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人,或者有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这些慢性病的群体,一旦感染流感,容易并发肺炎、呼吸衰竭,甚至诱发心梗、脑梗。
最近天气忽冷忽热,早晚凉得像深秋,中午又晒得像夏天,不少人已经开始咳嗽、流鼻涕、发烧了。
尤其是家里的老人,一旦抵抗力差一点,就容易中招。其实,这可能不是普通的感冒,而是流感已经悄悄来了。
很多人把流感当成普通感冒不当回事,觉得“扛一扛就过去了”。但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流感绝不是“小毛病”。
一旦忽视,可能引发肺炎、心衰,甚至加重原有的基础病。因此,早点识别流感的苗头,及时防护,才能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不少老人以为“流感就是感冒”,其实两者差别不小。普通感冒多是由鼻病毒等引起的,一般症状轻,吃点清淡、休息几天就好了。
但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症状来得猛、传得快、恢复慢,严重时可能需要住院。
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人,或者有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这些慢性病的群体,一旦感染流感,容易并发肺炎、呼吸衰竭,甚至诱发心梗、脑梗。
第一种表现是突发高烧。不是那种37度多的小发烧,而是体温一下子冲到38度以上,有时甚至39度、40度,吃退烧药也难退。
而且发烧来得快,很多人前一天还好好的,第二天一觉醒来就烧得浑身发烫。
第二种是全身酸痛、乏力。很多老人会说,“感觉像被车撞了一样,浑身疼,不想动。”流感病毒不光攻击呼吸道,还会影响全身肌肉和神经,所以人会特别难受,连下床走路都觉得吃力。
第三个是干咳不断。流感引起的咳嗽多为干咳,没有痰,咳得胸口疼,晚上难以入睡。有些人还会觉得喉咙像火烧一样疼,讲话都费劲。
第四种是头痛和眼睛酸胀。特别是前额和眼眶周围,不少人说“像有东西压着脑袋”,睁眼都觉得吃力,看东西模糊、有点怕光。
第五种是寒战、怕冷。即使盖上厚厚的被子,也觉得冷得发抖,这是体内病毒引起的免疫反应,很多人是从“突然打冷战”开始的。
第六个是食欲下降、恶心甚至腹泻。虽然流感主要是呼吸道病毒,但它也可能影响肠胃,特别是老年人,常常出现吃不下饭、肚子胀、拉肚子等问题,容易脱水加重病情。
如果出现了以上几种表现,特别是高烧、全身疼、干咳,那就要提高警惕,很可能已经感染了流感病毒,不能再当普通感冒对待,一定要及时就医,听医生的建议。
流感可不是“年轻人才怕的病”,它对老年人的威胁更大。
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病毒一旦入侵,身体的反应往往更激烈,恢复也慢,而且容易并发肺炎、哮喘发作、心脑血管问题。
所以,预防流感对中老年人来说,比治疗更重要。首先,每年接种流感疫苗非常关键。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人,家里如果有基础病的,也建议一起打。
疫苗虽然不能百分百防住病毒,但能大大减轻症状,降低住院和死亡风险。
其次,要注意保暖。现在正是“秋老虎”和冷空气交替的时期,早晚要添衣服,别穿得太单薄,尤其是注意后背、腰部和脚部保暖。有些老人怕“秋捂”闷出汗,就穿得太少,结果反而感冒了。
居家通风也不能忽视。每天早晚各开窗通风10分钟,让空气流通,能有效减少病毒在室内的传播。但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到人,特别是早上气温低时,老人起床前先关窗再下床。
饮食上要更有讲究。这个时候要多吃一些增强免疫力的食物,比如红薯、山药、南瓜、胡萝卜、黑木耳、香菇等。
每天可以喝点温热的姜汤、红枣水,帮助驱寒暖胃。还可以适当吃些高蛋白的食物,比如鸡蛋、豆腐、瘦肉、黄豆,来增强体力。
水也得喝够。每天喝1500毫升左右的温水,分多次慢慢喝,不要等渴了才喝,这样可以保证呼吸道粘膜湿润,降低病毒侵入的机会。
另外,老人家外出时要戴好口罩,尤其是去人多的地方,比如超市、农贸市场、公交车上。口罩戴得住,比吃药都管用。回家后要记得洗手、换衣服,避免把病毒带进家里。
有些老人习惯“硬抗”,觉得发烧咳嗽不算啥,撑几天就好了。但流感不是小事,一旦拖久了,容易引发肺炎、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会危及生命。
特别是家里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的人,一旦感冒发烧,一定要第一时间就医,听医生指导,不能自己乱吃药。
也不要轻信“喝姜汤、捂汗能治好流感”这种土方法,很多时候反而会耽误治疗。
日常生活中,子女也要多关心家里的老人。提醒他们及时添衣保暖、吃饭规律、按时吃药、接种疫苗。老人自己也要有意识,别再说“我身体硬朗不怕感冒”这种话了。
每年十月到第二年三月,是流感的高发期。如今天气变化异常,流感病毒也可能提前“上线”。中老年人是流感的高风险人群,一旦感染,后果不容小觑。
如果你或家人最近出现了高热、干咳、全身酸痛等症状,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就医,不要拖延。平时更要注意保暖、饮食、休息,接种疫苗,戴口罩、勤洗手。
流感虽小,防住了就是大事;身体是本钱,保住了才是福气。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性感冒防控知识手册》[Z].2023年版.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2022年版)》[Z].
[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成人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年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9,42(4):276-282.
来源:张大夫健康趣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