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州天河区的一家社区医院,带着孙子来看病的陈阿姨发现缴费窗口贴出了新告示:“2026年门诊付费方式调整说明”。工作人员正耐心地向排队居民解释:“明年开始,咱们普通门诊不再按项目报销了,改成按人头付费,这对大家看病开支会有不小影响。”
在广州天河区的一家社区医院,带着孙子来看病的陈阿姨发现缴费窗口贴出了新告示:“2026年门诊付费方式调整说明”。工作人员正耐心地向排队居民解释:“明年开始,咱们普通门诊不再按项目报销了,改成按人头付费,这对大家看病开支会有不小影响。”
这一变化源自广东省医保局近期印发的《关于深化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支付方式改革的实施方案》。根据方案,从2026年1月1日起,全省将全面实施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核心内容就是将现行的“按项目付费”改为“按人头打包付费”。
什么是“按人头付费”?
“简单说,就是医保部门根据医院签约服务的参保人数,提前拨付一笔固定额度的门诊资金。”广州市医保局工作人员打了个比方,“就像家里每月给生活费,要精打细算地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实报实销了。”
以已经试点的揭阳市为例,城乡居民医保按每人每年50元标准打包,职工医保为175元。如果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服务了1000名居民和1000名职工,那么该中心一年可获得22.5万元的门诊打包资金。
三大变化直接影响就医
变化一:付费标准因人而异
新政策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就医需求,允许各地按年龄、疾病风险等因素制定差异化付费标准。老年人、儿童等就医需求较高的人群,对应的打包标准会相应提高。
“我父亲患有高血压,每个月都要来开药。”正在社区医院取药的刘先生说,“听说新政策实施后,像他这样的慢性病患者所在的医疗机构能获得更高额度,这让我们放心不少。”
变化二:家庭医生签约更受益
新政特别强调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衔接。签约参保人的基础医疗服务费将打包拨付给家庭医生团队,结余留用,超支自负。
深圳市罗湖区某社区家庭医生团队负责人表示:“这种机制促使我们更关注居民的健康管理,特别是对慢性病患者的管理。把患者的血压、血糖控制好了,就医次数减少了,既能减轻患者负担,也能提高团队收入。”
变化三:村卫生站纳入体系
此次改革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站纳入门诊定点机构,农村参保人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医保报销。
粤北某村卫生站的村医告诉记者:“以前村民小病小痛都要往镇里跑,现在卫生站成为定点机构后,既能方便村民,也能提高我们的服务水平。”
如何避免“服务缩水”?
对于参保人最关心的“医院会不会为了省钱而降低服务质量”的问题,医保部门已有应对措施。
广东省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建立服务质量考核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诊疗行为的监测。同时,推行按疾病严重程度调整付费标准,确保重症患者得到合理治疗。”
参保人需要注意什么?
选好定点机构很重要
按人头付费与定点医疗机构绑定,参保人需慎重选择1家基层医疗机构作为普通门诊定点。选定点时应综合考虑距离、服务水平等因素。
特殊病种政策不变
门诊特定病种(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暂时不受此次改革影响,仍按原有政策执行。
保留好就医凭证
参保人在就医过程中应妥善保管病历、处方等资料,如发现医疗机构存在不合理诊疗行为,可向医保部门投诉举报。
试点地区成效显著
截至目前,广东省已有18个地市开展门诊支付方式改革试点。珠海市医保局数据显示,试点医疗机构门诊次均费用下降约15%,参保人自付金额减少约20%,过度医疗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东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告诉记者:“实施按人头付费后,我们的用药和检查更加规范了。现在更注重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这对医患双方都是好事。”
据了解,此次改革旨在建立更科学、更可持续的门诊保障机制,实现医保基金有效使用、医疗机构规范服务、参保人减轻负担的三方共赢。
您所在地区是否已经开始试点?就医时是否感受到变化?对于这项即将全面推行的新政策,您最关心哪些问题?欢迎分享您的看法和经验。
来源:闲蛋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