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出生于1881年,首代表作《狂人日记》,该篇小说里面犀利的言辞抨击着当时的人民群众的病态,在以后他的诸多著作当中,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出生于1881年,首代表作《狂人日记》,该篇小说里面犀利的言辞抨击着当时的人民群众的病态,在以后他的诸多著作当中,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的文章总是引人深思,从《呐喊》在到《彷徨》,这刚好体现了当时人民群众的想法。再到后面的散文诗《野草》,星星之火也可以燎原,一个民族的觉醒正要从人民群众觉醒开始,鲁迅先生虽然未持枪上阵,但是他手里的笔就是他的武器,笔尖锋利、震慑人心,激励我们的人民群众不断反抗,为新中国的成立也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每个人想要生活下去,是必须要掌握一技之长的。鲁迅先生原本是一位医生,但是当他发现,医生可以医治人身上的病痛,但是身上的民族劣根性却是没有办法进行医治,只能任由这样一代传一代下去。在面对列强入侵的现状,光靠治病是无法救国,需要的是治人。自此,鲁迅先生脱下身上的白大褂,拿起了笔,开始为世人写出一个“良方”。
但靠写文章来唤醒新中国的血性是完全不够的,要把自己敢于创新的精神也传播出去,鲁迅也迈出了那一步,开始育人,前往各个名校任教。
鲁迅先生在北京大学任职期间,因国家动荡,无法保证每月的工资正常发放,就像鲁迅先生提倡的那样,“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厦门大学刚好这个时候向鲁迅先生递出了邀请函,考虑过后,接受了厦门大学的邀请。
到了厦门大学任职,鲁迅先生讲课生动,振聋发聩。授课内容比书本上的内容要更加的丰富,在校学生都喜欢听他的课,以至于每次上课,课堂里,只要有空的地方都有人在,教室后面更是站满了老师,在教室外面,也会有其他年级的学生来旁听。铃声响起,大家也不愿意离去,都还想在听听先生的授课。
但往往事与愿违,当大家都以为鲁迅先生会在厦门大学执教下去的时候,厦门大学当时的教育理念还是让我们的鲁迅先生忍无可忍,当时的林校长组建学校,并不是全心全意的为了育人,更多的是有赚钱的意味在里面,鲁迅先生认为在这样的执教理念中教书育人是错误的,并且与这样的人为伍,也会让自己满身充满铜臭味。
慢慢的相处下来,先生开始遭受到了一些排挤以及不公平的待遇,心灰意冷。在多次沟通无果后,不禁感叹:“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纠结许久,还是离开了厦门大学。
当鲁迅先生准备离开之时,学生们集体来送行,想要留住鲁迅先生,看着这些莘莘学子,虽然心中不忍,但是想到在学校里面受到的排挤,鲁迅先生安慰了那些学子,毅然决然离开了。
在新中国成立期间,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犀利的文笔已经在各个地方燃起了燎原之势。厦门大学当时因先生的离去,生源有所下降,再次看到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以及精神,在全国兴起以后,竟从鲁迅先生的文章之中找到了“厦门大学”这四个字,并拼凑起来,虽然这四个字都是鲁迅先生所写,但并不是鲁迅先生之意。
路过厦门大学的人都会驻足来参观门上的四个字,很多人都在疑惑是否是写错字了,其实每个人写字都是有自己的一个风格,就像在古代会凭借一个人的字迹来判断这些字是不是那个所写,因此,“厦门大学”这四个字,“门”子的包容,正是鲁迅先生胸襟广阔的体现。
古人常说,从一个人的棋品,可以看出来这个人的人品,同样,字如其人,通过一个人的字体,也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的人品。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带着一股不屈的精神在里面,尽管“厦门大学”四个字是拼凑出来,但是这每个字都可以从里面看出鲁迅先生的笔锋,是敢于做斗争,敢于去改革的精神。
鲁迅先生以手里的笔,不断的鼓励以及激励着我们。千疮百孔的国家需要用重药,彷徨的人民群众更是需要为他们敲响警钟,把国人的恶习在他那个时代给纠正,让当时的年轻一辈人焕然一新,让大家明白,一味的守旧是拯救不了自己的家园,唯有创新,新的精神才能打破现在的局面,捍卫自己的国家与家园,鲁迅先生就像大海中的灯塔,始终为我们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来源:古来今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