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市场上,68岁的王大妈在给孙子买早餐。正说着话,她下意识摸了下自己的耳朵,突然发现耳垂上多了一道斜斜的沟壑。前些日子,她总觉得耳朵“嗡嗡”作响,还时不时出现点刺痛。
清晨的市场上,68岁的王大妈在给孙子买早餐。正说着话,她下意识摸了下自己的耳朵,突然发现耳垂上多了一道斜斜的沟壑。前些日子,她总觉得耳朵“嗡嗡”作响,还时不时出现点刺痛。
她没太在意,觉得这是年纪大耳朵灵敏度变差,谁知邻居却劝她赶快去医院查查心脏。
“耳朵还能看出心脏问题?”王大妈一头雾水。其实,这样的怀疑并不少见。
大多数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胸口痛、气短这些“主角症状”,却很少留意小小耳朵的细微警告。偏偏,正是这不起眼的地方,可能提前释放出心梗的信号。
耳朵是“心梗放大镜”,是真的吗?医生表示,听起来夸张,其实早有科学根据。
近期多项国际研究证实,耳朵的某些异常,确实和心梗有密切关联。哪些表现要高度警惕?背后的科学机制是什么?哪些人群属于高危?
更重要的是,发现这些变化后,我们应该怎么应对,才最有效?今天这篇文章,就为你一一梳理清楚——尤其是第3种异常,很多人直到最后一刻才后悔没重视。
看完别忘了告诉身边老人,一个小症状可能决定大命运。
别小看耳朵这个“小部件”,它不仅负责听觉和平衡,还密布着敏感的血管神经系统,在健康状况变化时,总能悄悄“带话”。权威研究显示,有3种异常情况值得高度关注:
异常1:耳垂出现斜沟壑,或称“耳垂纹”
健康的耳垂一般饱满光滑、胶原蛋白丰富,可一旦耳垂上出现一条或多条斜向皱褶,又称“斜沟壑”,就可能暗示心血管微循环障碍。
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Frank医生就发现,心梗患者耳垂斜沟的出现率远高于健康人。后续“CopenhagenHeartStudy”跨35年、超万人数据证实:有斜沟者心梗和冠心病风险增加约9%。
这是因为耳垂血供依赖于末梢微循环,一旦心脏供血不足,胶原纤维老化、塌陷变形就先体现在耳垂上。
不过注意,年龄增长、本身胶原流失等因素也可能出现类似沟壑,但中老年人或“三高”患者,如无明显诱因突然形成,就务必去医院做心血管评估。
异常2:莫名耳鸣,“轰轰声”挥之不去
很多人以为耳鸣只是自身听觉老化或劳累,却忽视了持续性、难缓解的耳鸣其实常是心梗前的预警。
新近数据显示,约80%的心梗患者,在典型胸痛、气促出现数月前,就已经有耳鸣等不适。
其原理是,耳蜗的供血主要靠极细微毛细血管,当动脉硬化或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时,首先影响耳蜗毛细血管,引发间歇性、持续数秒到数分钟的耳鸣,尤其是“轰轰”、“嗡嗡”这样的低频杂音。
如既往没有耳鸣史,近期突然出现且伴心慌、头晕等症状,或原本有短时耳鸣,近期发作频繁、加重,都应警惕心梗前兆。
异常3:突发性耳痛、单侧听力下降
自然老化的“耳背”多见于对称性、渐进性听力衰退,而心梗相关的听力改变常常是一侧、突然发生,同时可能伴有耳朵深部钝痛或刺痛感。
研究发现,“三高”患者和心梗高危人群突发性单侧耳聋的发病率,较常人高出近2倍。
这是因为,心肌供血障碍时,中枢和周边小血管均易缺血,耳内负责感音的神经细胞极为脆弱,轻微缺氧就可能发生不可逆损伤。
如果近期未感冒、未外伤,却出现一侧耳痛或听力骤降,不要仅以为是简单“上火”,应第一时间就医筛查心血管问题。
步入冬季,天气骤冷,正是心梗高发期,尤其北方一带老人、三高患者更需警惕。据《中华心脏病学杂志》数据显示,气温每降低0.5℃,75岁以上老人心梗发病率上升约1%。
寒冷刺激下,体内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率、血压激增,易促发血栓和斑块破裂。在此基础上,如果生活不注意,很容易雪上加霜。
防范有三招,实用又有效:
晨起“三别急”,预防高危时段脑卒中和心梗发作:
醒后不要立即起床,先静卧3-5分钟,活动四肢、头颈后慢慢起身;缓步下地,避免重力骤变导致血压大幅波动;先喝温开水,再进食,减少晨起血液黏稠度。
合理安排运动和洗浴,精准防护血管:
避免清晨、夜间极寒时刻外出晨练,建议上午10点后或下午三四点;选择中等强度运动,如慢走、太极,每次30分钟左右为佳;洗澡水温保持40℃上下,时间不超15分钟,防止温差过大诱发心梗。
管理“三高”、便通与情绪,远离心梗高危: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在标准范围内;排便不宜用力过猛,有便秘习惯的老人可适当用通便药物;保持情绪平和,防止剧烈波动诱发心脏意外。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WHO心血管疾病预防与治疗指南
《中华心脏病学杂志》
《中国循环杂志》
《保健与生活》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年度报告
来源:老张健康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