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端义出身郑州官宦世家,后来寓居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其父张汝明是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的进士,家学渊源与万卷藏书为其奠定扎实的文献基础。张端义在师从理学家项平斋期间,系统修习二程洛学体系,并与杨简(陆九渊门人)、魏了翁(蜀学大家)等学者交游,形成跨学派的学术
张端义,生卒年不详,字正夫,自号荃翁,郑州(今河南郑州)人,南宋、蒙元时期南宋词人。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张端义出身郑州官宦世家,后来寓居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其父张汝明是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的进士,家学渊源与万卷藏书为其奠定扎实的文献基础。张端义在师从理学家项平斋期间,系统修习二程洛学体系,并与杨简(陆九渊门人)、魏了翁(蜀学大家)等学者交游,形成跨学派的学术视野。
张端义文武兼修的经历颇具时代特色,在其《贵耳集》中曾自述:"少从汴京禁军教头习剑术,及睹靖康之祸,乃悟儒者当以文载道,遂焚剑专攻经史",这一转变生动体现了南宋士人对"文武分途"的历史反思。
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张端义任真州录事参军时值史弥远专权时期。当时,张端义借宋蒙灭金之机,上呈《中兴五事疏》预警蒙古威胁,却因触犯主和派利益遭贬谪韶州。张端义在谪居期间完成《贵耳集》主体框架,书中自陈:"岭南烟瘴之地,辑录旧闻以志不忘",又通过记载史弥远党羽贾似道发迹前劣迹等隐微笔法,实践其"以史笔代谏章"的政治表达。
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张端义被赦归后,定居于苏州沧浪亭,与江湖诗派交往密切。虽无明确卒年,但据《贵耳集》末条所记宝祐元年(1253)临安地震,结合门人俞文豹《吹剑录》"先生殁后三载,遗稿始刊"的记载,可推定其学术活动持续至1250年前后。2018年苏州虎丘发现的张氏墓葬,出土墓志铭证实其晚年仍致力于修订《贵耳集》第三卷。
张端义的《贵耳集》三卷本计二百八十九条笔记,秉持"事核言直"的撰述原则,如揭露端平入洛失败主因(宋理宗冒进致后勤崩溃),还记载了姜夔寄居张鉴府邸"鬻谱自给"等被官方史书回避的细节。尤为珍贵的是保存了十五则汴京遗老口述的史料,包括宋徽宗画院的运作等宫廷秘闻。
张端义提出"贵耳贱目"的史料观,其卷一第三条曾阐释道:"戍卒忆靖康事,虽时序淆乱然情实可考;史官撰述,纵编年精确而讳饰难免"。这种对口头史料的重视,较之西方口述史学理论早了七个世纪。
张端义的《贵耳集》创立了"史事为经,诗赋为纬"的笔记体例,如考辨陆游《示儿》诗创作背景时,结了合三百字的时事分析。虽被清朝四库馆臣指摘"引证疏漏",但其中六十二条记载却被《宋史》采信。
张端义在《贵耳集》中,既在卷二揭露"史相(弥远)卖官鬻爵",又在卷三记录"韶州农户鬻女完税"等社会现实。张端义的《读史诗》残句"但忧方寸失,不畏简书诋",深刻反映了南宋官僚在理想与现实间的精神困境。
明朝王世贞的《弇州史料》中曾批评张端义"拘于琐记",至清朝全祖望的《鲒埼亭集》中,却已重视其保存的七十八位寒士事迹,弥补了《宋元学案》的记载缺失。现代学者王水照通过比对《贵耳集》与陆游《入蜀记》,证实其中六处互证细节,如范成大治蜀期间"以公帑购典籍"的文教政策。
2010年苏州大学发现的《南渡见闻录》,其中"才女题壁"条记载李清照流寓金华时"日摹《兰亭》以抒怀",为宋代女性研究提供新史料。张端义对临安瓦舍"说三分"表演的记载(卷三第二十一条),被田晓菲等视为研究通俗文学传播的核心材料。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然后关注一下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来源:兴弘智能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