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的这两种“粑粑”,是 “重庆小吃界的活化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6 14:05 1

摘要:一个卖了五十年的油钱粑粑,现在成了游客抢着打卡的“碳水炸弹”。

万州人早上不吃粑粑,等于没醒。

你敢信?

一个卖了五十年的油钱粑粑,现在成了游客抢着打卡的“碳水炸弹”。

不是网红带火的,是退伍老兵1972年在西山公园边支的摊,铁板一烫,萝卜丝滋啦响,香得整条街都停步。

现在那块铁板,被中国烹饪协会当文物收了,还在用,还是1985年的那块。

没人记得他叫啥,但大家都知道,他儿子接了摊,孙子开了店,还搞出了速冻版。

液氮一冻,复炸九成像,超市马上上架。

可你去周家坝菜市场,老头儿照样蹲在老位置,铁板热得冒烟,手一抖,一勺面糊,一撮萝卜丝,三分钟出锅。

他说:机器做的是食物,人手做的是日子。

新派店把鸡嗉子粑粑玩出花来了,芝士榴莲、麻辣小龙虾,抖音上播得飞起,八百多万播放。

可老万州人摇头:鸡嗉子不是名字,是形状,是那团软糯里藏着的椒麻劲儿,是小时候妈妈等你放学,从围裙兜里掏出来的那一口。

高铁通了,游客多了,外地人冲着“川渝碳水炸弹”买一盒带走,包装上印得挺逗。

本地人呢?

还是早六点挤在社区摊前,等那锅刚出的萝卜丝油钱——慢,但烫嘴,香得你舍不得咽。

最狠的是那个挑战赛。

游客拿着铁板,学着烫,十个人九个糊锅,剩下一个还被评委说:“你这哪是油钱,是炭块。

”可那老头儿,六十多岁,手一翻,面糊在铁板上自己会跳舞,不粘不焦,边缘微焦,中间鼓起,像个小鸡嗉子。

有人说这是传统消亡。

我看不是。

是有人把根扎得更深了。

老铁板不说话,但每天早上六点准时发烫。

年轻人直播讲“鸡嗉子”是咋来的,讲方言里这词多土多可爱,可没人敢改它的味道。

真正的传承,不是改得更花,是有人还在那儿,用同一只手,同一种火候,等你回来。

它不靠流量活着,它靠记忆活着。

来源:简单微风一点号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