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骏,我们讲了十余回,已经相当熟悉了,但还有一些挺有趣,甚至挺重要的内容,难免无处安放,这回,我们把此类内容敛吧敛吧,把不同棱面的刘骏打包讲一讲。
衣赐履按:刘休龙,名骏;沈休文,名约。
刘休龙是刘宋孝武帝刘骏,沈休文是《宋书》作者沈约。
刘骏,我们讲了十余回,已经相当熟悉了,但还有一些挺有趣,甚至挺重要的内容,难免无处安放,这回,我们把此类内容敛吧敛吧,把不同棱面的刘骏打包讲一讲。
顺带手翻了翻沈约的史料,我发现这家伙也挺有意思,他,我们也摆一摆,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刘骏的历史形象。
李孝伯慧眼识真人
刘骏,字休龙,小名道民,是文帝刘义隆的三阿哥。刘骏生于公元430年八月十六日的夜里,据说,他出生时,有光照耀产房。
刘骏从小就聪明机智,长得也帅,从上到下散发着精气神,读起书来,一目七行(读书七行俱下),文武兼通,善于骑射。
公元450年,文帝刘义隆第二次北伐,前半程非常开挂,后半程非常拉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军反攻,一路开进到淮南。当时,刘骏以徐、兖二州刺史的身份镇守彭城,拓跋焘派尚书李孝伯到城下致问,刘骏等人派长史张畅与其接洽。张畅带了几个人登上城楼,与城下的李孝伯会见,两人唇枪舌战,你来我往,可谓棋逢对手(详见拙文《第二次元嘉北伐(三):南北两大铁嘴的巅峰对决》)。李孝伯返回大营时,对左右说,张畅身边有个人气场很大(风骨视瞻),肯定不是一般人!
李孝伯说的是谁?
刘骏诶。
原来,刘骏换了一套普通衣服,扮作张畅的随从,借机掂量北魏使者的斤两。
李孝伯是北魏重臣,深受拓跋焘宠信,史书借他之口为刘骏张本。
一席话降了皇叔刘义恭一辈子
就在李孝伯与张畅斗嘴之前,彭城守军听说北魏大军将到,上下惊恐。当时,刘骏的叔父、江夏王刘义恭也在城里,立即决定跑路,只是对往哪跑、怎么跑,一时拿不定主意。时年二十一岁的刘骏,一开始没表态,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对四十八岁的全军最高统帅(太尉)刘义恭说:
阿父既为总统,去留非所敢干,道民(刘骏自称)忝为城主,而委镇奔逃,实无颜复奉朝廷,必与此城共其存没。
阿叔啊,你是总司令,你要走要留,我不敢过问。但我是城主诶,我如果也跑了,哪还有脸回朝廷见我爹啊,我誓与此城共存亡!
此言一出,皇叔刘义恭老脸一红,也没好意思拍屁股跑路。
就这一席话,刘义恭这一辈子,被刘骏降得死死的,刘义恭深深知道,不论哪个方面,他都不是这个侄子的对手。哦,也不对,刘义恭比刘骏能活,呵呵。
刘骏有跟拓跋焘叫板的决心,那就有驾驭武将的底气,他培养重用了一大批武将,沈庆之、柳元景、薛安都、沈攸之、颜师伯、宗越、武念、吴喜、殷孝祖,等等,武将们在前方打仗,刘骏最大的特色就是不干预,要兵增兵,要粮派粮,其余不问,一改他爹刘义隆当年手伸得太长,恨不得伸到班排长那一级的臭毛病,充分调动了武将们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包括青州大捷在内的一系列胜利。
御制外号,人人有份
刘骏这人挺逗,史书说他喜欢捉弄、侮辱大臣,皇叔刘义恭以下的大臣,没有哪个没被他轻慢侮弄过。刘骏经常亲自给人起外号,灵感一般来自那人的体貌特征,胡子多的,他管人叫“羊”;颜师伯缺牙,就叫“大板儿牙”(号之曰齴,齴读如眼,牙齿外露的样子);刘秀之为人小气,就叫“老抠门儿”(老悭);王玄谟、柳元景、垣护之都是北方人,他只管王玄谟叫做“北方佬”(老伧)。最有意思是黄门侍郎宗灵秀,这哥们儿身体肥胖,叩拜之后起身很不利索,每次聚会,刘骏就不断给宗灵秀赏赐,就是要看他叩拜谢恩后起身时东倒西歪的样子,以此为乐。
刘骏还让人用木头刻了宗灵秀老爹的像,立在宗家的厅堂之上(我猜,老爹的像跟厅堂里站着,宗灵秀可能一不小心就得叩头行礼,刘骏还真是有够俏皮,呵呵)。刘骏宠爱一个昆仑奴,经常让昆仑奴拿着棍子击打朝廷干部,自尚书令柳元景以下,都不免挨打。只有蔡兴宗方正严肃,昆仑奴不敢戏弄他。
颜师伯对仪曹郎王耽之说,蔡尚书能免遭戏弄,实在是脱离群众啊(蔡尚书常免昵戏,去人实远)。
王耽之说:
以前,蔡豫章(指蔡兴宗的老爹蔡廓,做过武帝刘裕手下干部)在宰相府时,也是方正严肃、不苟言笑。武帝举办私人欢宴时,从不请他参加。这一点,蔡尚书算是全盘继承了。
衣赐履说:从《通鉴》的语境看,刘骏似乎对臣下毫不尊重,总是变着法儿地羞辱,搞得臣子们敢怒不敢言。但是通过颜师伯和王耽之的对话,我倒感觉,刘骏跟臣子们关系相当好,起外号儿,昆仑奴击打,似乎不是羞辱的证据,而是表达亲昵的一种方式。而且,对蔡廓、蔡兴宗父子这种不识逗的,刘裕、刘骏也不强迫他们参加,在刘裕就是君臣同乐,在刘骏就是对臣下的羞辱,确实有点双标了哈。
像王玄谟这样的老将,如果别人叫他一声“老伧”,他能活剥了那人;但刘骏一句“老伧”,王老汉必定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
田舍公得此,以为过矣
自东晋以来,皇宫一直没有大规模整建过,朝会或宴请只在东堂或西堂。直到晋孝武帝司马曜末年,才建造了清暑殿。刘宋兴起之后,刘裕、刘义隆都相当俭朴,到了刘骏朝,开始搞工程、建宫室。刘骏打算建造玉烛殿,选址处有一所老屋,是武帝刘裕曾经住过的。刘骏和群臣一道进入老屋,床头有土鄣(可能是室内起隔断作用的土墙),墙壁上挂着葛灯笼(用葛麻粗布制成的灯笼)、麻绳拂(麻绳制成的拂尘),群臣不禁感叹,侍中袁顗(读如以)更是盛赞刘裕俭素之德。
刘骏根本不接群臣的茬儿,自言自语道,田舍公得此,以为过矣。
一个老农民有这些东西,已经很不错了!
衣赐履说:乍一看,感觉刘骏说出这种话,整个儿一个忘本。然而,朴素作为一种美德,是与个人成长经历和生存环境高度相关的,刘裕小时候家里穷,他爹养不活他,差点儿把他扔了,而刘骏打一出生就跟蜜罐儿里呆着,如果非强调刘骏要向刘裕一样艰苦朴素,最终得到的只能是伪善。
实际上,刘骏所言,是实事求是的,是符合规律的。
就如同王健林和王思聪的夜生活,指定不一样嘛,呵呵。
刺客——朕心中的白月光
刘骏还有个身份——大宋文青。
我们之前提过,他为殷贵妃所作的《伤宣贵妃拟汉武帝李夫人赋》有这么几句:
流律有终,心情无歇。徙倚云日,裴回风月。思玉步于凤墀,想金声于鸾阙。竭方池而飞伤,损园渊而流咽。
深深的思念,随着诗句,汩汩流淌
刘骏的诗赋,流传下来的还真不少,我们摆几首。
登作乐山诗
修路轸孤辔,竦石顿飞辕。
遂登千寻首,表里望丘原。
屯烟扰风穴,积水溺云根。
汉潦吐新波,楚山带旧苑。
壤草凌故国,拱木秀颓垣。
目极情无留,客思空已繁。
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
金翠暗无精。
思君如日月,
回迁昼夜生。
七夕
白日倾晚照,弦月升初光。
炫炫叶露满,肃肃庭风扬。
瞻言媚天汉,幽期济河梁。
服箱从奔轺,纨绮阙成章。
解带遽回轸,谁云秋夜长。
爱聚双情款,念离两心伤。
有豪放,有哀婉,有家国情怀,有儿女情伤,这些我都忍了,关键是,这家伙居然还写了这么一首——
咏史
聂政凭骁气,荆轲擅美风。
孤刃骇韩庭,独步震秦宫。
怀音岂若始,捐躯在命终。
雄姿列往志,流声固无穷!
他是皇上诶,一个皇上写了一首缅怀刺客的诗诶!
我只能说,在写诗的那一刻,皇帝刘骏可能已化身为侠客刘休龙,天子身上所有的包袱和铠甲都已卸去——
左手执尊爵,右手书华章。你之谓刺客,我的白月光。
即使刘义隆是萧何,刘骏也不是曹参
公元453年,刘骏主政不久,《通鉴》给他下了一句断语:
上多变易太祖之制,郡县以三周为满,宋之善政,于是乎衰。
意思是刘骏对老爹刘义隆所制订的典章制度,大都作了改变,郡、县长官的任职期限以三年为限,从此,刘宋良好的政治生态,走向衰败。
胡三省注说,刘义隆时代,守宰任期以六年为限(元嘉之制,守宰以六期为断),从刘骏之后,就以三年为限了,并且,有的人根本没干满三年就提拔了。
因此,司马光大爷认为“宋之善政,于是乎衰”。
坦率讲,我不知道官员任期年限六年好,还是三年好,但是,刘骏所推行的地方官三年轮换制,竟然一直沿用下去了,而且哈,现在的市、县领导,似乎也没说一定要干满六年才有晋升的资格,显然,司马大爷对刘骏也没啥好印象,呵呵。
有一点司马大爷说的是对的,“上多变易太祖之制”,反正从史书上看,刘骏确实改了不少制度,咱简单摆两条。
公元463年,四月二十日,刘骏颁下诏令:
只要不是在战场上作战,任何人不可擅自杀人。罪行严重应当处死的,必须先向朝廷呈报,等候有关部门批准。违犯之人,以杀人罪论处。
这实际上废除了地方的死刑终审权和非战时军法处决权,不管刘骏出于什么考虑颁布此诏令,一定有成百上千的人得以保住了性命。
五月二日,孝武帝再次颁下诏令:
从今以后,刺史、守宰动员百姓,征发军队,必须经过我的批准。只有边疆地区有敌人来犯,或宫廷内突然生乱,变起仓卒,不在此限。
这两道诏令,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配套法令,终刘骏之世,没有人能对他的皇权发起挑战,应该说与他不断修订、改进制度是分不开的,显然,他奉行的不是“萧规曹随”,而是便宜行事。
恤民仁君OR抢钱狂魔?
刘骏对老百姓究竟怎么样?
一句话似乎说不清楚。
他要打仗,要平乱,要赏赐,要吃喝玩儿乐,要大修楼堂馆所,哪儿哪儿都需要钱,手头儿总是紧巴巴的。
缺钱咋办?
从史书记录来看,主要两个办法:
办法一,压榨老百姓。比如,公元461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刘宋朝廷规定,每户人家每年缴纳四匹布。可能是为了提高收税、征役的效率,刘骏开创了“台使制度”,据《南齐书》载,元嘉年间,税收、徭役等都由郡县负责,但孝武帝刘骏要求特别急,认为郡县效率太低,因此,开始派台使(朝廷使者)督办,自此扰乱地方。
办法二,铸造小钱。钱儿不够用,那就造呗。公元454年,刘骏下令铸造四铢钱,不但重量轻,而且质量差,民间盗铸成风,造成通货膨胀。
但是,刘骏真的对老百姓的死活一点儿不在乎吗?
似乎也不是诶——他蛮上心的诶。
比如,从公元456年开始,刘骏就开始于每月初一、十五在西堂接见群众,受理他们的各种诉求(始制朔望临西堂接群下,受奏事),相当于他设立了一个信访办,信访办主任就是皇帝本人,呵呵。此外,刘骏经常亲自观摩诉讼,以确保有关部门公平公正裁决,仅《宋书·孝武帝纪》就记录他到华林园听讼十余次。皇上对审判如此重视,有关部门就不敢肆意玩弄法律,老百姓就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公正。
再比如,刘骏执政时期,水灾、旱灾、疾疫相当频繁,刘骏都能及时赈灾,发粮,发药,收敛死者,对赈灾、救济不及时的,严肃处理。在保证老百姓生存的基础上,特别下令灾区政府,老百姓没有粮种的,一律由政府提供,保证田亩不荒。《孝武帝纪》中,关于向老百姓赈贷粮种、麦种的诏书,就下发了三次(458年、460年、463年)。
此外,减免租税,赐粮孤寡,向老百姓开放江海田池等举措都很寻常,对豪强大族霸占山川资源的,指派有关部门加以清查。
你说,他究竟是抢钱狂魔,还是恤民仁君?
娱乐至死,工作至死
史称,刘骏末年,特别贪财好利,凡刺史、二千石级别的官员免官回京,一定让他们所有进献,还要和他们玩儿赌博,直到他们输得清洁溜溜才罢手。他每天从早上喝到晚上,基本上没有清醒的时候,经常伏在几案上就睡着了。但是,如果有人来奏事,他立马抖擞精神,整理好容装,一点儿看不出来喝大了。因此,不管是内臣还是外官,对他都十分畏惧,没有人敢于懈怠。
公元464年,闰五月二十三日,刘骏在玉烛殿去世,享年三十五岁,谥号为孝武皇帝,庙号世祖。
对于刘骏的评价,有褒有贬,贬大于褒,我个人感觉,总基调来自于沈约的“史臣曰”:
劳累自己以利天下的,是尧、舜那种帝王;为了自己过得爽,不小心造福了万物的,不过庸常之主;耗尽民力只为自己个儿快活的,就特么是夏桀、是商纣!回望大明之世(刘骏朝),是要把老百姓都逼到绝境吗(其将尽民命乎)!刘骏虽然有周公那样的才干和仪容,还是以动乱告终,他不是桀、纣,谁是(虽有周公之才之美,犹终之以乱,何益哉)!
我个人感觉,沈约这个评价,应该是带着情绪的。
孝武帝刘骏,既不是桀、纣,也不必吹成周公,我觉得这个人是多面的,他聪明绝顶又多疑猜忌,志向远大又奢侈享受,勤于政事又好玩贪杯,残忍暴虐又菩萨心肠,坚毅武勇又相当文艺,荒淫好色又极为痴情,严明苛察又诙谐俏皮……总之,他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是个有能力贯彻自己想法的人,于是,他向我们展示出一个多棱多面的刘休龙。
就着刘休龙,顺便摆几句沈休文。
此人相当有才,位列“竟陵八友”。竟陵八友的召集者是萧齐的竟陵王萧子良(本人非八友),八人都是一时才俊,其中一位名叫萧衍,就是梁朝的开国皇帝。
怎么样,沈约这朋友圈儿够水准吧?
沈约不但著述等身,而且官做得风生水起,历刘宋、萧齐、萧梁三个朝代,可谓一朝更胜一朝,在萧衍朝历任中书令、尚书令、左光禄大夫、侍中、太子少傅等职,深得萧衍宠信。
我们摆两件事,看看沈约的人品官德。
第一件,劝梁代齐。萧齐最后一任皇帝是和帝萧宝融,当时还是个娃娃,沈约力劝萧衍把天下的担子,从娃娃皇帝肩上接过来。萧衍于是灭了萧齐,建立萧梁,是为梁武帝。萧衍打算在南海郡建一个巴陵国,作为齐和帝萧宝融的居所,就问手下干部范云,这么做是否妥当。范云没说啥,沈约说:
今古殊事,魏武所云,不可慕虚名而受实祸。
现在和古代不同啦,那个时候,前朝皇帝可以让他们活着,现在岂可还这么干哪!魏武帝曹操早就说过,不可以慕虚名而受实祸诶!
什么意思?
沈约集史学大家和官场大咖于一身,政治经验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异常丰富。他经历了萧齐代刘宋,萧梁代萧齐,在萧齐朝,齐明帝萧鸾登上帝位,杀尽齐高帝萧道成和齐武帝萧赜的后代,这些血淋淋的场景,沈约都亲眼所见。因此,他告诉萧衍,你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把齐和帝干掉,以除后患。
萧衍于是派人把萧宝融干掉了。
讲真啊,读到此处,深深的悲哀升腾出来,宋齐梁陈的汉人政权,已经走进死胡同了,这种气度格局的皇帝、大臣和政权,怎么可能是北方政权的对手!
我更加确信,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与汉人的广泛融合,才使得中华民族重新获得广阔的胸怀和高远的格局,才使得中华民族重新伟大起来。
第二件,呈奏赤章。沈约晚年生病,梦见齐和帝萧宝融用剑割了他的舌头。沈约大为恐惧,请巫师来给看看,巫师当当当说了一通,竟然一如沈约梦中情景。沈约赶紧请道士向上天呈奏赤章(指道家向天官祷告禳灾的章本。禳读如瓤),说是萧衍取齐而代之的事儿,都是萧衍自己的主意,跟我沈约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冤有头债有主,萧宝融你该找谁找谁去,别来祸害我啊!萧衍派自己的医生徐奘给沈约治病,徐奘回宫后,把沈约请道士奏赤章的事儿向萧衍作了汇报。
萧衍大怒,想起前前后后沈约所犯的其他过失,接连派出使者痛斥沈约,沈约忧惧而死,享年七十三岁。
沈约浸淫三朝官场数十年,又熟读历史掌故,他早就完成了从官场生瓜蛋到官场老油子的转变,趋炎附势、趋利避害、趋名逐利早已成为他的生存准则,劝梁代齐的是他,呈奏赤章的也是他,端得一位妩媚人物。
那么,沈约笔下的人物臧否,我们在研读的时候,恐怕要时不时对照一下沈大爷的人品官德,才好作进一步的判断。
【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云逸音说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