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位家长,咱今儿掏心窝子说句实在的——孩子历史考试总丢分?多半不是不会,是掉进“易错坑”里了!那些翻来覆去考、一错再错的点,就像路上的小石子,不清理干净,孩子再努力也容易绊倒。
各位家长,咱今儿掏心窝子说句实在的——孩子历史考试总丢分?多半不是不会,是掉进“易错坑”里了!那些翻来覆去考、一错再错的点,就像路上的小石子,不清理干净,孩子再努力也容易绊倒。
特意整理了90个七年级历史上册易错知识点汇总,全是我带了几届学生总结出来的“高频雷区”,背熟了,考试想丢分都难!
就说最基础的,好多孩子总把“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弄混。记住喽:北京人只会用天然火,打制石器还特粗糙;山顶洞人已经会人工取火了,甚至能用骨针缝衣服,技术差着一大截呢!就像咱现在用打火机和钻木取火的区别,这么一想就忘不了吧?
再比如夏商周那块,总有孩子说“夏朝是禹建立的”,错!禹是部落首领,真正建立夏朝、搞“家天下”的是他儿子启。就像爸爸打了江山,儿子才正式建国,这差着辈呢,可不能乱认祖宗。
还有商鞅变法,多少孩子写成“商鞅在秦朝变法”?大错特错!商鞅是在“秦国”变的法,秦朝是后来秦始皇统一后才叫的。就像你不能说“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就当皇帝了”,时间线得捋顺啊。
诸子百家更是重灾区。有孩子记成“孟子主张‘法治’”,这可差远了!孟子是儒家的,讲“仁政”,主张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法治”是法家韩非子的主意,强调规矩大于天。就像班里管纪律,一个说“大家要互相体谅”,一个说“违反纪律就得扣分”,能一样吗?
再说说秦汉,秦始皇统一文字是“小篆”,不是“隶书”!隶书是后来慢慢演变出来的,别弄反了。还有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去花了13年,被匈奴抓了两次,可不是去旅游的,记住这个“13年”,考到“张骞的毅力”就往这上靠,准没错。
对了,三国那段,多少孩子被《三国演义》带偏,说“曹操是魏国皇帝”?错!曹操到死都是“魏王”,是他儿子曹丕废了汉献帝,才建立魏国,追封曹操为“魏武帝”。就像爸爸打了一辈子仗,儿子才正式登基,这得拎清楚。
还有个超容易错的:“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不对!是“最早的成熟文字”。之前还有刻画符号呢,只是没形成系统,就像甲骨文是工整的作文,之前的符号顶多算涂鸦,不能混为一谈。
这90个知识点,每个都标了“易错点”和“记忆小窍门”。比如记“河姆渡和半坡”,就用“南稻北粟、南楼北洞”——长江流域的河姆渡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像吊脚楼),黄河流域的半坡种粟、住半地穴式房屋,一句话就分清。
记“商鞅变法内容”,就想“种地的多打粮有赏,打仗的杀敌人有功,当官的按本事来”,把枯燥的条文变成生活化的场景,孩子记得牢。
我教过的学生里,有个小姑娘之前历史总在及格线徘徊,把这90个点背熟后,上次月考直接冲到92分,她妈妈特意来谢我,说孩子现在看历史题,一眼就能看出“陷阱”在哪。
真不是吹,这些点都是历年考试翻来覆去考的,比如“都江堰是谁修的?”“是李冰,不是大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还是洛阳?”“长安!”“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为了什么?”“促进民族融合,不是单纯换衣服玩”……全在里面了。
家长们要是信得过,就赶紧给孩子打出来,每天让他背5个,18天就能背完。背的时候别死记,结合我写的“小窍门”,比如把“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对比着记——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只是一个用硬的,一个用软的。
考试时,这些易错点就像路标,孩子看见题就知道“哦,这里容易错,得注意”,一分不丢真不是空话。咱不要求孩子当历史学霸,但该拿的分,一分都不能让他白白溜走,你说对不?
需要这份汇总的家长,直接在底下吱一声,我发给你们。别等孩子考完试才后悔,现在赶紧补,来得及!
来源:墨书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