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如果你去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或者山东博物馆逛一圈,可能会发现一个新变化:
最近,如果你去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或者山东博物馆逛一圈,可能会发现一个新变化:
展厅里多了一些拿着手机拍照、对着屏幕提问的观众。
他们不是在自拍打卡,而是在跟一个叫“豆包”的AI助手聊天。
问它这件青铜器是哪个朝代的,那顶明代皮弁的工艺有什么讲究,甚至还能追问“为什么古人要这样设计?”
而豆包的回答,往往既准确又生动,有时还带点幽默感。
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正在全国七家国家一级博物馆真实发生的场景。
字节跳动旗下的豆包,近期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钱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安徽博物院、成都博物馆以及洛阳博物馆达成合作,共同打造“AI看展”新体验。
简单说,就是你站在文物前,掏出手机打开豆包,拍张照或发起视频通话,它就能立刻给你讲清楚这件文物的来龙去脉。
听起来好像只是“升级版语音导览”?
其实远不止如此。
这次合作背后,藏着一个更深层的趋势:
博物馆正在从“静态陈列”走向“动态对话”,而AI,成了连接观众与文物之间那座看不见却越来越结实的桥。
过去逛博物馆,很多人会有这样的体验:
走进展厅,看到一件器物,标签上写着“商代青铜爵,高21厘米”,然后呢?
没了。
你想知道它当年是做什么用的?
谁用过?
为什么纹饰这么复杂?
标签不会告诉你,讲解员也不一定在。
于是很多人逛着逛着就累了,最后变成“打卡拍照+朋友圈九宫格”,真正看进去的内容寥寥无几。
而豆包这类AI看展工具,恰恰补上了这个缺口。
它不光能识别文物,还能根据你的提问层层深入。
比如在山东博物馆的“鲁王之宝”展区,有观众问:“九缝皮弁为什么缝九道?”
豆包不仅解释了明代亲王礼制中“九”为最高等级的象征,还顺带讲了朱檀墓出土时的考古细节,甚至引用了《明史·舆服志》里的原文。
这种即看即问、即问即答的模式,让知识获取变得像跟朋友聊天一样自然。
更关键的是,豆包还能“看人下菜碟”。
如果你是带孩子来的家长,它会用更简单、更有趣的方式讲;
如果你是文博爱好者,它就切换成专业模式,讲工艺、讲断代、讲学术争议。
这种个性化服务,传统导览器根本做不到。毕竟,一个录音不可能同时满足小学生和考古系研究生的需求。
当然,AI看展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这几年,国内“文博热”持续升温。
国家文物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同比增长17%。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博物馆,但同时也对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
他们不只想“看到”,更想“看懂”;
不只想“听讲解”,更想“参与对话”。
博物馆也意识到这一点。
以上海博物馆东馆为例,它和商汤科技合作推出了AR+AI导航系统,不仅能帮你精准找到洗手间和文创店,还能根据你的兴趣推荐观展路线:
亲子家庭走互动线,文物发烧友走深度线。
而在敦煌当代美术馆,商汤推出的“AI学者”设备,甚至能在你拍完照后生成一份专属观展报告,记录你看了哪些展品、问了哪些问题,最后还能打个“兴趣标签”,比如“青铜器爱好者”或“佛教艺术探索者”。
这些尝试说明,AI在文博领域的应用,早已不止于“炫技”,而是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
而豆包此次联动七家顶级博物馆,相当于把这种体验规模化、标准化了。
它不是在一个馆做试点,而是在全国多个文化重镇同步落地,这意味着更多普通观众能低成本、无门槛地享受到这种新服务。
不过,也有人担心:
AI讲得准吗?
会不会瞎编?
毕竟文物解说专业门槛极高,一个年代、一个名称说错了,可能就会误导观众。
这个问题,豆包团队显然考虑到了。
据公开信息,豆包的文物解说能力基于最新的视觉理解模型,并接入了联网搜索,确保信息的时效性。
更重要的是,它和每家博物馆都进行了内容合作,使用了馆方提供的独家资料进行模型训练。
比如在洛阳博物馆的“河洛文明展”中,豆包对曹魏白玉杯的解读,就融合了当地考古所的研究成果;
在安徽博物院,它对徽州文书的解释,也参考了馆藏档案的学术整理。
换句话说,这不是一个通用AI随便在网上扒点资料就开讲,而是“博物馆专业内容 + AI交互能力”的深度结合。
这种合作模式,既保证了权威性,又释放了AI的灵活性。
当然,AI看展目前仍有局限。
比如,它依赖网络和设备,老年人可能不太会用;
在人流密集时,视频通话可能卡顿;
有些冷门文物,数据库覆盖还不全。
但这些问题,恰恰是技术迭代和运营优化可以逐步解决的。
相比之下,更值得思考的是:
当AI能回答大部分基础问题后,博物馆的角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案或许是:从“知识提供者”转向“意义构建者”。
过去,博物馆的核心任务是把文物摆出来、把信息写清楚;
未来,它可能更侧重于设计体验、激发思考、促成对话。
比如,在豆包讲解完一件青铜鼎后,展厅可以设置一个互动问题:
“如果你是当时的工匠,会怎么设计这件礼器?”
观众的回答会被收集起来,形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接力”。
这种深度参与,才是AI无法替代的人文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豆包和七家博物馆的合作,不只是技术升级,更是一次文化服务理念的更新。
它承认了一个事实:
今天的观众,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听众”,而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参与者”。
而博物馆要做的,就是为这种参与提供工具、空间和信任。
值得肯定的是,这次合作没有搞成“高高在上”的科技秀,而是实实在在从观众痛点出发。
找不着路?
看不懂文物?
讲解员排不上队?
这些问题,AI都在尝试解决。
而且,所有服务都嵌入在微信小程序或手机APP里,不需要额外租设备、不用下载复杂软件,真正做到了“拿起手机就能用”。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技术融入,或许才是智慧文博该有的样子:
不喧宾夺主,不炫技压人,而是默默在背后支撑起一次更轻松、更深入、更有趣的观展旅程。
最后说个细节。有位观众在洛阳博物馆用豆包看唐三彩黑釉马时,随口问了一句:“这马为什么是黑色的?”
豆包不仅解释了唐代尚黑的审美传统,还提到这匹马可能是西域进贡的“汗血宝马”后代,甚至引用了一段《唐六典》里关于皇家马厩的记载。
那位观众后来在社交平台写道: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匹马不只是展品,它曾经真实地奔跑过,被某个唐代少年牵过缰绳,踏过长安的晨露。”
这大概就是AI看展最打动人的地方:
它没有让文物变得更“高科技”,而是让它们重新变得“有温度”。
技术终究是工具,而人心,才是博物馆存在的意义。
如今,这场由豆包和七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共同推动的尝试,正在让更多普通人感受到这种温度。
也许不久的将来,当你走进任何一家博物馆,都不再需要担心“看不懂”,因为总有一位“懂行的朋友”在你手机里,随时准备陪你聊聊那些沉默千年的故事。
而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朴素也最美好的模样。
来源:三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