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7月15日,阿里拍卖平台上,经历32次流拍后,哈尔滨正阳河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的厂房、土地及附属设施最终以2287万元的价格觅得新主。
32次流拍后,2287万元成交价背后,是一家百年酱油厂的兴衰沉浮,也是老字号转型的典型样本。
2025年7月15日,阿里拍卖平台上,经历32次流拍后,哈尔滨正阳河调味食品有限公司的厂房、土地及附属设施最终以2287万元的价格觅得新主。
这一价格仅相当于首次拍卖起拍价8387万元的约三分之一,较评估价7027万元也缩水近七成。
正阳河酱油厂,这家1905年创立、曾跻身“全国十大酱油厂”的老字号,在跨越两个世纪的风雨后,其工业资产最终以“剥离了品牌与技术的工业躯壳”的形式完成了易主。
正阳河酱油厂的故事始于1905年。北京人杨成龙带着清廷御膳房酱油配方,来到松花江畔的正阳河渔村,生产出第一缸正阳河酱油。
1953年至2003年,正阳河迎来了50载辉煌发展期,成为全国十大酱油厂之一。其产品一度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地。
2003年,正阳河酱油厂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由国有企业改为民营企业。改制后的正阳河一度展现出活力,但扩张野心埋下了隐患。
2004年,公司在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8.4万平方米,计划打造年产十万吨的调味品基地。一期工程耗资亿元建成4万吨产能后,二期却永远停滞在蓝图阶段。
随着调味品市场竞争加剧,正阳河逐渐败下阵来。2020年11月,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正阳河公司破产清算一案。
正阳河的衰落轨迹,折射了传统调味品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的典型困境。
当海天、李锦记等品牌通过高端化与营销创新抢占市场时,正阳河仍固守传统渠道,未能适应消费升级趋势。其产品未能及时调整以满足变化的市场需求。
在工艺方面,当广东酱油凭借高盐稀态工艺抢占高端市场,正阳河固守的低盐固态发酵工艺虽保留“香浓郁”的传统风味,却因半年以上的生产周期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资金链问题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2004年投资建新厂导致负债高企,而十万吨产能规划仅完成不到一半。2015年后,兴业银行的诉讼揭开了资金链危机,最终在2020年走向破产清算。
正阳河民营化后的老板可能过于急功近利,扩张时未能充分评估市场需求与风险。
颇具象征意义的是,在此次资产拍卖前,真正值钱的“正阳河”品牌商标、核心技术团队及核心门店,早已于2023年被太阳岛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玉鑫竞得。
王玉鑫以此为基础,重组“正阳河集团”,并建设新厂。这意味着,品牌与有形资产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资产拍卖与品牌重组同时进行,呈现出一个有趣的对比:一边是流拍32次的老厂房终于迎来买家,一边则是百年品牌在易主后重焕生机。
重组后的正阳河集团在王玉鑫的带领下,请回老厂长和技术骨干,守护传承了120年的低盐固态发酵工艺。
老滋味迅速唤回市场认可。2024年,正阳河系列产品在哈尔滨商超铺货率达90%,销售额达1700万元左右。
正阳河的案例揭示了传统制造业转型的核心命题:土地、厂房等重资产可被廉价交易,但品牌的文化价值与技术积淀才是穿越周期的关键。
对于老字号企业,如何在守护传统与创新求变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永恒课题。正阳河集团的新掌舵人王玉鑫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策略是:“老口味不变”,但同时积极开拓新产品线。
新厂区设立了工业观景长廊,展示了从选豆、洗豆、泡豆、制曲、发酵,到灭菌、灌装、包装的全自动化与智能化生产线。这种透明化生产既是对传统的尊重,也是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拥抱。
市场推广方面,正阳河集团正尝试通过线上直播、网红推介等方式加强品牌宣传。同时,作为教育科普实践基地,企业接待学生研学实践,面向市民免费开放工厂参观。
这些举措旨在巩固本地群众基础,同时扩大年轻群体对品牌的认可度。
截至2025年,重组后的正阳河集团新厂已实现日产酱油100吨的生产能力,产品涵盖酱油、食醋、料酒、黄豆酱等100多个品种。
同时,那些留在老厂区的设备虽然易主,但技术骨干们已在新厂重聚,确保老味道得以传承。
走进哈尔滨的商超,人们会发现正阳河酱油的铺货率已达到90%。而在工厂直营店,市民们依然可以打到散装头道酱油。
这一场景,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诠释着老字号真正的价值所在——它不仅是资产表中的数字,更是一种值得守护的味道记忆。
来源:位卑未敢忘忧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