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功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7 14:00 1

摘要:因为朱元璋的老农思维,若把大明朝比作一个大农场,百姓在他老朱眼里是他养的“牛马”,那些大臣、将军在他眼里是管理牛马的“牧犬”,只有自己的子孙后代才是自己人,所以他的儿子们惹点事也无所谓,毕竟是自家人,但若大臣胆敢贪污,那在老朱眼中就是自己养的“牧犬”居然还敢咬

泪水打湿数据线,边刷头条边触电,师友们好,我是轻尘,一个不太正经的历史小编,今日话题:“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功臣?”

因为朱元璋的老农思维,若把大明朝比作一个大农场,百姓在他老朱眼里是他养的“牛马”,那些大臣、将军在他眼里是管理牛马的“牧犬”,只有自己的子孙后代才是自己人,所以他的儿子们惹点事也无所谓,毕竟是自家人,但若大臣胆敢贪污,那在老朱眼中就是自己养的“牧犬”居然还敢咬“牛马”,那这条“牧犬”留着还有啥用?打亖算了,不管“牛马”,还是“牧犬”只是他的私有物而已...

首先,在老朱这种老农思维的认知下,百姓的疾苦、大臣的功绩,都必须让位于朱家皇权的稳固,老朱能容忍儿子们的“小打小闹”,却绝不容忍大臣们有丝毫的“越界”——贪污是“牧犬”咬“牛马”,专权是“牧犬觊觎主人的权柄”,无论是哪种,在他看来都该“打亖算了”。所谓“爱护牛马”,本质上也只是维护自己“私有财产”的稳定,而非真正的尊重个体生命。

其次,太子朱标性格仁厚,本是唯一能驾驭蓝玉等骄兵悍将的储君,可他的早逝,让朱元璋陷入了巨大的恐慌,皇太孙朱允炆年幼文弱,与功勋集团毫无威望联结,朱元璋深知,自己百年后,这些手握兵权、功高盖主的大臣,绝非柔弱的皇太孙所能掌控的。因此,朱标死后,老朱对功臣的清算速度骤然加快——“看着自己快亖了他们可能还亖不了的,就差不多杀了”,这既是为孙儿扫清障碍,也是对权力真空的极端防范。

再者,部分功臣的骄纵与越界,成为了杀戮的“导火索”,蓝玉自恃功高,不仅纵容部下违法,甚至有“攻打自家城门”的狂妄之举,这种挑战皇权底线的行为,在任何朝代都是难容善终的;胡惟庸则权欲熏心,欺上瞒下、架空皇权,引得满朝官员争相巴结,早已触碰了朱元璋“绝对集权”的红线;李善长虽无直接谋逆之举,却在权争中“两头下注”,这种首鼠两端的态度,也让朱元璋对其失去了信任。这些人的行为,为朱元璋的大规模清算提供了“正当理由”。

然而,朱元璋的清算远不止于“惩恶”,更带着宁错杀、不放过的极端猜忌,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蓝玉案、郭桓案)牵连人数高达十几万,其中不乏宋濂这样的无辜者。宋濂年过七旬,仅以修史、授业为业,却因孙子牵扯胡惟庸案,被朱元璋下令流放四川——蜀道艰险,让一个老人远赴蛮荒之地,与赐亖无异。正如有观点所叹:“蓝玉、胡惟庸之流确实该杀,但牵连太多无辜,实在是太狠了点。

朱元璋杀功臣,本质上是底层帝王对权力的极致掌控欲,遇上继承人危机与功臣骄纵后的必然结果,他用铁血手段为朱家皇权“铺路”,却也埋下了明朝皇权过度集中、后期无人可用的隐患。后人会认可他“驱逐鞑虏、恢复种花”的功绩,但也多半会像普通人一样感叹:“真不愿意在他治下当“牛马”,还是活在当下好。”

好了,今天就聊这么多吧,感谢观看。

祝情长久,事如意,人安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历史##历史冷知识##历史故事##读史##读史日记##坚持每日读史##读史知天下##深夜读史##读史笔记##坚持每日创作##俗人读史##安逸读史##读史说剧##历史上的今天##历史回眸##朱元璋##李善长##胡惟庸##朱元璋为何要杀76岁的李善长?#

来源:轻尘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