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家长圈里炸开了锅,都在说"2026年中小学要迎强制执行的大调整",不少家长慌了神:好好的上学节奏要变?调整会不会影响孩子成绩?到底要提前做啥准备?其实这些调整不是突然出台的,是教育部经过多年试点、调研后敲定的改革方向,2026年起正式全面落地。今天就用大白
最近家长圈里炸开了锅,都在说"2026年中小学要迎强制执行的大调整",不少家长慌了神:好好的上学节奏要变?调整会不会影响孩子成绩?到底要提前做啥准备?其实这些调整不是突然出台的,是教育部经过多年试点、调研后敲定的改革方向,2026年起正式全面落地。今天就用大白话把3个关键调整讲得明明白白,家长和学生提前吃透,才能轻松适应新变化。
一、体育中考分值权重提升,过程性评价占40%
"体育要算中考分,还得占总成绩10%以上?那体育不好的孩子岂不是要吃大亏?"广州家长林女士最近刷到政策文件,赶紧拉着孩子去操场练跑步。还真不是谣言,2024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体育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2026年起,体育正式纳入中考计分科目,分值占比不低于中考总成绩的10% 。按多数省份中考总分700分算,体育至少70分,和物理、历史等学科分值不相上下。
这次体育中考改革,最核心的变化是打破"临考突击"的套路,考试分为两大块:
- 过程性评价(占比40%):看的是初中三年的体育表现,不是最后一次考试定输赢。包括体育课出勤率(缺课超15%会扣分)、每学期体能测试(跳绳、坐位体前屈、50米跑等基础项目)、体育技能掌握情况(初一学广播体操、初二练球类基础、初三学技巧类项目),平时不认真练,光靠考前冲刺根本补不回来。
- 终结性考试(占比60%):在初三下学期举行,分必测和选测项目。必测项目是耐力跑(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选测项目有6-8个,像篮球运球绕杆、足球绕杆射门、游泳、引体向上(男生)、仰卧起坐(女生)、立定跳远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最大程度降低"偏科"影响。
可能有人会问,为啥非要给体育提这么高的地位?其实早有试点省份给出了答案。教育部2024年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先行试点体育中考的12个省份,初中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3次以上的比例从试点前的41%提升到77%,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提高6.2个百分点,近视率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 。说白了,就是让孩子从"埋头读书"里抬起头,重视身体锻炼,毕竟健康的体魄才是学习的本钱。
担心孩子体育跟不上?政策早就考虑到了特殊情况。对有严重疾病、残疾无法参加体育考试的学生,可申请免考,按满分的70%-80%计分;因临时受伤(如骨折)不能按时考试的,可申请缓考,等身体恢复后再补测。而且学校会增加体育课课时,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3-9年级每周3节,保证孩子有足够的课堂锻炼时间。
杭州某中学2023年就按新方案试点体育中考,体育老师陈老师说:"以前上课总有学生躲在树荫下偷懒,现在知道要算中考分,都主动跟着练。我们会根据学生体能分组,比如跑步弱的先练慢跑耐力,跳绳差的每天课间加练10分钟,一学期下来,班里90%的孩子都能达到良好以上水平。"
对家长来说,不用盲目给孩子报高价体育培训班,平时多陪孩子散散步、打打球,培养运动兴趣比突击训练更有用。比如每天晚饭后陪孩子跑15分钟,周末打一场羽毛球,慢慢让运动成为习惯,孩子的体育成绩自然不会差。
二、劳动教育成独立必修课,每周1课时还要评等级
"以后孩子上学不光要读书,还得学干活?劳动还要算成绩?"成都家长张先生刚听说劳动教育要成必修课,有点摸不着头脑。还真没错,2025年1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5年版)》,明确2026年秋季学期起,劳动教育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独立必修课程,小学1-9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成绩分等级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
别以为劳动教育就是"扫地、擦黑板",课程内容按学段细分,循序渐进,针对性特别强:
- 1-2年级(生活自理劳动):重点学基本生活技能,比如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整理书包、洗袜子、叠被子,目标是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 3-4年级(家务+校园劳动):每周至少完成1次家务劳动(洗碗、擦桌子、浇花、整理房间),同时参与校园劳动(打扫教室、擦拭宣传栏、管理班级图书角),培养责任意识;
- 5-6年级(生产实践劳动):接触简单的手工制作(剪纸、编织、陶艺)、参与种植劳动(在校园种植园种蔬菜、养绿植)、学习厨房基础技能(煮面条、拌凉菜、蒸米饭);
- 7-9年级(技能提升+职业体验):学习简单的家电维修(换灯泡、修插座、清理空调滤网)、掌握1-2道家常菜做法(炒青菜、番茄炒蛋、炖豆腐)、走进社区或企业开展职业体验(超市理货、快递分拣、农场劳作、社区保洁)。
劳动教育的成绩怎么评?不是看孩子会不会干重活,而是从"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劳动习惯"四个维度综合评价,分"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这个等级会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作为初中毕业和高中录取的参考依据,但只要孩子按要求参与劳动,基本都能拿到"良好"以上等级,家长不用过度焦虑。
为啥要如此重视劳动教育?教育部2024年做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劳动素养调研显示,目前仅33%的中小学生能独立完成家务劳动,72%的初中生不会做简单的家常菜,甚至有不少孩子连扫帚都不会拿 。劳动教育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帮孩子补上"生活技能课",让他们学会独立、懂得感恩,明白"劳动创造价值"的道理。
苏州某小学2024年就开始试点劳动教育课程,一年级学生学系鞋带,三年级学生学包饺子,五年级学生学种多肉。该校班主任王老师说:"刚开始有孩子觉得干活麻烦,还有的怕脏怕累,慢慢跟着学下来,变化特别明显。有个学生以前从不整理书桌,现在不仅能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干净,还会主动帮妈妈洗碗,家长反馈说孩子一下子懂事了不少。"
对家长来说,最该做的就是"放手",别因为孩子干活慢、干不好就包办代替。平时让孩子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倒垃圾、收拾餐桌、叠衣服,哪怕每天只做10分钟,也能慢慢培养劳动习惯。毕竟孩子早晚要独立生活,这些看似琐碎的劳动技能,会成为他们未来生活的"底气"。
三、校外培训监管升级,学科类培训有3条"硬规矩"
"2026年以后,校外补课班是不是就不能开了?孩子成绩跟不上咋办?"这是最近家长群里讨论最多的问题。其实不是不能开,而是监管更严了。2025年3月,教育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民政部四部门发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办法(2025年修订)》,明确2026年1月1日起,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实行"资质准入+时间管控+收费监管"全流程严格管理,违规机构将依法予以取缔 。
首先得明确,哪些属于"学科类培训"?政策里划了清晰的范围: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这9个学科的校外培训,属于学科类培训,要受最严格的监管;而音乐、美术、体育、编程、书法、舞蹈等培训,属于非学科类培训,监管相对宽松,但也要具备合法办学资质,不能随便开班。
针对学科类培训,有3条"硬规矩"家长一定要记牢:
1. 资质准入:两证缺一不可:想开学科类培训机构,必须同时取得"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缺少任何一个都属于非法办学。办学场地要符合消防、卫生安全标准,培训老师必须持有相应学段的教师资格证,严禁聘用在职中小学教师兼职授课。截至2025年10月,全国已有83%的不合规学科类培训机构完成整改或注销,剩下的也在限期整改中。
2. 时间管控:周末假期严禁补课:学科类培训时间不能与学校教学时间冲突,周末、法定节假日、寒暑假一律不得开展学科类培训;工作日晚上培训结束时间不得超过20:30,单次培训时长不得超过90分钟,中间必须休息10分钟以上。同时严禁超前教学,比如小学三年级不能教四年级的内容,初中一年级不能教初二的知识,避免加重孩子学习负担。
3. 收费监管:最多按月收费,资金全程监管:学科类培训实行"政府指导价",各地教育部门会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培训成本等,公布统一的收费标准,培训机构不能超标准收费。收费方式只能采用"按月收费"或"按课次收费",一次性收费不得超过3个月,严禁收取"年费""季费"等长期预付费。所有预收费必须存入银行专用监管账户,由银行全程监管,防止机构"卷钱跑路",保障家长资金安全。
可能有家长担心,不让周末补课,孩子某门学科薄弱咋办?其实政策早有配套措施——强化学校课后服务。教育部要求,202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小学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得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初中不得早于18:30。课后服务内容包括作业辅导、学科答疑、兴趣小组等,孩子可以在学校完成作业,有不懂的问题直接问老师,还能根据兴趣参加数学思维、英语阅读等特色课程,基本能满足大多数孩子的学习需求。
2024年教育部对全国150个城市的课后服务开展情况调研显示,目前开展课后服务的学校比例已达99%,86%的学生参与了课后服务,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满意度达84% 。南京某初中的课后服务就很受家长欢迎,每天下午放学后,学校开设了作业辅导班、数学培优班、英语听力班等多个课程,学生自愿选择。家长李女士说:"以前每天下班还要着急接孩子,然后送去补课班,现在孩子在学校就能完成作业,还有老师辅导,省了不少心,也不用花冤枉钱报补课班了。"
对家长来说,要理性看待校外培训,别盲目跟风报班。如果孩子某门学科确实存在短板,可以选择合规的培训机构,但一定要先查清楚机构的办学资质,确认老师有教师资格证,并且不要交长期费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遇到问题及时问老师,这些比课后补课更有效。
调整的核心是让教育回归本质,家长别慌
看到这儿,可能有家长觉得"调整太多,孩子压力更大了",其实完全不用焦虑。这三项调整看似各有侧重,核心都是为了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而不是只盯着成绩的"书呆子"。
体育中考分值提升,是为了让孩子重视身体健康,毕竟没有好身体,再优秀的成绩也没用;劳动教育成必修课,是为了让孩子学会生活、懂得责任,培养脚踏实地的品质;校外培训监管升级,是为了减轻孩子的课外负担,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发展兴趣爱好,也避免家长陷入"内卷"的焦虑中。
这些调整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而是经过了多年试点、反复调研才确定的。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所有改革措施都会配套相应的保障机制,比如体育中考会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劳动教育会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内容,课后服务会不断提升质量,不会给孩子和家长增加额外负担。
对家长来说,提前了解这些政策,帮孩子调整学习和生活习惯就够了:多陪孩子运动,培养1-2个运动爱好;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养成劳动习惯;理性看待校外培训,相信学校的教学和课后服务。只要家校配合好,孩子一定能平稳适应这些调整,在成长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这三项调整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吗?最担心孩子适应不了哪一项?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来源:知情达理苹果9rCk1C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