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孙杨被人民日报点出,网友才明白,欧美为什么竭力也要压制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6 15:55 2

摘要:孙杨在2025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拿下男子400米自由泳季军、200米自由泳第八并因肩伤退出800米预赛,但更大的信息是:他回来了,而围绕他的检测风暴和权力拉扯从未停过

孙杨在2025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拿下男子400米自由泳季军、200米自由泳第八并因肩伤退出800米预赛,但更大的信息是:他回来了,而围绕他的检测风暴和权力拉扯从未停过

我记得他刚出现在奥运泳池里还是2008年,北京的那个夏天,17岁的孩子,1500米自由泳第八、400米自由泳第28名

那时的男子自由泳,几乎是欧美人的自留地,中国队拿金牌就像去攀岩,没有缝隙可抓

他没被打击到,反而把训练强度拧到了更狠的档位,几年后,局势开始松动

说白了,2012年伦敦是他的分水岭

400米自由泳破奥运纪录拿金,这是中国男子游泳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1500米自由泳又把世界纪录踩在脚下再摘金;

200米银牌,接力铜牌

那一周,他像把一块厚重的石头从门缝里挤了进去

孙杨打破欧美选手的长期垄断,触到的不是一两个人的利益,而是一个说话体系

很多人那时没意识到,改变秩序的人,往往会被秩序反过来“照顾”

更扎心的是,2014年的意外让“干净不干净”的阴影落下来

全国游泳冠军赛之后,尿检曲美他嗪阳性,这是一种用于心肌缺血的处方药,当时已列禁药

中国泳协后来通报,禁赛三个月(6月到9月),那次1500米金牌也被剥夺

团队解释是处方药成分没及时更新到禁药清单的认知里,并提供了医疗证据;

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没有上诉,但中国反兴奋剂中心批评了团队管理的疏漏

这次事件成了欧美媒体反复引用的“证据”,中国游泳的清白开始被打上问号

我至今记得一位队医的无奈:运动员在泳池里是高手,但对药物表的认知常常像走迷宫

真正撕开裂口的是2018年9月4日夜里

三名国际兴奋剂检查管理公司的人深夜到杭州做赛外检查,先抽了血,随后孙杨对尿检官的身份和授权文件提出质疑,要求完整的书面授权和资质证明

争执升级,最后血样瓶在混乱中被砸

国际泳联听证后认定检查人员文件不齐,裁决孙杨无违规;

WADA随即以维护权威为由上诉至国际体育仲裁法庭(CAS),把焦点从“程序是否合规”推向“权力谁说了算”

这一步,很多业内人士当时就感觉到风向变了:程序和权力,到底谁是硬标尺?

2020年2月28日,CAS宣判:孙杨暴力抗检,禁赛八年,即日起生效

八年是什么概念?

一名顶尖运动员的整个黄金期

那段时间,他的赛程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抽走,只留下日日训练的空旷和不确定

有人会说这是代价;

也有人问,程序问题与抗检的界限在哪儿,谁来画这条线

我更在意的是,这场判决背后透露的态度:当一个人把成绩做到“不可忽视”,规则会不会开始围着他转严?

转折出现在今年

5月29日,人民日报刊发《中国泳军逐浪正当时》,把这场冠军赛称作全运会预热和世锦赛选拔,提到“老将孙杨坚守赛场,与新人潘展乐同台”

赛场外的风,比泳池水凉得多,但这句“坚守”,像把他从争议的剪影里拉回现实

不少网友这才把过去十年的碎片拼起来:成绩越高,“关照”越密;

打破垄断,就会被垄断反击

这不一定是阴谋论,更像是竞技场的现实逻辑

回到比赛本身

2025年5月的冠军赛里,他先在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拿到季军,随后因为肩膀等多处伤病影响,退出800米自由泳预赛,男子200米自由泳决赛排在第八

现场有个小细节我挺在意:结束后他习惯性地摸了下肩,表情沉着,不说多余的话

他表示,这次比赛是重返最高赛场的开始,如果身体允许会继续挑战多个个人项目,并且重拾对全运会的信心

职业运动员的“信心”很贵,往往是用一天天重复、对疼痛的忍耐换来的

换句话说,外部环境也在变化

2025年7月,国际检查机构(ITA)在新加坡世锦赛期间透露:兴奋剂检查并非随机,而是与运动员的成绩表现高度关联,会通过实时数据平台标记可疑成绩的运动员,并对不同国家(地区)进行风险评估后分配检查任务

杰克·平尼克-格雷等技术人员强调,这是为了高效分配资源,不是直接怀疑打破纪录者用药

听上去合理,但不可避免地,成绩好的、来自“被标记的国家”的人,会接受更频密的检查

当检查的“针对性”与“国家风险评估”挂钩,公平与效率的边界,需要更透明的解释

与此同时,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在当地时间2025年5月22日发表声明,严厉谴责将于2026年5月在美国举行的“增强运动会”,因为该赛事允许运动员使用类固醇、生长激素等禁药

国际体育界对此普遍批评,反兴奋剂仍是绝对底线

这也提醒我们:在任何争议里,基本原则不能糊涂

把视角拉宽一点看中国的泳池

据智研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游泳培训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36.1亿元,同比增长12.11%,学员1739万人,同比增长10.98%

其中少儿约占59%的市场、67%的学员,成人分别约占41%和33%

这说明什么?

游泳不是只属于“专业队”的事情,它越来越是家庭的选择、城市的常态

报告也提到这是“大行业、小企业”的格局,未来会向教学专业化、课程定制化发展,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技能水平提供更贴身的课程

当底层人口基数变厚,顶层竞技的稳定性也会更强,明星运动员的出现不会只靠“天才”,而是更靠系统

说到系统,就不得不提两个对比案例

案例一,举重小将艾比·雷蒙德(Abby Raymond),14岁时因服用家族朋友公司提供的植物基蛋白粉和运动前补充剂,检测出奥司他丁阳性,后被判禁赛三个月,考虑到年龄和信任因素减轻处罚

这件事暴露了补充剂污染的风险:标签写的是“天然”,生产环节却可能带着“脏”

案例二,美国自行车运动员弗拉维亚·奥利维拉(Flavia Oliveira),因过敏和疲劳从网上买了“Hyperdrive3.0”膳食补充剂,比赛期间检出奥昔利平阳性,独立仲裁员认定很大概率来自所服用的补充剂

她事前核对过成分表,但产品曾被美国FDA公开警告

两案都说明,兴奋剂不是只有“故意服用”这一个剧本,管理的空档、信息的不对称,让风险悄悄爬进来

回到孙杨身上,我更愿意用“复杂”这个词

他的崛起是事实,他的争议是事实,他面对的权力博弈也是事实

有业内人士提到,打破长期垄断的人,往往会成为规则执行的“重点对象”;

而当ITA公开承认检查与成绩表现、国家风险相关时,这种“重点”就不再只是感觉

从2018年的程序争议到2020年的八年禁赛,再到2025年的赛场归来,因果链清晰:成绩带来审视,审视引发冲突,冲突进入仲裁,仲裁改变赛道,赛道外的环境继续加码

在这样的链条里,如何让程序透明、权力规范,让所有人都心里有底,是我们真正该追问的

说到底,泳池看的是秒表,背后却是制度

我个人的看法是:反兴奋剂必须毫不妥协,但程序也必须可被检验,尤其在跨国、跨机构的场景下,信息与权限要对等公开

这样,哪怕是“针对性检查”,也要让运动员知道为什么、如何进行、如何申诉

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每一次争议都变成“猜忌的循环”

更贴近生活一点想,周末我去社区泳池,门口贴着少儿班的招募海报,家长问得最多的是安全和师资,而不是出不出冠军

一个国家的游泳文化要扎根,光有冠军不够,还要有持续的、可信的生态

当我们讨论孙杨,也是在讨论这个生态能不能容得下争议、解释得明白流程、支持得起复出

下一站,全运会,看看他能不能用成绩给所有质疑一个不多言的回应

我也在想,哪一天,我们谈论的重点不再是“谁被重点关照”,而是“规则让人安心”

来源:森森淼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