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从2014年的7.2万直接突破千万大关时,世界NCAP大会再度落地中国。来自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各NCAP机构,全球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等的高层代表共500余人汇聚上海。
多年以后,当人们回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来时路,2014年一定是浓墨重彩的一年。
那一年,被誉为中国造车新势力元年,小鹏汽车在一个车库里开始了造车的创业;从马斯克手里接过Model S钥匙的李斌则转身就创立了蔚来汽车……
也是在那一年,世界NCAP大会首度落地中国,汽车安全的中国方案开始影响全球。此后,中国新能源汽车开启了狂飙模式。
2025年,当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从2014年的7.2万直接突破千万大关时,世界NCAP大会再度落地中国。来自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全球各NCAP机构,全球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等的高层代表共500余人汇聚上海。
这意味着,时隔11年,中国再一次以推动全球汽车安全“领跑者”的身姿站在世界舞台中央。
1 从“0”到五星的幕后功臣
2005年9月,第61届法兰克福车展开幕。
当中国车企首次亮相国际顶级车展时,一个令人沮丧的坏消息却同步传来。
车展期间,全德汽车俱乐部(ADAC)所进行的新车评价规程(NCAP)的碰撞测试中,第一批参加欧洲碰撞测试的国产车陆风X6以0星的成绩,同时吓呆了欧洲人和中国人。
后续出海的 三四家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也相继在测试中遭遇滑铁卢。一片嘘声之中,质低价廉成了中国汽车留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刻板印象。
如何才能提高中国汽车的安全质量?
次年,位于天津的中汽中心碰撞实验室传来“砰”的一声巨响,向世界宣告:中国新车碰撞测试的帷幕正式拉开。这意味着,在充分借鉴国际 NCAP 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道路交通实际与汽车安全现状,由中汽中心主导的C-NCAP正式被推出,填补了中国汽车安全测评领域的空白。
在此后的19年中,C-NCAP累计自购580余款热销车型进行了近2000次碰撞试验,覆盖超过了120家汽车企业。主流车型已构建起车身结构约束系统,主动安全、一体化的乘员保护体系,气囊、儿童座椅接口等成为标配。ESC和AEB等主动安全装置的配置率均大幅提升。
在测评规程不断升级的情况下,五星车型比率从最初的不足40%提升至当前的80%左右,多款车型的安全性能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汽车产品在碰撞安全、行人保护、智能防护三大领域实现的飞跃,更印证了 C-NCAP 对产业安全升级的重要推动作用。
伴随 C-NCAP 与国际接轨并局部赶超,获其五星的中国新车,在欧洲 NCAP 等其他NCAP体系中摘得五星的比例持续提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安铁成在2025世界NCAP大会演讲中透露,2025年Euro NCAP年度测试中的五星车型中有22款为中国品牌车型。
从2005年的“0”星到2025年的“五”星,中国汽车的安全质量有眼可见的提升。不仅得到了国内用户的好评,也备受全球用户认可。与此同时,中国汽车出口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并在2023年一举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今年预计出口量超过600万辆。而中国汽车扬帆出海的背后,C-NCAP 显然功不可没。
2 19年6次重大升级换版
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汽车产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C-NCAP也与时俱进,持续迭代。
从 2006 版到 2024 版,到目前为止,C-NCAP已经完成 6 次重大升级换版。2006版C-NCAP借鉴了欧洲 NCAP和日本J-NCAP的部分测试项目,并创新性地在后排安放女性假人,使之更符合中国家庭乘车出行的国情;2012版C-NCAP提升碰撞速度与国际接轨,并拓展主动安全测试;2018 版全面接轨欧洲 NCAP,增设行人保护、主动安全板块并引入新能源汽车测评体系;正在实施的2024版C-NCAP更是在多个方面已跻身全球领先水平。
正是在C-NCAP的持续迭代下,中国汽车的核心安全装置配置率也在发生变化。
比如,侧面安全气囊/气帘配置率从2006版的30.7%稳步提升,至 2021版已实现 100%全覆盖;驾驶员安全带未系提醒从初期不足90%的配置率,跃升至连续多年100%标配;前排乘员安全带未系提醒从2006版的39.8%提升至2012版的 95.2%,如今同样实现100%配置;儿童约束系统(ISOFIX)固定装置2006版时配置率不足30%,2012版规程实施后跃升至95%以上,2018版后彻底实现 100% 标配;电子稳定控制(ESC)2012版规程中配置率为73.4%,如今已成为所有车型的“安全标配”。
由于中国在电动智能化领域的先发优势,C-NCAP在辅助驾驶和电池安全等领域也积极探索并构建与国际协同的测评体系。
相比于国外的路线图,最新的2024版C-NCAP评测规程有许多独到之处。例如,专门增加了对电动车托底的考核,针对的就是电动车托底容易起火的痛点。基于中国在V2X领域的比较优势,2024版C-NCAP还率先导入了V2X技术,解决目前单纯依靠车自身的传感器来感知周围环境的短板,提高它的主动安全性能。
此外,2024版C-NCAP还提高了被动安全的要求。一是把100%正面的碰撞车速从每小时50公里提高到每小时55.5公里。二是把侧面碰撞的车速从每小时50公里提高到了每小时60公里。在侧面碰撞中,新版C-NCAP还导入了虚拟测评,让虚拟测评跟物理的台车实验相结合,从而获得更多的实验环境、实验工况。
值得一提的是,2024版C-NCAP还增加了很多主动安全的测试场景,特别是一些道路交叉口的实验场景的导入。同时,增加了一些夜间的工况,比如灯光测试中增加了自适应大灯,通过规程引领提升自适应大灯的普及率。
C-NCAP 在2027版规程设计中,针对现阶段中国道路安全中,弱势道路使用者(VRU)事故占比高、地域与城乡差异导致事故场景复杂、大小车辆兼容性待提升、女性及老年人保护不足的四大问题做了重点考虑。比如,被动安全板块研究涵盖更多不同体型、性别、年龄及坐姿(如斜倚座椅、AEB 制动后位置)的保护方案。主动安全板块拟新增 “误踩加速踏板” 测试,以应对老龄化趋势下的人为失误事故。
ASEAN NCAP技术负责人Yahaya Bin Ahmad接受采访时表示,C-NCAP将本土交通状况充分纳入评价体系之中,这一点非常值得借鉴。
19年来,正是通过循序渐进地技术引领,一步步迭代升级测评规程,C-NCAP 才推动中国汽车安全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3 中国标准走向全球
除了推动中国汽车安全技术发展,C-NCAP评测体系也在向全球贡献汽车安全的中国方案。
全球NCAP体系曾长期聚焦前排乘员保护,C-NCAP 却敏锐捕捉到中国家庭出行对后排安全的重视,成为全球首个将后排乘员保护纳入核心评价的 NCAP 规程。这一举措不仅填补了全球安全评价体系的场景空白,更为 Euro NCAP 等机构的后续升级提供了参考。
此外,在2021版规程中,C-NCAP 率先采用了更先进的APLI腿型开展行人保护测试并设定限值——这一内容后续被 Euro NCAP 2023 版规程采纳,成为中国汽车安全测评 “反向输出” 的代表性案例。
近年来,C-NCAP深化与国际 NCAP 机构的技术合作,尤其与欧洲 NCAP 在虚拟测评、碰撞壁障领域成果丰硕——双方成立 MPDB 碰撞壁障联合研究工作组,合作成果将应用于双方技术规程,协同评价标准与测试方法,减轻了企业在产品开发和测试方面应对不同体系的成本负担。
同时,C-NCAP 碰撞试验室已获欧洲NCAP、东盟NCAP 认可授权,中国车企无需出海即可完成测评,显著降本提效。
C-NCAP还以汽车测评技术交流与协同为契机,积极搭建双向交流平台。2023年C-NCAP首次举办 NCAP 技术研讨会,全球 NCAP、拉丁 NCAP、澳洲NCAP 等机构负责人齐聚天津,车企就中国汽车安全发展目标达成共识;2024 年C-NCAP首次将欧洲 NCAP 技术研讨会引入中国,10 余名欧洲 NCAP 专家与中国主机厂面对面交流;2025 年C-NCAP承办 欧洲 NCAP 车型技术观摩(中国站),供全球汽车技术工程师现场考察。
Euro NCAP秘书长Michiel van Ratingen告诉记者,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的发展趋,势不可挡。在整车更新及新型电动汽车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中国已然走在世界前列。“我们非常期待与C-NCAP持续深化合作,充分吸纳中国所积累的经验并实现知识的交流互享。”
4 后记
2006年,中国汽车产业尚处于飞速发展的起跑线上,不仅安全技术相对滞后,而且安全意识也尚显薄弱。
C-NCAP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横空出世。从此中国汽车有了自己的新车评价规程。2014年,当中国新能源汽车扬帆起航时,世界NCAP大会在中国天津举办。这是自1978年首个NCAP体系建立以来,世界NCAP大会首度落地中国。
时间来到2025年,不论是产销规模,还是出口量,亦或者是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中国都是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此时,世界NCAP大会再度落地中国,正如Global NCAP首席执行官Richard Woods所言,“可谓恰逢其时”,Richard Wood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汽车工业正在引领世界,并塑造着汽车产业与汽车社会的未来。”
世界NCAP大会两次落地中国,虽然仅仅相隔11年,但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燃油车时代的学生已经开始在新能源时代领跑全球。
回望中国汽车产业的“逆袭”之路,似乎总能追溯到 2006 年天津中汽中心的碰撞实验室那“砰”的一声巨响。这声巨响既是 C-NCAP 起点,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中国汽车安全升级的大门,让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突围有了坚实底气。
来源:太平洋汽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