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医药速览(行业动态精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6 07:05 1

摘要: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信达把好几条肿瘤候选药交给外方一起把路子铺到全球去——一次性拿到12亿美元现金,里面有1亿美元是以溢价买入的战略股权形式进来的。合约还定了个上限,要是一路顺利,整个合作的账面价值能冲到114亿美元。公告10月22日发在公司公众号上,合作方是日本

信达生物拿到了一笔不小的“门票”: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信达把好几条肿瘤候选药交给外方一起把路子铺到全球去——一次性拿到12亿美元现金,里面有1亿美元是以溢价买入的战略股权形式进来的。合约还定了个上限,要是一路顺利,整个合作的账面价值能冲到114亿美元。公告10月22日发在公司公众号上,合作方是日本的武田制药,目的是把信达在免疫肿瘤(IO)和抗体偶联药物(ADC)上的几条在研线推进到全球市场。

合同里把具体分工写得挺明白:两款进入后期的候选药和一个早期项目的选择权,被放进这套全球开发合作框架里。拿药来说,IBI363(PD‑1/IL‑2α偏向)会作为新一代IO的基石疗法由双方共同推进,约定在美国要一起推进商业化,但在实际开发执行上武田会主导,这样既能借武田的全球临床和监管经验,也能保证开发计划有统一节奏;IBI343(CLDN18.2 ADC)在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权益直接给武田;IBI3001(EGFR/B7H3 ADC)则给武田一个在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选择权。信达这边保留大中华区权益,还能拿到销售分成和后续里程碑钱。

这么做的好处挺直观:一是这些后期候选药得到全球化推进的速度和资源,会比单打独斗快不少;二是武田不仅掏钱,还要参与研发设计和商业化布局,试验设计、法规路径、上市节奏都可能按国际标准来调整。那块早期项目的“选择权”也常见:你把成熟的线交给人家帮你把路通了,人家顺手给你一个选早期项目的权利,互相分担风险、共享收益。老实讲,这么大一笔合作,也能看出外资对中国创新药能力的认可在逐步上升。

换个角度看,罗氏公布了前三季度的业绩和接下来的计划。集团前三季度销售大约459亿瑞士法郎,增长了7%左右,制药部门贡献约356亿、涨了9%,诊断部门约103亿、小幅增长1%。基于这个表现,罗氏把2025年的业绩指引往上调,把全年销售增长目标设为中等单位数(按固定汇率算),核心每股收益也上调到高单位数到低两位数的区间。再说研发节奏,罗氏计划在今年决定或启动十项III期试验,像HER2的TKI要进III期用于HER2阳性乳腺癌,Cevostamab也进入III期用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意思很清楚:一边稳住销售端,一边加快把新分子推进到关键试验上。

还有一条跨国投资的事:英科医疗的全资子公司决定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向华平投资管理的一支成长基金出资7000万美元。这只基金目标募资170亿美元,英科用自有资金认缴这笔份额,名义上是为了和全球成长资本建立更深的联系,顺便看看有没有未来投资或合作机会。把自家钱放到国际性的大盘里,一方面是资产配置,另一方面也能打开和国外资本、项目接触的通道。

回到国内企业,平安好医生在10月23日披露了前三季度的数据:营收37.25亿元,同比增13.6%;经调整后净利润2.16亿元,同比提升45.7%。其中面向企业端的健康业务增长明显,营收同比增长21.5%,服务的企业数超过4500家。公司还给出一组客户生态的数据:截至6月末,平安集团大约有2.47亿个人客户,其中约63%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这些享有生态圈服务的客户,其客均合同数和客均管理资产分别是未享服务客户的1.5倍和4.1倍。另外一条披露是,2025年上半年,享有生态圈服务的客户覆盖了平安人寿新业务价值的近七成。看起来,生态圈策略确实在提升客户黏性和业务质量方面起到作用。

三生国健这边的报表也挺亮眼:第三季度营收4.74亿元,年增约38.27%;单季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9亿元,同比翻了一倍左右(约101.41%)。前九个月累计营收11.16亿元,同比增长18.8%,归母净利润3.99亿元,同比增长71.15%。这些数字说明公司在本期内经营效率提升,利润增长幅度大于营收增速,说明毛利率或费用控制有所改善。

阳光诺和则把目光押在早期创新上,计划以1500万元认缴元码智药新增资本,完成后持股8.20%。元码智药是个由产业界资深人士和海归博士组成的创业团队,主攻体内环状mRNA实现的CAR‑T样核酸药物路线,目标是把细胞治疗的效果做成“药”的形式,试图解决传统CAR‑T在体外制造、成本高、适用性受限等问题。元码已经做了包括体内环状mRNA CAR‑T在内的多条早期管线,正在往临床推进。这类投资就是典型的早期技术下注:花的不多,但希望将来走到临床、商业化时能有较大回报。

华大智造前三季度的情况有好有坏:营收18.7亿元,基本持平(同比微降0.01%),亏损在收窄,归母净利润从去年同期亏损4.63亿元缩窄到亏损1.2亿元;扣非后亏损也在收窄。经营现金流净额为‑2.89亿元,同比改善66.1%;每股收益摊薄后为‑0.287元。单看第三季度,营收7.55亿元,同比增长14.5%,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1.65亿元缩窄到1600万元。研发投入为1.23亿元,占比16.27%,比去年有所下降。公司在公告里强调要继续降本增效、聚焦核心项目、优化资源配置。从数字上看,确实能看到改善的苗头,但能不能持续还要看接下来收入端的稳定性。

这些信息点放在一起看,有几条脉络比较明显:有人用大额合作把产品推向全球,有公司靠业绩增长稳住节奏,有的通过战略投资提前布局新技术,也有企业在压缩成本、提升效率。每条新闻背后,都有一套各自的考量:资本运作、国际化路径、技术路线选择和短期到长期的利益平衡。最后一条数据和公告我都按原文把关键数字写清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对应公司的公告和更详细的披露文件。

来源:淡泊的高山W6O18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