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众的想象中,金融圈从业者仿佛自带光环:西装革履出入高档写字楼,谈笑间掌控巨额资金,年薪百万不过是起步标配。他们搭乘头等舱穿梭于世界各地,在豪华酒店的会议室里敲定商业合作,社交媒体上随手晒出的名表、豪车,更是坐实了“精英中的精英”人设,让人既羡慕又好奇。
在大众的想象中,金融圈从业者仿佛自带光环:西装革履出入高档写字楼,谈笑间掌控巨额资金,年薪百万不过是起步标配。他们搭乘头等舱穿梭于世界各地,在豪华酒店的会议室里敲定商业合作,社交媒体上随手晒出的名表、豪车,更是坐实了“精英中的精英”人设,让人既羡慕又好奇。
然而,之前中信建投“少爷实习生”事件,撕开了这层华丽外衣的一角。大一学生开着保时捷上班,戴着几十万的手表打高尔夫,还能接触商业机密,如此离谱的实习日常,颠覆了人们对职场的认知,也让金融行业再次陷入舆论漩涡。
张雪峰曾在公开场合直言:“金融学只适合三种人:一是有钱有资源的,二是能考上顶尖名校的,三是数学天赋异禀的。” 他强调,金融行业非常看重家庭背景和资源,如果家里没人脉,又不是名校出身,大概率只能从基层柜员干起,很难往上走。
因为金融行业的实践课程需要大量资源支持,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更容易接触到优质实习和行业资源,普通家庭孩子可能拼不过。这番言论可谓犀利地指出了金融行业的现实一面。
金融行业的职场结构犹如一座金字塔。处于顶端的是少数拥有资源的VIP,他们凭借家庭背景或特殊关系,在项目承揽等关键环节占据优势。然而,这类人在行业中占比极少,并非像外界想象的那样普遍。
大量的从业者是默默付出的牛马。他们多是通过努力学习,从名校金融专业毕业,凭借自身实力进入行业。初入职场,他们需要长时间加班、频繁出差,撰写大量材料,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以投行业务为例,项目成功率低,从业者往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历经漫长的周期,才能迎来项目的成功,而收益还要与公司分成,到手的报酬远没有外界认为的那么丰厚。
在这个过程中,部分从业者凭借积累的经验和业绩晋升到中层。但此时,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部分中层人员忘记了自己曾经牛马的身份,对年轻员工进行不合理的PUA,甚至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行为。
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行业离金钱较近,高收入让他们产生了优越感;另一方面,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行为。
当前,金融行业面临着诸多困境。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行业发展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帆风顺,市场震荡加剧,贫富差距问题凸显,公众对金融行业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
行业长期存在的刻板印象也成为发展的阻碍。在行业繁荣时期,从业者的炫耀行为以及媒体的过度渲染,塑造了金融行业“高薪、奢华、充满特权”的刻板印象。
如今市场遇冷,这些刻板印象被反向放大,金融行业成为公众攻击的对象。当基金经理抱怨自己收入减少时,公众会质疑“300万降到100万还过不好?”,这种认知的偏差,源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刻板印象。
此外,金融机构在舆情应对方面能力不足。从过往的舆情事件可以看出,机构在回应时往往缺乏专业性和严谨性。
就像“少爷实习生”事件中,机构的回应不仅没有平息舆论,反而让事件不断发酵,损害了自身公信力。在信息传播迅速的当下,这种不恰当的回应方式,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行业的负面看法。
面对困境,金融行业亟需寻求破局之路。首先,金融机构要转变沟通策略。在市场环境不佳时,避免说空洞的安慰话语,减少不切实际的业绩宣传。同时,要更加注重展现行业的社会价值,多讲人性,通过实际行动让公众了解行业为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在舆情应对上,金融机构要敢于说真话、说人话。领导应给予PR负责人更多专业决策空间,摒弃以往刻板、不真实的回应方式。积极与市场中的年轻人和投资者进行真实交流,及时回应公众关切,而不是回避问题。可以借鉴互联网企业负责人的沟通方式,如雷军接受独立创业者深度访谈,通过真诚的交流,拉近与公众的距离。
对于行业内的从业者,无论是高层领导还是基层员工,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摒弃不良风气。新一代进入金融行业的年轻人,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们更加优秀。
行业应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让他们发挥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通过年轻人的活力与创新,带动行业摒弃旧有的不良规矩和风气,实现向上的蜕变。
尽管金融行业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全行业共同努力,积极应对,打破困境,未来依然充满希望。在变革的浪潮中,金融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展现出更加健康、积极的行业形象。
素材源自@听懂涨声
来源:颖颖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