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本人爱吃煎饺,却对水饺毫无兴趣?原因其实很简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5 22:29 1

摘要:先说说最实际的:日本家庭的厨房条件,这可能是水饺“水土不服”的第一个坎。绵查过日本燃气协会2023年的报告,说日本家庭平均灶台火力也就2.5千瓦左右,我们国内家用燃气灶随便就是3.5千瓦往上,有的甚至能到5千瓦。

绵之前去日本旅游的时候,在便利店冷柜里扒拉了半天,十有八九都是各种口味的冷冻煎饺,什么猪肉白菜味、芝士味,甚至还有咖喱味的,琳琅满目。

好不容易找到一包水饺,还是那种包装上写着 “火锅用” 的厚皮款,当时就纳闷,同样是面粉裹馅的东西,怎么在日本待遇差这么多呢?

后来跟日本朋友聊多了,又查了些资料,才慢慢琢磨明白,这事真不是 “口味偏好” 那么简单,背后藏着一堆跟生活习惯、工业发展甚至历史记忆有关的门道。

先说说最实际的:日本家庭的厨房条件,这可能是水饺 “水土不服” 的第一个坎。绵查过日本燃气协会2023年的报告,说日本家庭平均灶台火力也就2.5千瓦左右,我们国内家用燃气灶随便就是3.5千瓦往上,有的甚至能到5千瓦。

你想,煮水饺得等一大锅水烧开吧?火力小的话,水开得慢,煮的时候还得时不时搅一搅,生怕粘锅底、破皮;就算水开了,煮透也得花不少时间。但煎饺就不一样了,拿个小平底锅,倒点油,把冷冻饺子直接放进去,开火等着底面变黄,中途淋点水焖一会,十来分钟就能搞定,不用盯着锅一直看,上班族或者家庭主妇都觉得省事。

而且日本战后建的 “团地住宅” 特别多,就是那种类似我们的单元楼,厨房面积普遍小,有的甚至只有三四平米,摆个大煮锅都费劲,小平底锅却能轻松收纳。绵在东京的朋友家就见过,她家厨房小到只能容下一个单眼灶台,切菜都得在餐桌上弄,你让她腾地方煮一锅水饺,确实不太现实。

反观煎饺,一个小锅就能搞定,做完还容易清洗,完全适配这种小厨房场景。所以不是日本人不想吃水饺,是家里的厨房条件根本 “不允许” 经常做,这一点可能很多人没注意到。

再说说食品工业的推动,这对煎饺的普及太关键了。绵了解到,日本的日清、味之素这些企业,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琢磨冷冻煎饺的技术了。他们专门研发了 “锁汁工艺”,就是在饺子皮里加一层特殊的淀粉,冷冻和解冻后再煎,馅里的汤汁也不会漏出来,咬一口还能爆汁。

后来还出了 “免油款”,锅烧热直接放饺子,不用倒油也能煎出焦脆的底面,特别符合现在日本人追求健康的需求。但水饺的冷冻技术就没这么好突破了。你想,水饺皮薄,冷冻的时候容易冻裂,煮的时候一浑汤,馅的味道就散了;而且解冻后煮,皮容易变得软烂,没嚼劲。

所以日本食品企业宁愿把精力放在升级煎饺上,也不太愿意推水饺。日本冷冻食品协会2024年的报告里有组数据,去年日本冷冻煎饺的年销量大概6.2万吨,占冷冻点心类产品的18%,稳居前三;而冷冻水饺才0.8万吨,占比不到2%,而且大多还是给火锅店供货的,普通家庭很少买。这数据摆这,就能看出来食品工业对两者的 “偏心” 有多明显了。

还有个很重要的点:日本饮食文化里的 “配菜定位”,把水饺给 “框死” 了。我们中国人吃水饺,一般是当主食的,一顿吃十几个,配点醋和蒜就够了;但日本人的饮食核心是米饭,所有菜都得围着米饭转,讲究 “一汁三菜”,就是一碗味噌汤加三道菜,再配一碗米饭。

煎饺味道重,外皮焦脆,馅里的油脂香能中和米饭的清淡,刚好能当一道 “下饭菜”。绵在日本朋友家吃过一次饭,她妈妈端上来的就是米饭、味噌汤、炒时蔬、煎饺,还特意说 “煎饺是配菜哦,要就着米饭吃”,当时绵还试着把煎饺当主食吃,结果吃了三个就觉得腻,还得配着米饭才能咽下去。

但水饺就不一样了,它本身饱腹感强,要是吃了水饺再吃米饭,就会觉得 “双重主食”,撑得慌,不符合日本人的饮食习惯。而且日本饮食文化里有个 “本物志向”,就是对食物的定位特别执着,煎饺早就被归为 “中华料理配菜”,水饺则被归为 “中华主食”

可日本已经有米饭当主食了,哪还需要另一种主食呢?所以水饺在日本始终没办法融入日常的 “一汁三菜” 里,只能作为偶尔尝鲜的 “特殊食物”,这就限制了它的普及。

再往深了说,还有代际记忆的影响。二战后日本粮食短缺,老百姓经常吃 “水团”すいとん,就是把面粉揉成小块煮在汤里,有点像我们的面疙瘩汤。这种 “水团” 外形跟水饺有点像,都是面粉做的,当时吃这个纯粹是为了果腹,日子过得苦。

所以老一辈日本人看到水饺,难免会联想到那段缺吃少穿的日子,心里有点抵触。但煎饺不一样,它是在日本战后经济复苏期,也就是60年代 “神武景气” 的时候流行起来的。那时候上班族收入提高了,去拉面店点一碗拉面再配几个煎饺,成了一种 “小奢侈”,是改善生活的象征。

这种记忆传到年轻一代,大家就觉得煎饺是 “好吃的、值得庆祝的食物”,而水饺则是 “老辈苦日子里的东西”。绵跟一个日本老爷爷聊过,他说年轻的时候只有发工资才会去吃拉面配煎饺,水饺则是偶尔在中华街才能吃到,还觉得 “没味道、不如煎饺香”,这种观念慢慢就传下来了。

最后还有个跨文化传播的 “时间差” 问题。饺子最早传入日本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横滨、神户这些通商口岸的华侨,而这些华侨大多是广东、福建人,他们做的饺子其实更像我们的锅贴,也就是煎饺。

绵查过横滨中华街的历史资料,1950年代的时候,中华街里的饺子店有80%都是卖煎饺的,只有2家卖北方水饺,还没什么人光顾。因为当时日本人没吃过水饺,不知道该怎么吃,蘸料也只有酱油,觉得 “清淡无味”,不如煎饺的焦香吸引人。

等北方水饺真正传入日本的时候,已经是七八十年代了时候煎饺早就占据了 “饺子” 的认知,大家一提到 “餃子”,第一反应就是煎饺。超市里煎饺都标着大大的 “餃子”,水饺则得特意标上 “水餃子”,消费者一看就觉得是 “特殊款”,不会主动买。

绵在东京的一家中华料理店问过店员,为啥不多卖点水饺,店员说 “点水饺的大多是中国游客或者在日华人,日本人很少点,进了货容易卖不出去”,你看,连商家都不愿意推,水饺自然火不起来。

不过绵也发现,现在日本年轻人里,尝试水饺的人也多了些,但大多是在专门的 “中华料理店”,把吃水饺当成 “体验中国文化” 的一部分,不会经常吃。比如绵在东京的一家 “北京饺子馆” 看到,好多年轻人点了水饺会拍照发社交平台,配文 “今天吃中国传统水饺啦”,但问他们会不会在家做,都说 “太麻烦了,还是煎饺方便”。所以水饺在日本还是个 “小众文化符号”,没能真正融入日常饮食。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来源:憨批少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