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李吉德扎根大陈村:特色产业破局,共富工坊绘就振兴图景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5 18:14 1

摘要:“以前村里没产业,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家门口有了加工厂,既能挣钱又能顾家,这日子踏实多了!”10月中旬,在庆云县庆云镇大陈村庆韵禾源农产品加工厂里,村民陈广尧一边打包紫麦挂面,一边笑着说。这番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德州市大数据局派驻大陈村第一书记李吉德近一年来的奔

“以前村里没产业,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家门口有了加工厂,既能挣钱又能顾家,这日子踏实多了!”10月中旬,在庆云县庆云镇大陈村庆韵禾源农产品加工厂里,村民陈广尧一边打包紫麦挂面,一边笑着说。这番变化的背后,离不开德州市大数据局派驻大陈村第一书记李吉德近一年来的奔波与坚守。

2024年2月,带着“帮村里找条致富路”的初心,李吉德来到由一陈村、二陈村、三陈村组成的大陈村。初到村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翻账本、访民情”——村集体账户余额几乎为零,3个自然村都是传统农业村,除了种小麦、玉米,再无其他产业。

走访中,村民们念叨最多的是“想在家门口找份活干”。“不能让‘没产业’困住大陈村!”李吉德立刻召集大陈村党总支书记陈召、一陈村党支部书记刘超等党员干部开座谈会,你一言我一语间,“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的思路逐渐清晰。

德州市大数据局派驻大陈村第一书记李吉德(左)和庆云镇组织委员赵旭东。

“李书记刚来就扎进田间地头,跟着我们挨家挨户聊,连村里闲置的老校舍都摸得门清。”陈召回忆,最初大家对搞产业没底,李吉德却带着详细的调研笔记,“他说咱村土壤适合种特色小麦,加工成面粉、挂面,再打个品牌,肯定有市场。”

为了让想法落地,李吉德跑遍了德州、庆云的农业企业,对接社会投资35万元,又多次往县委组织部跑,争取到5万元扶持资金。注册“庆韵禾源”商标时,他和陈召、刘超一起琢磨名字,“‘庆’是庆云,‘韵’是咱村的韵味,‘禾源’代表农产品本源,就这么定了!”

2024年下半年,大陈村闲置校舍被改造成庆韵禾源农产品加工厂,机器运转起来的那天,刘超特意组织一陈村的村民来参观。“以前村民总担心项目黄了,现在看到厂房建起来、设备装好了,都主动来问能不能上班。”刘超说,加工厂主要生产紫麦和叶黄素小麦特色面粉、挂面,从选种到加工都严格把控,“李书记还请了农业专家来指导,咱的产品质量有保证。”

可李吉德并不满足于“一村一厂”。他发现邻近的刘谟村有一家豆制品加工厂,规模小、销路窄,便提出“片区联建、联合党建”的思路,打算整合资源打造共富工坊。庆云镇组织委员赵旭东得知后,立刻牵头协调镇里的党建、农业部门,“李书记的想法符合镇里‘抱团发展’的振兴思路,我们不仅要帮他整合厂房、资金,还要帮着搭建合作平台。”最终,投资85万元的刘谟村豆制品加工厂完成升级,与庆韵禾源农产品公司联动,组成“庆禾农产品加工共富工坊”,除了特色面粉、挂面,还生产豆腐、豆腐皮等豆制品,吸引了庆云县内多个村的优质农产品加入。

2024年11月,庆韵禾源农产品正式投产。临近2025年春节,李吉德带着陈召、刘超跑市场,把特色农产品包装成礼品盒,进商超、对接企业福利采购。

挂面车间。

“那段时间跟李书记天天跑,春节加上中秋,光礼品销售就突破40万元!”陈召记得,当村集体账户收到1.5万元增收款时,村“两委”班子特意开了个会,“大家都说,这是大陈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靠产业挣到钱,以后腰杆更硬了。”

今年一季度,共富工坊再传捷报:销售额达30万元,村集体拿到3万元分红,30名村民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增收5万余元。“我以前在外地打零工,一个月挣3000多,现在在工坊做豆腐皮,一个月能拿450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村民刘大哥的话,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如今,李吉德又忙着探索电商销售和直播带货。“我们计划在村里培养几个‘新农人主播’,让咱的‘庆韵禾源’走出庆云,卖到更多地方。”李吉德说,他已经对接了县电商服务中心,刘超正组织村民报名参加直播培训,陈召则在琢磨如何优化产品包装,“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陈村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来源:农村大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