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马光不是什么冲动的人,把结尾留白是有意为之。给这部书题字的,是宋神宗那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一句话把盘算点明了:这是拿过去当镜子,别光看热闹,要找到治国理事的线索。说白了,他不是要写给自己吹牛,也不是给后人讲古,目的很实在——把历史做成一本能用的参照书
《资治通鉴》最后写到五代后周,停在离编书人只差一年的位置。
司马光不是什么冲动的人,把结尾留白是有意为之。给这部书题字的,是宋神宗那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一句话把盘算点明了:这是拿过去当镜子,别光看热闹,要找到治国理事的线索。说白了,他不是要写给自己吹牛,也不是给后人讲古,目的很实在——把历史做成一本能用的参照书。
做这本书,司马光不是单打独斗。他召集了刘恕、刘攽、范祖禹等人,组了班子,翻碑刻、查家传、跑馆里,把能找到的东西都搬了出来,一共用上了三百二十二种史料。正史、野史、笔记、文集,能用的就用。材料之间有冲突,他们就一条条对着来,做考证,最后把这些辨析的过程写进了《资治通鉴考异》。光是这个核对过程,就够费劲的——很多地方要来回对照,别放过任何能影响判断的细节。书的一个显著风格是:不仅记事,还写因果,把事件的来龙去脉串成一条线,好让读者看清楚兴衰的逻辑。
司马光自己也不藏着掖着,在正文里写了共一百一十九条短评,都是以“臣光曰”开头。他会直言哪些决策错,哪些人该负责任。比如把“礼崩乐坏”追溯到三家分晋,他想让人明白:制度坏了不是一日之寒,而是从权力容忍非法行为开始慢慢瓦解的。说白了,他不是摆空话,是想让读者看清谁的事做烂了,后果会是什么。
书里挑了很多故事来说明方法。说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例子:这人从小从军,杀伐果断,打下一片江山。问题出在他一上位就变了,开始宠爱伶人、玩乐,把这些人塞进朝廷,给特权;又因为猜忌把功臣压下、杀掉,朝中失了平衡,士气散了。结果他在魏州被兵变乱箭射死,国家也跟着倒了。看着并不是战功不够,而是上位之后用权的方法出了问题,人心没抓住,体制没守住。
再看唐玄宗。年纪轻的时候能用人,任姚崇、宋璟等,开元就是“盛世”。可盛世也不是给人偷懒的借口,他后来沉迷享乐,听信李林甫、杨国忠,打压异己,又偏宠杨贵妃,宫里消费和权力被私人喜好扭曲。中央失衡,地方兵阀坐大,最后引发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打了八年,国家损失很大,唐朝的转折点就在这儿。这个事儿告诉我们:治国靠的是制度和制衡,不是靠某个人的好心情。
王安石的变法也是个典型。面对财政和军备压力,他上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这些手段,想法是好的——想解决收税不平等、避免高利贷、让国家能强起来。但执行有问题:青苗法原本是帮农民避开高利贷,结果被个别官吏当成敛财工具;募役法用钱代替劳役,短期好,但税负和利益格局变了,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推进太快,基层现实和反弹没照顾好,反而激化了对立。拿赵括“纸上谈兵”比一比就明白:理论有可能漂亮,但实战不一样,照搬不加调整,后果往往很硬。
反过来,也有把历史经验用得好的人。唐太宗李世民是那种会看史的人,他取法张良、萧何的长处,同时又不拘泥于老套路,把中央机构按职责分清楚,形成了三省六部分工的格局。三省互相牵制、六部各司其职,这种体制既保留效率,又限制了权力无限膨胀,贞观之治和这套制度关系密切。结论很直白:把历史上有用的东西,结合当下情况去用,比盲目模仿好多了。
再说战场上的事,赤壁之战是经典。周瑜面对号称大军的曹操,并没有被吓住。他把曹操军队的短处算了个清清楚楚:北方人不善水战,军中疫病多,战船绑得紧、行动不便,夜战也不行。周瑜抓住这些矛盾,用火攻打破了对方的优势。关键不是人数多,而是在矛盾里找薄弱环节,把对手的强项拆开来看。这个思路放到其它决策上也通用:不要被表面数据吓住,要找关键点。
商鞅的徙木立信是个小动作但意义大。把搬木头和兑现赏金联系起来,看起来是小实验,却在民间树立了政令可信的样子。有了承诺和兑现,变法推进才有底气。现代管理也一样,承诺得兑现,信任靠细节来建立。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给刘备的不是空话。他把曹操、孙权、荆州、益州这些地理和人力条件算清楚,给出稳扎稳打的路线:先巩固后方,再图北伐。换成创业的话,就是把市场、竞争、资源、时机都算明白再行动,不然容易瞎折腾。
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更多是团队关系的教科书。蔺相如被重用,而廉颇心有不服,蔺相如选择忍让,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得失之上,最后廉颇自觉和解。这个不是鼓吹懦弱,而是告诉你:把共同目标放前面,私人恩怨很多时候会自动让步。
书里还有些看似小的道德样本:东汉杨震不收贿,“天知地知我知子知”那段,把廉洁写得很直白;范仲淹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把公务员应有的志向说清楚;张骞出使西域说明了交流和开拓能带来长远回报;苏轼在逆境里的豁达,教人心态调整。这些故事不是高深的政治学,但放到现实里,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历史也就离日子近了。
把这些故事放一起看,司马光不是想把历史当成某种死规矩,而是把事件的因果、人物的选择、制度的得失梳理成一套可参考的样本。但他也反复提醒:别把过去搬到现在照抄,历史是工具,要灵活运用。他把五代之后留白,让后来的人去写下一页,这一笔耐人寻味。
来源:一品姑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