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海防空识别区上空,两架歼-16战机与美军的F-22隐身战机迎面相遇。中国飞行员一个迅猛的桶滚机动,瞬间绕到F-22头顶,座舱盖相距仅十余米。美军飞行员被迫撤离后再不敢轻易现身——这场近年曝光的空中交锋,成为中国空军实力的鲜活注脚。
东海防空识别区上空,两架歼-16战机与美军的F-22隐身战机迎面相遇。中国飞行员一个迅猛的桶滚机动,瞬间绕到F-22头顶,座舱盖相距仅十余米。美军飞行员被迫撤离后再不敢轻易现身——这场近年曝光的空中交锋,成为中国空军实力的鲜活注脚。
三十年前的中国空军,连一架真正意义上的重型战斗机都没有。当时的国土防空依靠歼-6、歼-7等轻型战机,作战半径只有几百公里,连飞抵南海巡航都显得吃力。而美国早已拥有F-15等双发重型战机,构筑起“空中堡垒”体系。转折点发生在1992年,中国引进了苏-27重型战机。
这款最大起飞重量超过30吨、作战半径达1500公里的“空中巨无霸”,让中国空军首次拥有了跨区域制空的能力。这笔用全国十分之一军费换来的交易,被老将军们称为“赌国运的买卖”。
如今,中国重型战机总量已突破1300架,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重型战机编队。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美军的F-22仅剩182架,其中30多架早期型号甚至无法执行任务;F-15系列总数约310架。
即便把争议较大的F-35A算作重型战机,美军总数也不到1000架,比中国少了300多架,中国空军六大重型战机主力阵容清晰可见:歼-11系列约450架,歼-16超过450架,歼-20超过300架,再加上苏-30、苏-35等型号,形成了完整的重型战机体系。
更让对手紧张的是质量上的代差,新批次的歼-16、歼-20已全面换装国产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和抗干扰性能超越F-22的早期AESA雷达。这些战机普遍配备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和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即使雷达不开机也能静默发现目标。
霹雳-15、霹雳-17远程空空导弹的列装,让中国战机在超视距空战中具备“先敌发现、先敌开火”的优势。美军飞行员私下承认,歼-20凭借隐身性能和传感器融合能力,曾在东海对峙中逼近到50公里内才被发现。
但其背后更为重要的却是中国的强大航空工业体系的不懈努力和不断的发展。凭借采取先进的脉动生产线的技术,成飞已将歼-20的生产周期一掷千金的缩短至了12个月,甚至使其年产量的稳定在40-50架,都远远的超越了当年美国就能将F-22的生产效率。
而随之引入的自动钻铆机、自动铺丝机等先进的装配设备,不仅使装配的效率大大提高了5倍,而且不良率也由原来的10%一下降至了万分之三,基于涡扇-15发动机的量产,歼-20的超音速巡航能力也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实现,使其具有了远超同类机的整体性能和作战能力。
可谓一天到头都忙于“战机老化”的苦恼,美军的战机也渐渐老了,尤以F-15、F-16、F-18等为最,均已服用了20多年,已经接近到“老将”了,战斗力不但不能满足当前的战略需要,而且还不堪未来战场的打击。
其中F-15更是早就该退役了,可惜美军又舍不得将其退役,至今仍在不断的改进升级,可见其老化的严重性了。可惜F-22的生产线早就已经在2011年就被一一关闭了,而F-15的机队更是长达30年以上的“老者”,甚至有些高龄的机型都因“长时间的金属疲劳”而发生过几起空中“解体”的可怕事故。
可见2024年的美空军战机的平均的任务能力率才勉勉强强地达到了62%,其中F-22的作战可靠性就更是可悲的只有40%,而F-35A的作战可靠性也仅仅只有52%,都远远未能达到应有的75%的战备标准,可谓“空中之大将”力不从心,仅因一二“小事”如维修积压、零部件的短缺、飞行员的不足等,才使这支世界上最强的空军也不能像它的称号所表现的那样“神威大作”。
中国空军已率先迈入六代机研发新阶段。成飞的歼-36与沈飞的歼-50两款第六代重型战斗机均已传出首飞消息,而美军的NGAD项目仍处于测试验证阶段。歼-20S双座五代机的出现,更开启了“有人机+无人机”协同作战新模式,后座飞行员可指挥4-6架攻击-11等隐身无人机执行任务。
从“机场守卫者”到“远海猎手”,中国空军用三十年完成了从追赶到领先的逆袭。西太平洋的天空,游戏规则已然改变。
来源:三金武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