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的热度还未完全消散,“鸡排哥” 就已成为舆论的焦点。从景德镇的小小街头摊主,摇身一变成为文旅推介官,如今又即将把三轮车蹬向南京,这一系列操作让人不禁感叹:这真的只是偶然吗?
国庆的热度还未完全消散,“鸡排哥” 就已成为舆论的焦点。从景德镇的小小街头摊主,摇身一变成为文旅推介官,如今又即将把三轮车蹬向南京,这一系列操作让人不禁感叹:这真的只是偶然吗?
表面上看,“鸡排哥” 以 6 元鸡排为卖点,似乎为消费者提供了超高的性价比,还附赠所谓的 “情绪价值”。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背后资本的影子若隐若现。从国庆期间精准地爆红,到当地文旅局连夜成立专班,一切都像是被精心编排的剧本。和此前的 “淄博烧烤” 一样,都是将素人打造成城市引流的工具。资本的力量在此展现得淋漓尽致,它能在短时间内将一个平凡的摊主推上风口浪尖,成为城市文旅的招牌。
可南京并非景德镇,南京的老饕们见过太多的世面,尝过太多的美食,岂是几句网红金句就能轻易打动的?资本显然不在乎这些,他们看重的只是短期热度所能带来的利益变现。就像曾经大祥哥的千万投资事件,资本轰轰烈烈地入场,大肆造势,赚得盆满钵满后便潇洒抽身,留下的烂摊子却要其他人来收拾。
在资本的眼中,草根网红不过是快消品。南阳 “张柏芝平替” 48 小时被抢签,“鸡排哥” 又何尝不是换了个 “文旅 IP” 的包装而已。那些所谓 “坚持初心” 的话语,更像是资本为了包装人设而设定的台词,与直播间里虚假的剧本别无二致。
当南京的风试图吹热 “鸡排哥” 的油锅时,我们不禁要问,这真的能为南京带来长久的文旅繁荣吗?当资本的潮水退去,留下的可能只是游客们排队三小时却失望而归的场景,以及被过度消费后变得稀薄的城市烟火气。就如同景德镇那逐渐冷却的油锅,曾经的热闹非凡过后,只剩下冷清与落寞。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否定 “鸡排哥” 成为文旅推荐官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也许他能在短期内为南京吸引更多的游客,带动当地的旅游消费。但从长远来看,如果只是依靠这种资本推动的短期流量,而不注重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旅游服务品质的提升,城市文旅的发展终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当“鸡排哥”的三轮车终于驶入南京时,这座六朝古都的街头巷尾早已被各种探店博主的镜头包围。然而,与景德镇的热情不同,南京的食客们似乎更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这位“新晋网红”。一位本地老饕在尝过鸡排后直言:“味道还行,但要说多惊艳?南京随便一家老字号都能吊打。”
与此同时,社交平台上关于“鸡排哥”的讨论也逐渐分化。有人调侃他是“文旅界的快闪演员”,今天在景德镇炸鸡排,明天到南京当推广大使,后天说不定就要去西安卖肉夹馍;也有人翻出他早期直播的片段,质疑其“淳朴摊主”人设的真实性——镜头外的团队运作痕迹越来越明显。
更耐人寻味的是,南京文旅局的态度显得格外谨慎。与景德镇“连夜成立专班”的高调不同,当地仅以“欢迎新业态参与城市宣传”的官方措辞轻描淡写带过。或许,经历过“夫子庙天价奶茶”“盐水鸭刺客”等舆情风波后,这座城市比谁都清楚:流量是把双刃剑,稍有不慎就会反噬城市口碑。
而在资本层面,这场狂欢的“续集”已然露出疲态。某MCN机构内部流出的会议纪要显示,投资方对“鸡排哥”项目的评估周期已从三个月压缩到两周,要求“尽快收割首波流量红利”。这不禁让人想起去年某网红面馆的遭遇——资本撤资后,曾经排队两小时的店铺如今门可罗雀,只剩电子屏上的“必吃榜”标语在风中闪烁。
不过,这场闹剧中仍有值得玩味的细节。有细心的市民发现,“鸡排哥”摊位隔壁的鸭血粉丝汤老店意外迎来了客流小高峰。老板笑着对媒体说:“好多年轻人买完鸡排,顺道就来尝尝我们三十年的老味道。”这或许揭示了文旅经济的本质:网红可以是敲门砖,但真正留住游客的,永远是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市井烟火。
当镜头转向夜幕中的秦淮河,画外音般的思考浮现:城市需要流量,但不需要被流量绑架。就像那锅反复使用的炸鸡油,沸腾时固然热闹,但唯有适时滤去浮沫,才能熬出持久醇厚的香。各位读者,你们对 “鸡排哥” 成为南京文旅推荐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艺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