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汇聚天下英才 共创美好未来”的主题高扬,“拥抱变革 青年科学家共塑未来”成为与会者的共同信念。实验室走出的新锐学者、手握产业密钥的企业家、架设创新桥梁的创投家,虽身份各异,却使命相通。
东海之滨,瓯江潮涌。2025年10月25日,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以下简称“青科会”)在温州隆重启幕。
47个国家和地区、近800名科学精英齐聚创新热土。不同肤色的手掌在此相握,共同托起时代命题:青年如何塑造未来?
“汇聚天下英才 共创美好未来”的主题高扬,“拥抱变革 青年科学家共塑未来”成为与会者的共同信念。实验室走出的新锐学者、手握产业密钥的企业家、架设创新桥梁的创投家,虽身份各异,却使命相通。
11场平行论坛紧扣未来科技、人才成长、产业融合三大主线,织就创新网络。“万有引力π”展示环节,以圆周率无限意象,寓意科研探索永无止境。
这场由中国科协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国际盛会,彰显中国开放创新的决心。全球智慧与地方实践在此激荡,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在此交融,共同谱写新时代创新篇章。
六年再聚首 青科会恰逢其时
六年,足以让一个想法扎根生长。2019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青科会致贺信,指出“科技的未来在青年”。2025年秋天,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彰显历久弥新的实践价值,它不再只是一场会议,更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
“在二十届四中全会闭幕之际,我们召开这样的峰会正当其时。”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冯身洪在致辞中指出,如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核聚变能源、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正迎来突破性进展,青年科学家作为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生力军,理应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彰显青春的价值与力量。
冯身洪提出期待,在科技高歌猛进的今天,要始终心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自觉遵循科技伦理,确保科技发展朝着增进人类福祉的方向前进。同时,他强调“科学无国界,创新无边界”,呼吁各国青年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面前携手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青春动能”。
“秋天既是收获成果的季节,也是孕育希望的季节。”浙江省委副书记王成在致辞中,将话题引向这片土地与人才的共生关系。他指出,“十四五”期间浙江已成为创新生态最优、创业主体最多的省份之一,涌现出以DeepSeek、宇树科技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等创新力量。
面对即将展开的“十五五”,浙江明确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尤其要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前瞻布局、持续投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更能成就人才。”王成说,青科会正是汇聚青年英才、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
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长唐纳德·布鲁斯·丁威尔则以温和而坚定的语气,提醒支持系统的重要性。“你们是真正的创新催化剂,”他对台下年轻的面孔说,“我们必须建立包容善意的失败文化,因为认知的重大突破往往正是在挫折中孕育。”
从国家战略到地方实践,从科研突破到创新生态,六年耕耘,青科会已从一场高端对话,成长为连接未来与现在、全球与浙江的“桥接平台”。它的持续,本身就是一个信号:科学需要青年,而青年,正被这个时代郑重期待。
共赴科研前沿 寻路可持续发展
使命在肩,更需行之在途。当理念需要转化为行动,2025年“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的颁奖典礼,成为这一过程最生动的诠释。
10月25日,温州瓯海奥体中心。在金色光束交织的舞台上,四位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科学家依次登台,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奖牌。这一刻,荣誉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那些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而孜孜探索的整个科研群体。
本届奖项申报呈现出显著的国际性特征:共收到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204份高质量申请,申报人数较往年明显增长。经过严格评审,最终四位科学家脱颖而出:英国Porotech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刘颖俊,凭借其在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创新;意大利都灵大学教授玛丽安佳拉·鲁索,在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突破;瑞士苏黎世应用科技大学教授沃尔夫冈·特雷斯,在有机与钙钛矿光伏技术上的贡献;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教授王辉,在光子量子计算领域的开拓性工作。
“我将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指引下,继续讲好来自中华文化的创新故事。”刘颖俊在获奖感言中表示。特雷斯教授则强调:“这是对新能源研究的广泛认可,我们将致力于更干净、更可持续的未来。”鲁索教授认为,这份荣誉“提醒着我们共同肩负的责任”,而王辉教授则视其为“对量子计算巨大潜力的肯定”。
这些获奖者的研究方向虽各有侧重,却共同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图景:可持续发展正从宏观理念加速细化为具体的前沿技术路径。他们的工作证明,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复杂挑战,需要跨学科的协同创新。
这一务实导向同样渗透在峰会的各个平行论坛中。“人工智能与科学”论坛深入探讨AI在基础科研中的革命性应用;“制造范式Ⅲ”聚焦原子及近原子尺度制造技术的前沿突破;“国际量子光子学大会”汇聚诺奖得主等顶尖学者,展示量子计算、通信等领域的最新进展。每个论坛都如同一个微缩的创新生态,展现着科学如何从实验室走向现实挑战的第一线。
从颁奖台到分会场,从个人突破到集体智慧,青科会正在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在这里,可持续发展不是遥远的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技术革命。
成长不烦恼 给青年科学家“撑把伞”
科学的未来,取决于今天如何对待那些正在成长的青年科学家。当全球科技竞争日益聚焦于人才之争,2025青科会用一系列扎实的行动,回应着一个关键命题:我们该如何真正支持下一代科研力量的崛起?
全体大会上,《全球职业早期青年科学家成长发展现状情况调查》的发布,揭示了青年科学家成长路上的真实困境。这项由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开展的全球调查,从微观层面深入洞察一线科研人员的实际情况。调查发现,青年科学家在职业生涯早期普遍面临多重压力:科研经费不足、行政事务负担过重、短期考核评价压力、对薪酬待遇和职业稳定性的忧虑等。
“这些困境直接影响到青年科学家的创新活力,”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理事长陆朝阳在发布报告时指出,“青年科学家最期待获得的是稳定的经费支持、自主的科研空间和公平的成长环境。”这些问题直击当前科研生态中的痛点——资源分配、科研自主权和职业发展路径。
与此同时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领域青年科学家分布与流动研究报告》提供了更具象的人才图景。
“我们将把详细的调查报告向相关部门反馈,期待能唤起社会各界对青年科学家成长环境的关注。”陆朝阳表示,“我们要共同培育好、守护好科技创新的未来。”
会上同步推出“全球青年科学家先锋榜2035”,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高春波说:“这不仅是一次评选,更是一座连接全球的科学桥梁,让世界看见青年科学家的智慧锋芒。”
更具实质意义的是“世界青年科学家创新创业成长支持计划”的启动。该计划包含多个维度:与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联合出版外文学术期刊;与中国核工业联合研究生院围绕核领域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与上市企业联合设立专项领域支持计划;组建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创业基金联盟等。这些举措从学术发表、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关键环节,为青年科学家构建全链条的成长支持体系。
这一关怀在平行论坛中得到进一步延展。青年科学家“飞鸟”论坛倡导自下而上的科研创新,鼓励自由探索;大学教育与未来人才培养论坛聚焦高等教育改革;女科学家论坛以“她智创新”为主题,展现女性科研力量。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说,“她力量”,是驱动科技向善、确保创新成果惠及每一个人的关键。此次论坛可以成为新的起点,打破有形无形的壁垒,为女性科技人才的成长铺路搭桥。
而在脑机智能论坛上评选出的6位“中国脑机智能科学新星”,展现了对青年科学家在前沿领域突破的充分关注和支持。获奖者之一、香港理工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吴郁杰表示:“这个会议让我听到了很多精彩报告,特别是有关突触计算的重要性的分享,给了我很大启发。”
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潘纲强调:“在脑机这样的交叉学科领域,‘十年磨一剑’不是修辞,而是科研人的真实付出。青年科学家既要有好奇心,更需要坚持。”另一位获奖者刘泉影副教授分享了她的切身感受:“回国后我的科研明显加速,这得益于国家的前瞻布局和支持体系。青年科学家的成长需要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从问题诊断到解决方案,从全球视野到个体关怀,青科会正在构建一个立体的人才成长支持体系。正如与会青年科学家所言,在当下的中国,青年科学家大有可为。而创造一个让年轻人能够安心探索、大胆创新的环境,正是我们对科学未来最好的投资。
产学研打通 创新成果“落地生花”
当理论走出实验室,当创意遇见市场,科学的真正力量才开始显现。2025青科会上,那些穿梭在学术演讲与产业对话之间的年轻面孔,正在重新定义创新的边界。
在大会的快闪演讲环节,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青年创新者用最短的时间,讲述了最真实的融合故事。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锐从仿生工程的角度,分享技术如何从论文走向产业化;丹麦技术大学能源系博士后安迪·索德·安克带来欧洲在可持续能源领域的最新实践;浙江省青年科学企业家徐甲甲讲述工业互联网如何赋能传统制造;而可持续发展青年科学家奖得主玛丽安杰拉·鲁索,则展示了基础研究如何为人类健康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他们的共同点是:既深谙科研规律,又洞悉产业需求。这种“双重感知”正是青科会推动产学研融合的深层逻辑。正如“中国脑机智能科学新星”吴郁杰所言:“作为算法研究者,我发现可以更容易地与做感知和计算的企业合作,这形成了一个良性生态,帮助我们迭代算法设计和实际应用。”
这种融合在平行论坛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国际青年创新创业与孵化论坛成为项目与资本的对接平台;大健康论坛与青年科技企业家圆桌论坛共同推动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的成果转化。而作为举办地的温州,更以其转型实践诠释着产学研用的城市级样本。
挂牌全国首个地级市人工智能局,在算力支撑和场景驱动“双轮”推动下,温州正加速迈向“AI示范应用第一城”。温州市委副书记王军表示:“我们期待以本次论坛为纽带,加深重点战略项目协作,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发展。”
成果已经显现。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用数据描绘了六年的融合轨迹:30多位诺奖科学家和400多位中外院士在此交融智慧,100多个创新平台落地,1244个前沿项目生根发芽。更具体的是,这座城市已拥有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6家全省重点实验室,11所高校的2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高新技术企业增至4772家,增长2.6倍。
“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张振丰说,“温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正坚定不移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如今,这座即将迈入“万亿GDP、千万人口”行列的城市,正在证明一件事:当科学遇见产业,当青年遇见舞台,创新的化学反应就会自然发生。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论文到产品,青科会搭建的不仅是一个交流平台,更是一条让创新价值加速实现的快车道。在这里,产学研用不再是割裂的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这正是峰会长效生命力的源泉——它让科学真正服务于人类发展的需要。
“万有引力π”破圈 科技与公众共振
如果说青科会的论坛是思想的熔炉,那么“万有引力π”就是让科技走出殿堂、融入城市的鲜活实践。这个超2万平方米的沉浸式科技展示空间,以“未来π对·智引无界”为核心理念,集结近百家科技企业、200余项前沿成果,在4天会期内吸引数万人参与,构建了一个“科技+产业+文化+公众”的多维互动场。
在“未来π·展示区”,创新成果令人目不暇接:云深处科技的四足机器人“X30”灵活穿梭,傲鲨智能的人体增程外骨骼展现人机协同的可能,灵伴科技的AR眼镜打开虚实融合的新视界。新能源汽车领域,仰望汽车U系列车型与天目山实验室的“天目山一号”氢动力无人机并肩而立,勾勒出绿色能源的未来图景。阿里云、网易、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则展示了从云计算基础设施到AI大模型的全面布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温州本土的创新力量。从便携式电脑验光机到全自动心肺复苏机器人,从开心果脑机接口到智能仿生手,这些融合数字与生物技术的产品,展现着“温州制造”向“温州智造”的深刻转型。由温州市科技局打造的“在温州看见创新中国”微展区,通过图文、数据与实物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呈现了这座城市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坚实步伐。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本次活动创新推出“创新温州”海内外博士人才交流暨新质生产力青年人才招聘会,采取“线下精准对接+线上长效引才”双模式,汇聚100余家用人单位,发布338个博士岗位,涵盖新能源、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为青年科研人才搭建起“来温州·创未来”的桥梁。
在“学术π·研讨区”,超60篇学术论文与墙报集中展示最新研究成果。新增的“科学开放麦”环节,让青年科学家在轻松氛围中自由对话,成为思想碰撞的“能量场”。而“科普π·社交区”则在4天内举办50余场活动,从科技达人的分享到青少年的科创展示,让科学以更亲切的方式走进公众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还创新联动“知乎2025科学季”打造“万有引力π盐沙龙”,邀请知名答主、科研工作者现场对谈;“科学派SPark剧场大赛”以“戏剧+科学”的形式,探索科学传播的新可能。这些创新尝试,让科普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成为双向互动的智慧盛宴。
从实验室到展示区,从学术论文到科普市集,2025青科会以其独特的“π”形结构——纵轴深耕专业、横轴辐射公众,构建起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双向通道。这不仅是一场会议,更是一个信号:在新的发展征程上,科学必须走出象牙塔,与产业共振、与民生互动、与未来对话。
“十五五”规划即将开启,创新驱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届峰会以扎实的成果表明,中国正在构建一个更加开放、更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在这个生态中,青年科学家是先锋队,产学研用是主战场,而全民科学素养则是深厚的土壤。
正如圆周率π所寓意的那样,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未来发展不可限量。今日中国,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今日青年,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科技强国建设。这场峰会播下的种子,必将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参天大树。
当科学之光穿越会场,照亮寻常巷陌;当青年智慧对接国家战略,推动社会进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盛会的成功,更是一个创新大国正在崛起的壮阔图景。这是青科会给出的答案,也是这个时代最动人的叙事。
责编:刘炎迅
审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