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错过最好时机,“海鹞战机”遗憾落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04:17 1

摘要:从第二句话开始说起:那会儿英国派出“竞技神”和“无敌”两艘航母,舰上配备了大约28架海鹞FRS.1。海鹞天生就受限——为了飞更远,出海一般要挂三个副油箱,结果翼下能挂的武器就少,通常每次出动最多也就带两枚AIM-9L“响尾蛇”。可这“响尾蛇”有个关键本事,它可

马岛那会儿,海鹞在空战里打出21:0。别看它小、带着三个副油箱、每次就能挂两枚响尾蛇,实战就是这么硬生生顶住了英舰队的空中防护。

从第二句话开始说起:那会儿英国派出“竞技神”和“无敌”两艘航母,舰上配备了大约28架海鹞FRS.1。海鹞天生就受限——为了飞更远,出海一般要挂三个副油箱,结果翼下能挂的武器就少,通常每次出动最多也就带两枚AIM-9L“响尾蛇”。可这“响尾蛇”有个关键本事,它可以从前方锁定目标,意思是对手想偷袭也不容易。再加上阿根廷的空军当时更喜欢打地面目标,不太愿意跟海鹞玩纯空战,这几个因素凑到一起,才有了看上去“碾压式”的战绩。

实战里海鹞出动次数不少,累计1500多架次。结果是击落了21架阿根廷飞机。海鹞自己在空战里几乎没被同类飞机打下来,唯一一架损失是被地面防空火力击毁的。这成绩里有运气成分,但也有它确实在当时派上用场的事实:没有海鹞,英国舰队可能连最基本的空中掩护都难以维持。

说它弱,确实有短板。FRS.1的航程短、挂弹受限,机上的雷达也没下视能力,没法打超视距。这些都是真刀真枪的缺陷,操作者心里清清楚楚。战后海军也不是不管这些问题:他们把目光投向升级改造,最后出了更完善的FRS.2,也叫FA.2。这个版本上了更先进的雷达,拥有下视和下射能力,能挂AIM-120这样的中程导弹,空战覆盖面变得完整起来。按原来的节奏,FRS.2首飞是在1988年,1995到1998年间总共生产了大约18架,同时一些早期的FRS.1也按这个标准改装并统一命名为FA.2。最后一架FA.2在1998年12月24日下线,这是英国最后一次完全自研战斗机的一个节点。好景不长,到了2006年,海鹞FA.2全数退役,接替它的是性能更强、具备垂直/短距起降和更现代化设计的F-35B。

海鹞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的技术谱系要往前追几十年。二战后各国都在琢磨垂直起降的可行性,但一开始几乎都是概念验证。50年代初,英国一帮工程师也试着做垂直动力装置,证明这是能干成的事儿,但还不够成熟。真正把可行方案推出来的,是法国人米歇尔·维博(或译韦伯特)的思路:用离心式发动机带动几个可转向喷管。法国自己没把这事继续推进,但英国的布里斯托尔公司看上了,把想法发展成了后来有名的“飞马”发动机(Pegasus)。有了合适的发动机,霍克公司就有可能做机型验证,P.1127这款验证机在1960到1963年间反复试飞了好几架,基本证明垂直起降在工程上能稳定实现。可英国皇家空军当时顾虑速度和性能,觉得这类飞机不能当主力机,所以短期内没有大规模装备。

接着是“茶隼”(Kestrel)一类改进机型,也参加了试验,但没被大规模采用。到了70年代初,形势变了:英国政府做出政治性决定,要先退役常规航母,这一来皇家海军的固定翼作战能力就受到威胁。方案里面有搞“直升机巡洋舰”的构想,但直升机承担不了全部任务,于是视线又回到了垂直/短距起降飞机上。海军最后决定把已有的“鹞”改成舰载版本。1972年拍板,到了1975年正式批准P.1184项目,海鹞FRS.1就这么上了舰。

要把一架陆基验证机改成舰载机,改动其实不少,但也都是“凑合着能用”的那种改法。前机身重做、座舱抬高,让飞行员在着舰时视野更好;发动机换成耐盐雾的飞马11MK.104;电子设备、武器挂点都做了适配。雷达装了个叫“蓝狐”的机型——这雷达本来是从直升机用的“海浪”雷达改过来的,体积小的好处是能上舰,但代价是没有下视功能、探测距离有限。机身空间本来就紧张,想装更大的雷达和更强的电子设备,真的没多余地方可供选择。

海鹞的出口故事也不少。比如印度在1983年开始分三批买了19架FRS.51,外加4架双座教练机。出口版在系统和武器上有些不同配置,但进入印度服役后,后勤和维护一直跟不上,妥善率偏低,到了2016年左右这些机型基本退役。中国在70年代末对鹞式曾有兴趣,彼时中国海军正缺舰载机,垂直起降飞机看上去挺合适。谈判阶段一度有希望,但最后没成:一方面价格高昂,另一方面英国不愿意把飞马发动机这类核心技术的制造工艺转让出去。到了90年代末,鹞式相对于新一代飞机已明显落后,中国自然就不再继续考虑。现在在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里,还摆着一架海鹞,那是通过用一架拉-9换来的,成了国内唯一的一架实物展品,静静地站在展厅里,总让人多看几眼。

把时间轴拉长来讲,海鹞在技术上有明显矛盾:有些能力跟不上同时代的主力战机,但又能在缺乏其他选择的时候“顶一顶”。这类装备不是那种立刻写进辉煌史册的主角,但它在特定时刻承担了必要的岗位。就像家里临时凑的那把旧梯子,虽然不太结实、档次也低,但关键时刻能爬上去修东西,解决燃眉之急。海鹞在马岛战争里就扮演了类似的角色——并不是最漂亮最强悍,但派上了大用场。

在实际作战中,飞行员和地勤都得拼命算细账。为了延长航程,挂三个副油箱,飞行时间拉长,但武器负荷被压缩,这就要求战术设计得更紧凑:如何最有效地运用两枚响尾蛇、什么时候回航加油、怎样配合舰上防空体系和友机的掩护。每一次起飞前的物资配给、每一次着舰时的视线判断,都会影响那次 sortie 的成败。英军在战时把这些零碎的工序、战术经验累积起来,才形成后来能稳定输出战果的体系。

退役以后,海鹞既有批评也有感叹。批评的是它的短板和技术折衷;感叹的是在那个年代、在那些条件下,居然有人把垂直/短距起降这事做成了可用的舰载机。这机型像一段技术过渡期的遗物,既透露出工程师的智慧,也显露出时代的限制。当你在展厅里转一圈,看着那架留存在博物馆的海鹞,既能想到那些出海的夜晚、航母甲板上的灯光和紧张的起降,也能感受到技术选择背后的无奈和务实。它不是完美,但它确实在历史某些节点上,把事情给撑住了。

来源:藤蔓墙边闲适的乘凉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