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拎着行李箱扎进村里的驻村干部,多半揣着股“大干一场”的劲儿:想立刻搞产业、修设施,恨不能三天就让村子变样。但村里的老支书常说:“新来的干部,先别急着踩油门,得先看看自己在哪个车道上。”这话里的“定位”,藏着驻村的入门密码。
刚拎着行李箱扎进村里的驻村干部,多半揣着股“大干一场”的劲儿:想立刻搞产业、修设施,恨不能三天就让村子变样。但村里的老支书常说:“新来的干部,先别急着踩油门,得先看看自己在哪个车道上。”这话里的“定位”,藏着驻村的入门密码。
先说说“定位”的底层逻辑——为啥不能上来就干事?某县乡村振兴局2025年的驻村案例库显示:近三年,初到村就急着推项目的干部,有63%的计划“卡了壳”:要么是想搞的养殖项目不符合村里的环保规划,要么是修的文化广场没考虑村民实际需求(比如老人更需要健身器材,却装了年轻人喜欢的篮球架)。这不是能力问题,是“没摸准村里的脉”。
驻村的第一个定位,是“观察者”。农业农村部的驻村指南里明确提到:新驻村干部前两周的核心任务是“三看三问”——看村里的田地产什么、看村民的作息忙什么、看村两委的工作缺什么;问老支书村里的“陈年矛盾”、问小卖部老板村民的消费习惯、问返乡青年的创业想法。有位驻村干部分享经验:“我刚来的时候,每天跟着村民去菜地摘菜,蹲在田埂上听他们吐槽‘灌溉水不够’,半个月后才知道,不是没水,是管道被杂物堵了——这事儿比我想的‘修新管道’成本低多了。”
第二个定位,是“补位者”,不是“替代者”。很多年轻干部觉得“村两委效率低”,想自己牵头干,但某省的调研数据显示:当驻村干部越俎代庖时,村民的配合度会下降40%——因为“村两委是自家人,干部是外来的”。正确的做法是“补短板”:比如村书记擅长协调人际关系,但不懂写项目申报书,驻村干部就帮着整理材料;村会计会算账,但不会用电子表格,驻村干部就教他做数据统计。这种“搭把手”的方式,既不越界,又能快速融入。
第三个定位,是“翻译官”。村里的需求是“土话”,机关的政策是“书面语”,驻村干部要做的就是把两者打通。比如村民说“想多挣点钱”,翻译到政策里就是“产业扶持项目”;村民说“娃上学太远”,翻译过去就是“教育资源下沉计划”。某驻村干部靠着这招,帮村里争取到了“电商培训”的名额——他没说“要搞乡村振兴”,而是跟上级说“咱村有20个留守妇女,学会直播就能卖自家的土鸡蛋”,一下子就戳中了政策的“民生落点”。
当然,“定位”不是固定的,得跟着情况变。比如刚开始是“观察者”,摸清情况后变成“协调者”,项目落地后再变成“监督者”。有位干部总结:“驻村就像穿鞋子,先试试大小合不合适,再想着怎么跑——上来就狂奔,多半会磨破脚。”
其实啊,驻村不是“带着剧本演戏”,是“跟着村里的节奏跳舞”。你刚驻村的时候,是先急着干事,还是先找定位?评论区说说你的“驻村初体验”呗~
来源:包子.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