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州博物馆藏张弼《草书评书帖》册,以29.92×16cm的尺幅,藏纳着明代草书的磅礴气象。这幅作品不仅是张弼书法艺术的鲜活见证,更以“评书评书”的独特形式,成为明代书坛审美取向的珍贵注脚,寥寥数行却意韵无穷。
苏州博物馆藏张弼《草书评书帖》册,以29.92×16cm的尺幅,藏纳着明代草书的磅礴气象。这幅作品不仅是张弼书法艺术的鲜活见证,更以“评书评书”的独特形式,成为明代书坛审美取向的珍贵注脚,寥寥数行却意韵无穷。
张弼作为明代“吴门书派”的先驱人物,其草书以“狂放不失矩度”著称。此帖落笔斩截,笔锋遒劲如铁,线条粗细交替间尽显节奏之美。观其字形,既有“缘壁枯藤”的屈曲缠绕,又不失筋骨支撑,笔画连带自然流畅,却无拖沓之态。字距疏密错落,行距虽宽却气脉贯通,墨色浓淡干湿相映,枯笔处如老树虬枝,润笔处似流泉奔涌,将草书的抒情性与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作品的独特之处,更在于其文辞内容。张弼引金城黄谏之评,将柯启晖、黄翰等前辈书作比作“新来媳妇馈翁姑”“攘袂歌呼”,比喻生动诙谐,足见其率真性情。而“偶评前辈数公之临,弗深知者弗论也”的自白,既显点评的审慎,又藏学术探讨的真诚,末尾“尚求具九方皋之眼者订正”的谦逊,更让这幅作品在艺术价值之外,多了几分人格魅力。
从章法来看,整幅作品虽为册页形式,却一气呵成。开篇“金城黄谏尝评之曰”笔调沉稳,为点评铺垫基调;中间引述诸家之评时,笔势渐趋奔放,笔画连带增多,呼应“攘袂歌呼”的评点语境;结尾“弼识”二字收束有力,与开篇形成呼应,结构完整而富有张力。这种笔墨与文辞的高度契合,让作品兼具观赏性与思想性。
在明代书法追求个性解放的潮流中,张弼此帖既继承了王羲之、怀素的草书传统,又融入自身对书法的独到理解。其“缘壁枯藤”般的笔势,打破了明初书法的刻板拘谨,彰显出浪漫洒脱的艺术追求。而以草书形式品评书法,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既展现了其书写功力,又体现了其理论见识,为后世研究明代书法审美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幅小品册页,虽尺寸不大,却承载着厚重的艺术内涵。笔墨间的刚柔相济,文辞中的率真谦逊,共同构成了张弼书法的独特风貌。如今藏于苏州博物馆,静静诉说着明代书坛的风雅往事,也为当代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品鉴经典、感悟传统的绝佳范本。
释文
金城黄谏尝评之曰:如缘壁枯藤,势多屈曲。按察使柯启晖书,如新来媳妇馈翁姑,常恐触怒。黄翰书如攘袂歌呼,志肆音紊。此近来据所见,偶评前辈数公之临,弗深知者弗论也。尚求具九方皋之眼者订正。弼识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