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披露:德企为拿稀土许可,被迫向中国交出机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6 18:52 1

摘要:德国企业为获得稀土出口许可,被迫向中方提供机密信息。此举让整个欧洲如坐针毡——可能给德国乃至欧洲供应链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中方则表示,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必要行动。

10月25日,彭博社发布重磅消息,德国企业为获得稀土出口许可,被迫向中方提供机密信息。此举让整个欧洲如坐针毡——可能给德国乃至欧洲供应链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中方则表示,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必要行动。

分享敏感信息可能暴露德国制造业的“核心命脉”,直接威胁其产业链安全。但德国企业却仍扎堆提交申请。因为中国在稀土领域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美国地质调查局透露, 2024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近 70%。德国稀土研究中心数据显示,德国95%的稀土来自中国。德国制造业(尤其汽车、风电等)对中国稀土依赖极深,几乎没有替代来源。

过去中国的稀土管控较为宽松,外国企业(特别是欧企)能以低价购买稀土。如2004年末金属钕的价格仅为9美元/千克,如今高达99美元/千克,涨幅超过十倍。

在中美博弈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于2025年4月和10月两次加大稀土出口管控,对全部17种稀土中的12种实施了管制:不仅限制出口,更严控稀土技术转让,境外用中企技术设备的工厂需详细报备。

稀土新规给德国企业带来严重影响,他们须提交敏感数据才能获得为期六个月的稀土矿物进口许可证。根据中国商务部发布的2025年第61号公告,申请企业需使用中文以及WPS Office工具完成信息填写。所需材料包括:矿物来源照片,生产流程图,客户清单,甚至是三年产量历史与未来三年预测。

彭博社报道称,德国企业虽然不愿意分享这类数据,但“别无选择”。事实上,这种说法是言过其实。

中国要求企业提交的信息,并非外界所说的“商业机密”,而是与出口管制审核直接相关的材料,用以判断物项的最终用途和流向。比如,通过矿物来源照片可以确认稀土的来源是否合法合规;客户清单则有助于判断相关物资是否可能流向军事用户或其他受限制对象。这些信息的收集是为了落实出口管制、维护国际安全秩序的合理要求。

不过,由于资料准备周期较长、流程繁琐,再加上企业担心信息安全问题,许多公司持抗拒态度。这直接导致申请效率偏低、获批率也随之下降。中国驻欧商会透露,9月提交的141份稀土申请中,有19家获得批准,审批成功率仅约13%!这也体现出中方此次审查尺度收紧,对申请的合规性、用途真实性等方面的核查更为严格。

企业若是无法按时拿到稀土许可证,可能被迫停产。中国驻欧商会调查显示,9月共有46家企业因稀土断供停产,12月预计还有10家。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国稀土审批对德国企业的影响呈现鲜明的两极分化:一边是中小型企业深陷停产困境,另一边是大众等商业巨头借“白名单”(德国政府向中方提供的一份优先名单)快速通关,几乎未受流程阻碍。

从公开信息来看,从2025年5月迄今,中国已批准了不少合规的稀土申请。例如,宝马、大众等德国车企均获得了中方的出口许可。同时,它们也向中国提交供应链敏感信息。

彭博社对此表示,“中国可能会利用这些信息来打压制造商或关闭欧洲最大经济体的生产线。”其实,这是无端揣测。中国从未有过类似的实际行为。况且中欧制造业深度互补,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 7200亿欧元,若“关闭其生产线”,反而会反噬中国相关企业的收益。

对中国来说,这些“机密”信息可能帮助洞察德国甚至全欧洲供应链的“关键短板”,例如哪些企业最依赖中国供应、哪些行业库存最低、哪些环节与北约防务相关。

通过掌握审批制度和产业链底牌,中国在谈判中可拥有更强筹码,做到“精准施压”。同时帮助本土企业占据优势,为在欧洲的业务和投资争取更有利条件。

此外,这为中国提供了掌握并影响欧洲防务工业的机会。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指出,中国可能借此掌握北约防务工业链条的信息,显示其全球产业链话语权正从“制造端”向“制度端”转移。这意味着中国不再仅仅是“工厂”,而是在全球经济和政治中的制度制定者之一。

面对中国的釜底抽薪,德国几乎无力应对。

10月24日,德国央行行长约阿希姆在柏林全球对话会议上就中欧贸易问题表示,如果必须采取报复措施,就要强硬决策。但他也希望还能找到合作空间,认为目前有时间解决问题。这表明德国既想靠“强硬”姿态争取谈判筹码,暗示中方若不让步可能转向“对抗”,但又不想彻底切断合作。

这主要有两个缘由。

一方面政商两界相互推诿,导致双方陷入僵局:政府发放调查问卷,企业不回应;召开会议商讨,也“未取得进展”。核心分歧在于:企业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难以实现稀土供应的多元化。一些企业高管私下承认,放弃从中国获得的“好处”并非易事。而政府则强调,私营企业应保障自身供应链安全。若与中国发生冲突,汽车、机械和电池等行业可能面临迅速的生产停滞风险,因为这些行业对来自中国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及生产支持高度依赖。

各国稀土专利数量

另一方面缺乏应对这类挑战的对策。尽管德国经济部发言人路易莎声称:“我们对中国加大稀土管控措施感到担忧,德国政府正在动用一切手段应对这一挑战。”但与此同时,媒体指出:“即使德企向中国提供关键信息,政府也视而不见。”原因在于企业通常只储备几个月库存,一旦审批拖延超过三个月,就可能面临断料风险。只要德国没有可靠替代方案,就很难对中国的稀土战略提出批评。

当美国通过芯片限制“卡”住中国时,欧洲曾对此表示支持(如阿斯麦限制向中国出售先进光刻机);然而,如今中国用稀土对德国实施类似的制约,德国才真切体会到“被依赖的恐惧”。从技术卡中国,到稀土制约德国,全球供应链正在悄然反转。过去德国曾倡导“供应链透明化”,如今却不得不向中国交出自己的底牌。总体而言,德国政府正处于一种“既担心,又无能为力”的尴尬境地。

彭博社批评管控稀土的措施,称其破坏了像德国这样与中国供应紧密联系的主要经济体的稳定。但事实是,中国对稀土的管理有其安全与和平考量。

稀土被称为“工业维生素”,只需在材料中加入极少量,就能显著提升性能。例如,高端相机镜头中加入钇、镧等稀土元素,可以提高玻璃透光率和抗冲击性。业内甚至有“无稀土就不高端”的说法。然而,自20世纪以来,稀土在军事领域应用广泛,包括战机、雷达和潜艇等。

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当前国际局势动荡,出口管控有助于“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防止稀土被滥用于军事目的。知情人士表示,中方已明确,任何订购量超过生产需求的情况,都可能被怀疑用于军事或运往美国。

况且中国的稀土管制具有灵活性。如果德国放宽高科技出口限制,中方可能考虑放松部分限制措施。德国喊话减少对中国的稀土依赖至少有两年时间!早在 2022年 6月,德国联邦安全政策学院就曾建议摆脱对中国原材料依赖,但至今德国仍难脱离中国供应链。

更关键的是,在这场关键矿物博弈中,中国手里显然不止有稀土这一张牌。例如中国钨产量占全球 85%,锑产量占 70%,掌控着全球 60%以上的锂精炼产能。这些关键矿物对于欧洲众多产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欧洲若想在这些领域完全摆脱对中国的依赖,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成本代价。对于德国以及欧洲其他国家来说,主动与中国推进合作,才是解决稀土供应紧迫问题,保障资源稳定供应的现实选择。

围绕稀土管制的最新事态对德国和欧洲而言并不意外。德国被迫“交底”,只是全球产业格局剧变的一个缩影。在美中博弈中,德企几乎别无选择,德国缺乏应对策略,整个欧洲在这场博弈中显得被动。而中国正把“资源控制权”转化为“谈判权”。未来的博弈不再是市场份额之争,而是谁掌握不可替代的资源与规则。

来源:战略棱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