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发现:过了68岁,血糖若能保持在这个范围,或许可以放宽心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7 14:37 2

摘要:68岁,意味着什么?是步入暮年,还是健康的分水岭?不少人一提到“老年血糖”,就立刻联想到“越低越好”,甚至有人在没有糖尿病的情况下也坚持服用降糖药物。

68岁,意味着什么?是步入暮年,还是健康的分水岭?不少人一提到“老年血糖”,就立刻联想到“越低越好”,甚至有人在没有糖尿病的情况下也坚持服用降糖药物。

这种做法真的科学吗?是否所有人越老,血糖就必须控制得越严格?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许多老年人对血糖控制存在误区。一方面,担心高血糖引发并发症;另一方面,又惧怕低血糖带来的风险。尤其在68岁以后,身体各系统功能不同程度衰退,过度降糖反而可能危及生命。

研究表明,老年人群的血糖管理不宜与中青年人一概而论。过严的血糖控制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甚至导致跌倒、昏迷等严重后果。反而,适度放宽血糖目标,或许更有利于延续健康寿命。

合理的血糖范围,是维持老年人健康的关键指标之一。

那68岁之后,血糖控制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水平才算“可以放宽心”?根据《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3年版)》,对于一般功能状态良好的老年人,空腹血糖控制在6.1~7.5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不超过10mmol/L是相对合理的目标。

而对于体质较弱、伴多种慢病的老年人,适当放宽至空腹7.8mmol/L以内也属可接受范围。

不少家庭中,子女出于关心,劝说老人严格控糖,甚至模仿年轻糖尿病患者的标准,忽略了老年人机体代谢率下降的事实。

临床中常见这样一类患者:本无糖尿病史,仅因一次体检空腹血糖略高,就自行服用降糖药,结果数日后出现低血糖晕厥被紧急送医。医生诊断为“误服降糖药导致的药源性低血糖”。这类事件在老年人群中并不少见。

中医对此有独到见解。

传统医学认为,老年人多“脾肾两虚”,气血不足,若一味清热泻火、苦寒降糖,反伤正气。中医调理更强调“调脾养肾”、“益气健脾”,以改善胰岛功能和整体代谢。常用如黄芪、党参、山药等中药材,即有助于调节气血,又避免剧烈波动。

而现代医学则通过大量研究证实,老年人低血糖的危害远大于轻度高血糖。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也提出,老年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个体化,避免过度治疗,强调生活质量优于单纯指标达标。

血糖波动,才是老年健康的“隐形杀手”。

一些老年人即便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大幅波动,也可能引发视网膜病变、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建议每日记录血糖变化曲线,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及睡前血糖,掌握趋势,并在医师指导下调整用药。

生活方式的调整比药物更关键。坚持适量运动、控制饮食结构,是老年控糖的基石。

医生建议,68岁以后,应每日坚持30分钟左右中等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缓慢骑车等,避免剧烈运动诱发低血糖。饮食方面,应减少精制碳水,多摄入粗粮、低GI食物,如燕麦、山药、南瓜。

低血糖的症状,老年人更容易忽视。

与年轻人不同,老年人低血糖时常无明显饥饿、出汗等症状,反而表现为头晕、心慌、言语不清,这极易被误以为脑供血不足或老年痴呆。定期监测血糖,尤为重要。

医生指出,68岁之后,血糖管理应遵循“三稳”原则:稳定的监测、稳定的饮食、稳定的节律。才能有效预防“隐性低血糖”带来的风险。

控制情绪,也能间接影响血糖。

近年来研究发现,情绪波动可通过激活应激激素,间接影响血糖水平。老年人若长期抑郁、焦虑,血糖波动更明显。家属应给予精神支持,鼓励参与社区活动,保持良好人际关系。

部分老年人服用的降压、降脂药物也可能影响血糖水平。医生建议,定期随访,及时评估药物相互作用,避免副作用叠加。

68岁,或许不是衰老的开端,而是健康的第二春。

以血糖为中心的慢病管理,是老年健康质量的重要保障。科学地看待血糖,合理设定目标,既不恐糖,也不盲目追求“正常值”,是现代医学与传统智慧融合的体现。

临床医生呼吁,社会应给予老年人更多健康教育与支持,普及个体化血糖管理理念,避免“千人一方”的误导。社区医疗、家庭医生、老年慢病管理体系的完善,将是未来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老龄化,离不开血糖的科学管理。

当68岁的老人走进诊室,不再忧惧每一个血糖波动,而是学会与身体和解,与血糖共处,就是医学进步与健康观念转变的胜利。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3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3):161-172.

[2]王志刚,李海峰,刘建民.老年人糖尿病低血糖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2):134-137.

[3]张静,苏丽娜.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25,31(4):78-82.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启发,欢迎点赞、评论、转发支持更多人关注老年健康。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慢病管理的知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将持续为你解答!

来源:健康十万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