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道尽了子女对父母恩情的感念,可是在许多人的记忆深处,那份亲情并不总是阳光普照。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回望童年:父亲坐在桌边,眼神沉静却少言寡语;母亲在厨房来回穿梭,身影忙碌却从不言语;客厅里电视的声音成了唯一的声响,仿佛代替了所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道尽了子女对父母恩情的感念,可是在许多人的记忆深处,那份亲情并不总是阳光普照。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回望童年:父亲坐在桌边,眼神沉静却少言寡语;母亲在厨房来回穿梭,身影忙碌却从不言语;客厅里电视的声音成了唯一的声响,仿佛代替了所有该有的对话。
那时的我,并不懂为何最亲的人之间,竟会如此疏离,仿佛中间横亘着一条看不见的河,谁都不愿先迈出一步。我们总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可在这“无私”背后,是否也藏着他们自己的执念与局限?有些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未竟梦想的延续,用“为你好”来规划人生每一步;有些则将情感埋进日常琐碎,以为只要吃饱穿暖便是全部。可孩子心里的委屈、恐惧、渴望被理解的声音,又有多少被真正听见?
那些年,我们把心事写进日记,锁进抽屉;我们无数次想开口,却在父母一句“等你长大就懂了”中沉默。可长大后才明白,有些伤不会随时间消散,它们藏在成年后的敏感里,藏在对孤独的畏惧中,藏在每一次渴望被看见却落空的瞬间。
父母的爱,有时是沉默的,是严厉的,是带着期待的重量的。他们害怕孩子走弯路,害怕失去掌控,于是用命令代替沟通,用冷漠掩饰关心。可这样的爱,容易让人感到窒息,也容易让心渐行渐远。其实,父母又何尝不孤独?他们在夜深人静时也会自问:我是不是做错了?可这些话,终究没能说出口。
人生如寄,家是我们最初的港湾。即便它不够温暖,也不该成为永远的伤。当我们开始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正视那些未曾愈合的裂痕,我们才真正走向成熟。我们不必责怪过去,但可以改变未来。
当我们有一天也成为父母,愿我们能俯下身,听孩子说一句“我难过”;愿我们不再用“懂事”去压抑他们的情感;愿我们敢于承认自己不完美,却依然努力去爱。因为真正的亲情,不是控制,不是延续,而是理解与陪伴。
让每一个家,都少一些沉默,多一些拥抱;少一些责备,多一些倾听。愿我们都能在爱中疗愈自己,也照亮他人,用一点一滴的温柔,焐热那些曾被冷落的心。只要愿意开始,家的温度,总会慢慢升起来。
来源:晓妙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