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复播,彻底改口,反复提及4个字,暴露了他的真实处境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5 11:16 2

摘要:对于张雪峰的复播,很多人其实是带着“看热闹”的心态点进去的。毕竟这个男人,曾经在镜头前口若悬河、语不惊人死不休,随便一句“文科归根到底是服务业”,就能掀起一波大讨论。

对于张雪峰的复播,很多人其实是带着“看热闹”的心态点进去的。毕竟这个男人,曾经在镜头前口若悬河、语不惊人死不休,随便一句“文科归根到底是服务业”,就能掀起一波大讨论。

而这次,他直播刚开场,嘴里就像念咒一样重复四个字——“缓解焦虑”。左一句“我不是贩卖焦虑”,右一句“我是缓解焦虑的那一个”,搞得观众都有点恍惚:这还是那个曾经“语出惊人”的张雪峰吗?

事实上,这四个字的高频出现,恰恰暴露了他当下的真实处境——不敢再“上头”了。张雪峰显然知道,这20天的封禁,不只是平台给他按下的暂停键,更是粉丝和市场对他的一次重新审视。

曾经的他,在直播间里可以自由驰骋,点评高校专业像脱口秀,顺便把几本提分笔记带货出去,一场直播下来,流量与订单齐飞。但现在的他,直播间里坐得笔直,说起话来小心翼翼,甚至一度靠“接女儿放学”的生活照来做热身,试探网友的接受度。

这种变化,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回顾张雪峰这些年的走红路径,一方面是他确实在教育信息传播领域有独到之处,那些关于志愿填报的“经验谈”,确实帮不少家长和考生扫清了认知盲点。

另一方面,他也在享受“信息差变现”的红利。12999元的“梦想卡”、18999元的“圆梦卡”,价格一度被网友吐槽“比大学学费还贵”。

可你别说,真有不少家长愿意买单。为什么?因为焦虑。因为高考这件事,在中国家庭眼中,几乎等于命运的分水岭。

但张雪峰的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他在“焦虑”这条赛道上跑得太快了,快到连他自己都没来得及刹车。过去他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在帮大家选专业,不是卖焦虑。”

可问题是,当他的商业模式过度依赖家长的紧张情绪,就已经站上了一条模糊的道德灰线。这次被封禁,虽说平台给出的理由是“直播中出现不当言论”,但公众眼中的“过度营销”“价值观偏颇”,才是真正引发信任危机的根源。

所以我们看到,复播后的张雪峰,不仅话少了、语气软了,就连镜头前的装饰也不再是铺天盖地的教辅书,而是一本本规规矩矩的提分笔记,甚至还刻意强调“今天不带货”。

他很清楚,哪怕是直播间里多卖几本书,也可能被解读为“借复播之机捞金”。而那句“我一定是缓解焦虑的那一个”,更像是一种自我辩护,也是一种“自证清白”的努力。

这正是张雪峰的尴尬之处。他要复出,但又不能太张扬;他想赚钱,但又得假装“佛系”;他要继续站在教育行业的风口上,但又得时刻小心别被风吹倒。所以,“缓解焦虑”这四个字,成了他这次复播的护身符,也是他对过去种种争议的一次“软性回应”。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曾经靠“说话快、观点猛”出圈的男人,现在正在学着“话少、话稳”,这背后,是一次对舆论与规则的重新适应。

张雪峰的走红,并非偶然。他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外形、颜值,更不在于综艺感,而是那种“接地气的实用主义”。说白了,他是把高考志愿填报这件事,从冷冰冰的分数线和专业代码里,变成了一个个“有烟火气”的人生选择。

他讲得生动,讲得现实,有时候甚至讲得“难听”了些,但家长和学生爱听,因为那些话,很多学校老师不会说,很多招生简章也不会写。

问题就出在这里。过去的张雪峰,是靠“讲实话”出圈的;但现在的张雪峰,却必须面对“人设翻车”的风险。

当他说“文科归根到底是服务业”的时候,听众觉得他敢讲;但当他操盘的志愿填报服务收费上万,部分用户还质疑服务质量时,“讲实话”的光环就开始变味了。你可以“语出惊人”,但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可以“揭穿真相”,但不能“收割焦虑”。

这次复播,他终于“改口”了。直播中说得斩钉截铁:“文科大有可为。”这句话如果放在两个月前,简直像是另一个人说的。但他必须这么说。

因为他知道,现在的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单枪匹马说真话”的网络老师,而是一个背后有公司、有团队、有业务闭环的商业化网红。他的每一句话,都会被放大、被解读,甚至被截图成黑料。

这其实是很多知识类网红的宿命。一旦你从“讲知识的人”变成了“靠知识赚钱的人”,公众对你的期待就会变得复杂。你说得太直接,人家说你“制造焦虑”;你说得太保守,又会被骂“避重就轻”。

但问题是,张雪峰能靠“缓解焦虑”这个标签走多远?观众真的愿意看一个“谨小慎微”的张雪峰吗?还是更怀念那个“敢说东北大学不好,直接推荐避坑”的张老师?这是他接下来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

而从他这次直播的细节来看,他自己其实也在挣扎。一方面,他努力展示“我变了”;另一方面,他又忍不住“旁敲侧击”地提到过去的争议话题。

比如有人问他志愿填报是不是智商税,他没正面回答,但话里话外都在强调“我们不是贩卖焦虑”。这种说法听起来圆滑,但其实透露出一种“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的聪明劲儿。

这也是张雪峰的强项——他是一个极其擅长读懂用户情绪的人。从起初的短视频走红,到后来的直播带货,再到今天的“危机公关式直播”,他都在精准踩点,知道什么时候该收,什么时候该放。

但这种“老练”,也让他从一个“讲真话的老师”,变成了一个“高情商的说话者”。听起来没毛病,但总觉得少了点当年的锋芒。

或许,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张雪峰曾经靠“说别人不敢说的”赢得关注,如今却要靠“说得让大家都舒服”来维持生存。他不再是那个可以在书桌前说三小时“不负责任吐槽”的网红,而是一个要时刻考虑“品牌公关”的企业主。

所以我们看到,张雪峰在直播里,不再随便点评大学和专业,不再脱口而出争议性言论,甚至连直播账号都从个人号换成了公司号,避开了过多曝光。这一切,都是“谨慎”二字的体现。

而“缓解焦虑”,就像是他为自己重新包装的名片——它模糊了他曾经的锋利,也保护了他现在的身份。

张雪峰的复播,不只是一次账号解封那么简单,更是一场“人设修复工程”。他过去靠“实话实说”积攒口碑,如今却因为“说得太多”而被平台敲了警钟。

这次复出,他明显变得小心翼翼,频繁强调“缓解焦虑”,一方面是为了安抚公众情绪,另一方面也是在试图为自己的商业模式正名。

但问题在于,当他不再“锋利”,还能不能保持原本的吸引力?当他开始“避重就轻”,观众是否还会买账?教育领域的确需要理性声音,但也需要真正有见地的表达者。

而张雪峰如果只能在“缓解焦虑”的框架里打转,势必会失去一部分原本忠实的拥趸。

当然,张雪峰不是没有调整空间。他依旧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对教育政策和志愿填报的理解也有深度。如果能在表达上找到新的平衡点——既不冒犯,又不回避,也许他还能重新找回舞台。但这条路,注定更难走。

来源:胥言

相关推荐