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指错事件:文化传播中的傲慢与审慎之辩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5 08:58 1

摘要:文化场馆作为文化传承与展示的核心载体,内容严谨性是基本要求。陆俨少艺术馆展板中将“履薄临深”写作“履薄临探”,将“山动”讹为“山功”,并非无关紧要的笔误。“履薄临深”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是流传千年的经典成语,在《后汉书》等古籍中多有记载,安徽大学文学院教

沈巍指出陆俨少艺术馆错字及后续风波,本质上是文化传播过程中专业疏漏、态度偏差与公众监督之间的碰撞,折射出多重值得深思的问题。

文化传播的专业性容不得“形近之误”

文化场馆作为文化传承与展示的核心载体,内容严谨性是基本要求。陆俨少艺术馆展板中将“履薄临深”写作“履薄临探”,将“山动”讹为“山功”,并非无关紧要的笔误。“履薄临深”源自《诗经·小雅·小旻》,是流传千年的经典成语,在《后汉书》等古籍中多有记载,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彭家法明确指出“履薄临探”无此用法,属“形近而误” 。

更值得警惕的是,馆方工作人员核查时,未能发现本院副院长早年发表于《荣宝斋》的文章中早已明确记载为“履薄临深”,反而以县级报纸的转载内容作为依据,暴露出其在史料考据、档案管理上的专业短板。这种疏漏不仅消解了文化传播的准确性,更辜负了公众对专业场馆的信任。

文化机构的姿态应是“纳谏”而非“拒斥”

面对公众质疑,部分文化机构的应对尽显傲慢与被动。陆俨少艺术馆在沈巍指出问题后,未先核查便以“原作如此”辩解,甚至报警驱离访客,随后又在争议升级时以“维修”为由闭馆,回避核心问题 。这种“捂盖子”式的处理,与和县文化馆“知错就改”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在沈巍指出伍子胥画像实为孙武后,及时更正错误,展现了文化机构应有的谦逊姿态。

馆方的傲慢本质上是对公众监督的漠视。沈巍的探访本是助力文化传播的契机,其直播讲解能为小众场馆带来关注度,间接推动文旅发展,但馆方却将其视为“麻烦”,暴露了缺乏互联网思维与开放心态的短板。正如沈巍所言,国家投入资源建设场馆,本应欢迎宣传推广,而非“如防小偷”般戒备。

文化监督的价值无关身份,重在专业

这场风波打破了“文化权威依赖身份”的误区。沈巍虽非学界名流,却凭借扎实的学识多次指出文化场馆的硬伤:徐悲鸿展览馆临摹画作遗漏代表日本的小蛇、和县文化馆人物画像张冠李戴,均被其精准点出且事后证实无误。这印证了文化监督的核心是专业判断,而非身份标签。

网友与专家的介入则形成了多元监督合力。古文研究者以古籍记载佐证“履薄临深”的正确性,专家从语言学角度剖析错误根源,公众通过电话问询、网络讨论施压,最终推动馆方启动核查 。这种多方参与的监督模式,正是文化传播得以纠错提纯的重要保障。

文化传承需以“审慎”替代“敷衍”

事件最终指向文化传承的核心态度问题。文化艺术欣赏或许有门槛,但对历史文化的审慎态度却无门槛。馆方以“古人也会写错别字”为由淡化问题,实则混淆了“历史遗存误差”与“当下传播失误”的界限——前者需客观标注,后者则应及时修正。

文化场馆的核心价值在于准确传递文化内核,若放任错漏传播,不仅误导公众,更会消解文化传承的严肃性。此次事件为全国文化场馆敲响警钟:唯有做好内容自查、敞开接受监督、保持谦逊姿态,才能真正承担起文化传播的使命,而非沦为“面子工程”。

来源:文人之家1Z7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