉米致男生精子异常”便是另一则流传甚广的谣言。这则谣言声称“广西大面积种植转基因玉米,导致当地在校大学生精子异常率高达50%”,甚至伪造“广西医科大学调查报告”作为“证据”。但事实上,所谓的“证据”完全是对权威报告的恶意篡改——该案例实际出自2009年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布的《广西在校大学生性健康调查报告》,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分析大学生生殖健康现状,其中明确指出“大学生精子异常可能与环境污染、长期熬夜、长时间上网、吸烟饮酒等不健康生活习惯相关”,全文近万字,从未提及“转基因”“转基因玉米”等任何相关词汇。造谣者为了让谣言“站得住脚”,故意截取报告中“精子异常率”的部分数据,再强行添加“转基因玉米导致”的虚假结论,对公众进行误导。

正如“无锡一半女性因转基因不孕”已被当地警方证实为谣言,2018年相关造谣者也已被依法教育训诫,这些案例都证明:所有关于“转基因食品危害健康”的传言,最终都会被事实和科学戳穿。

为何这类谣言能反复传播、屡禁不止?背后有两个关键原因:一方面,它精准利用了公众对生育健康的高度重视,以及对转基因技术的陌生感——大多数人不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原理,也不清楚食品监管流程,面对“健康风险”的说法时,容易产生焦虑并选择“宁可信其有”;另一方面,造谣者擅长用“包装术”营造“事实确凿”的假象——比如夸大数字(从“一半”到“8000万”)、关联名人(错误绑定叶女士)、篡改权威报告(伪造“医院数据”“大学研究”),让谣言看起来“有来源、有依据”,降低公众的辨别难度。

但无论谣言如何精心包装,都经不起事实与科学的检验。对于转基因技术,我们更应秉持客观理性的态度:既要看到它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作用——比如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使用量、提升粮食产量,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提供新路径;也要相信我国监管部门的严格把控——从转基因作物的研发、试验,到食品的生产、销售,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法规和标准,不存在“监管漏洞”。与其被毫无根据的谣言误导,不如通过农业农村部官网、中国科学院科普平台等正规渠道了解转基因知识,建立科学认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信息,其中不乏像“转基因致不孕”这样的虚假传言。面对各类关乎健康与安全的信息,我们更需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夸张数字+名人关联”的内容,不随意转发未经核实的消息;遇到不确定的信息时,主动通过官方渠道、权威媒体或专业机构(如医院、科研院所)获取真相。只有每个人都主动抵制谣言、不造谣、不传谣,才能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让科学真相战胜虚假传言,避免更多人被谣言误导。

来源:怀疑探索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