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龙应台,说起来在台湾文坛和政坛都算得上是个标志性人物。她1952年出生在高雄大寮的一个眷村家庭,父亲是老师,母亲管家务,从小耳濡目染了不少书卷气。家里祖籍湖南衡山,但她从小在台湾长大,名字就取自爸妈姓氏加出生地。
龙应台,说起来在台湾文坛和政坛都算得上是个标志性人物。她1952年出生在高雄大寮的一个眷村家庭,父亲是老师,母亲管家务,从小耳濡目染了不少书卷气。家里祖籍湖南衡山,但她从小在台湾长大,名字就取自爸妈姓氏加出生地。
1974年她从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后来去美国深造,1983年拿到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那时候她就开始写东西了,笔名胡美丽,第一本散文集《野火集》1980年一出,就戳中了很多社会痛点,讲底层老百姓的苦日子,销量好得不得了。接着《孩子你慢慢来》又火了,写母子日常,温暖又现实。她不光写书,还教书,当过大学教授,1986年回台后在中央大学和淡江大学混迹。
转折点是2000年后,她开始掺和公共事务。2008年郝龙斌当台北市长,拉她做第一任文化局长,那两年她推了不少街头艺术和文化节,挺务实的。2014年马英九政府又找她当文化部长,任上两年,她管遗产保护和文艺推广,手笔不小。
2016年卸任后,她没闲着,继续写书、出书,像《写在人生尽头》2017年出的,聊生命感悟。说实话,她这人写的东西总带点锐气,不拐弯抹角,直戳人心窝子。两岸话题她也常聊,但不是空谈,总从老百姓角度切入。
话说回2018年3月2日那场德国之声专访,这话一出口,就炸了锅。她直言不讳,说台湾的前途让她特别担心,不是因为外头压力大,而是岛内自己乱套了。核心就是,台当局忙着内部权力扯皮,没抬头看大局。
大陆这些年变迁巨大,从经济腾飞到科技跃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年轻人机会多多。可台湾这边呢?政客们眼睛只盯着四年一度的选举,拉票、互怼,资源全砸在小圈子里。结果呢?文化积累、民主底子这些好不容易攒下的家底,就这么被内耗磨掉。
她点明,大陆压根不用动手,台湾自己就可能慢慢消解掉。这话听着扎心,但细想有理。毕竟,选举游戏玩得再热闹,忽略全球格局变化,美国日本南海动作、北韩导弹试射,这些大势一压过来,台湾夹在中间,空间越来越窄。
她那次访谈没光说负面,还提了点子。台湾的70年积累,不是光靠军力或政令,得靠文明力量。意思是,文化软实力才是王道,大陆领导人应该看到这点,把台湾当宝贝争取,而不是硬来。她希望两岸都用长远眼光看问题,别让小民遭罪。
这观点接地气,因为她总从日常切入,不是高高在上。比如,她举例说,一个国家强盛,不止硬件,还得有让人心服的内涵。台湾这些年从战后重建到民主转型,图书馆书架上堆满本土故事,剧场里上演本地戏码,这些都是宝。可要是领导层只顾眼前斗,忽略这些,慢慢就散了。
访谈一播出,岛内反应两极分化。绿营那边有人觉得她太悲观,像是给对岸递话;蓝营和中间派则点头,说中了要害。媒体跟风报道,新浪、观察者网这些大陆平台转载得飞起,台湾报纸也头条。结果呢?引发一波讨论,街头巷尾、网路上,大家聊起选举弊端,文化预算被挪用,年轻人出走潮。
这些问题不是新鲜事,但她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想想看,2018年那会儿,两岸关系本就紧绷,台海军演频频,美国军售不断。她这番话,像一盆凉水,浇醒了不少人,让大家反思:光靠喊口号,行吗?
从那以后,龙应台没停嘴,继续在两岸议题上发声。2019年她去香港大学演讲,谈年轻一代困惑,点出教育和文化在和平中的作用。2020年疫情闹腾,她写文章聊社会韧性,强调文化是缓冲带。2022年10月,她接受联合报专访,又重提战与和,批评鼓吹战争是罪过,民进党为选票把人民推向火线是不负责。
她说,台湾人明白抗中是条险路,但得想想小民尊严。不是美化谁,而是直白指出,西方支持有价码,台湾不能当棋子。
再看2023年,她出书《看见》,记录旅行见闻,顺带聊两岸交流细节。书里没大道理,就说说大陆城市变化,年轻人创业劲头,台湾如何借力。她不回避问题,比如大陆禁她书的事,2022年青岛列她作品为禁书,她回了一句“我的光荣”,没纠缠负面,就转而谈文化流通重要性。
这态度,挺豁达的,不纠结个人得失。2024年,她到新加坡讲座,讲文化交流,强调互信基础。没空谈理论,就举例说,书架上多一本对方书,就能少点误会。
到了2025年,她的声音更响了。4月2日,她在纽约时报投文《台湾的时间不多了》,直指赖清德政府错在依赖美国,忽略与中国和解的路子。她拿乌克兰举例,说美国承诺不靠谱,台湾得自谋和平出路。文章一出,岛内热议,绿媒批她投降论,蓝媒赞她清醒。
两岸黄金期是2008到2016年,马英九时代交流多,现在倒退,她呼吁重启对话。9月20日,她办台北国际和平论坛,主题“和平推”,说攸关存亡不能回避。现场专家云集,她讲得直白:备战是为止战,和解不是软弱,是智慧。
这些年,她的观点一脉相承,总绕着小民转。早年她写《大江大海1949》,讲两岸分离苦楚,从个人故事入手,没大格局空话。2018访谈后,她扩展到全球视野,但根子还是老百姓日子。为什么她的言论总有回响?
因为接地气啊,不像政客演讲,她的话像邻居闲聊:你家孩子就业难吗?房价涨成这样,文化还能剩啥?她不美化任何人,赖清德她批依赖美,马英九时代她也提不足。就是实打实指出,内斗害人,忽略大陆变迁更傻。
现在郑丽文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明确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两岸一家亲不是口号,是从小民尊严起步。大陆变化快,台湾得跟上,别让内斗拖后腿。
来源:法只必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