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同源类饮品:健康消费浪潮下的发展机遇分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2 00:51 1

摘要:西洋参泡水刚被官方盖章“能喝”,元气森林就甩出5个亿,同仁堂把人参熬成即饮,伊利把黄芪怼进酸奶,货架一夜之间全换了脸。

西洋参泡水刚被官方盖章“能喝”,元气森林就甩出5个亿,同仁堂把人参熬成即饮,伊利把黄芪怼进酸奶,货架一夜之间全换了脸。

我盯着手里那瓶“三七饮”,心里只剩一句:这到底是饮料,还是药?

三个月前,卫健委把西洋参、灵芝孢子粉等5味药材拖进“药食同源”白名单。

消息一出,云南一家做三七的小厂直接杀到新加坡,拿到当地健康食品认证,海关码一扫,中国字明明白白。

朋友圈有人晒图:原来只有广东阿妈会煲的汤,现在拧开瓶盖就能喝,凉飕飕还带点回甘。

可喝到嘴里我就发现,苦味几乎没了,后调居然有点青提香。

打听才知道,厂家用微胶囊把苦味裹成纳米小珠,再灌进无菌冷罐,保质期从7天拉到90天。

技术听着高大上,说人话:把药做成可乐味,还不放防腐剂,货架期照样撑三个月。

年轻人要“轻养生”,中年人要“真滋补”,品牌干脆一条线两副面孔。

加班场景推“护眼菊花水”,健身房门口摆“运动人参饮”,宝妈群里刷“儿童茯苓山楂”。

我数了数,光是助眠口味,就有酸枣仁、灵芝、 GABA 三种配方,价格从8块到28块不等,差价全在包装上的“每瓶含XX毫克”字样。

热闹背后,问题也裸奔。

同一款玫瑰桑葚饮,A厂写“补气血”,B厂写“提亮好气色”,C厂干脆打“喝出桃花脸”。

点开详情页,谁也拿不出临床报告,只有一张“古法配方”海报。

再问客服,统一回复:食品不能宣称疗效。

我寻思,不能讲疗效,那“桃花脸”算啥?

原料更玄。

有品牌晒GAP基地,有品牌只写“精选产地”,隔几天就被爆料用劣质陈货,皂苷含量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行内人告诉我,现在102种药食同源目录,能溯源到地块的不到三成,大部分还是“市场抓货”,哪年哪批全凭运气。

最卷的是研发。

杭州一家初创公司把AI扔进锅,1小时跑完1000种组合,直接算出“苦味最低、皂苷保留最多”的黄金比例,原本6个月的实验周期被砍成4周。

老板发朋友圈:以后配方师不是中药师,是程序员。

底下一排同行点赞,转头就私信猎头:会Python的优先。

我算了笔账:一瓶250毫升卖15块,三七原料成本不到6毛,包装2块,渠道3块,毛利依旧50%以上。

难怪元气森林一口气砸5亿建研发中心,伊利把黄芪粉做成酸奶“小蓝杯”,连做奶粉的、做糖果的都来插一脚。

赛道拥挤,谁都想在“健康中国”四个字里分一杯羹。

可消费者不是傻子。

今天被“0糖0脂”骗过一次,明天看到“古法养生”就自动亮起红灯。

真正能留下来的,大概是那批敢把原料产地、检测报告、每瓶有效成分印成二维码贴在瓶背的品牌。

毕竟,入口的东西,骗不了舌头,更骗不了身体。

药不能乱吃,饮料不能当药,药食同源的底线就一句话:先把它当吃的,再谈补不补。

来源:潜龙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